浅析解缙诗文与明初政治文化的关系

2017-07-19 14:14李征鸿
卷宗 2017年13期
关键词:解缙政治文化

摘 要:解缙(1369—1415)是明代初期最著名的文人才子,他除了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巨大功绩外,还在诗词、文章上有深厚造诣。作为明代初期的第二任内阁首辅,解缙不仅作为文化名人,更作为高层政治人物,亲身经历了明代初期的社会变迁,在某种意义上说,解缙的诗文所反映的思想,也是明初政治文化形态在他个人身上的投影。

关键词:解缙;明初;政治文化

1 解缙诗文所体现出的政治、文化思想

解缙在大部分时候仍然只是被当作一个文采斐然的文人才子,但很多人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解缙不但是个著名的文人,而且还是一个高层的官员,他被永乐皇帝选择为当时的内阁首辅,亲身参与了宫廷的政治活动和权力斗争,他本人最终也成为皇权斗争的牺牲品。正因他地位的特殊性,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就更能反映出明初社会、政治的典型特征。

解缙的诗歌突出体现了他作为封建官僚士大夫的精英文化思想,即一方面忧国忧民,一方面维护封建统治。如这首《桑》: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思汝,却教桃李听笙歌。[1]p5

这首诗虽为咏物,但却有明显的情感寄托,以桑树为国为民造福做贡献、却没有桃李得到的赞颂多,来讽喻人间的不公,从而表达自身希望报效国家、同时得到应有评价的理想,而这也是当时上层官僚士大夫们普遍的愿望。

当然,最能体现解缙政治思想的还是他的政论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给明太祖所上的《大庖西封事》,这篇文章可以说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解缙的政治思想。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即指出明太祖施政法令太繁、刑罚过于严苛、政令变更频繁的问题,“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接着,解缙又提出针对皇帝的祭祀与刑法、监察制度、农村治理、税收制度、学校制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尤其是其中劝谏明太祖“自今非犯罪恶解官,笞杖之刑勿用”、“夫罪人不孥,罚弗及嗣”、“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可以说都是直指当时的制度弊病,隐晦地批评了明太祖折辱文臣、刑罚株连的专制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敢于如此进言,可以说是极有胆魄的。不过在文章的最后,解缙又用一句话巧妙地体现了自己文笔的诙谐幽默:“臣但知罄竭愚忠,急于陈献,略无次序,惟陛下幸垂鉴焉。”[1]p1-11好像是玩笑之语,又像是与熟人对话,大抵体现解缙少年得志之初的才子性格,甚至带有一点诙谐好谑的习气[2]p131,从而博得了明太祖的欢心。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当然是劝谏明太祖简化法令、减轻刑罚,但也从侧面体现出解缙本人的政治思想,那就是传统儒家治国理想中的“君臣相敬,宽刑薄赋”。从上层统治者方面来说,希望皇帝能够尊重、礼遇士大夫,从而为士大夫发挥自己的能力以报效国家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从底层平民百姓方面来说,则希望减轻人民的税收负担,以诗书礼乐教化人民遵礼守法,从而达到安居乐业、天下大治。

2 明代初期“理学独尊”的政治文化及其成因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在它之前是蒙元近百年的统治,在它的后期世界逐渐步入了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具有承上启下性质的封建王朝,明代的文化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明代前期,官方的精英文化掌控了社会的话语权,而到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普通民众识字率的提高,社会话语权下移至底层的人民群众,他们包括商人、书生、市民等等,从而创造了繁荣且颇具近代特色的民间文化。应当说,精英文化的成熟与没落、民间文化的兴盛与繁荣,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文化的转型,是明代文化的主要特点[3]p24。

明朝的建立者明太祖出身于农家,虽然凭着自己的努力“自学成才”,但对于佛学或儒学,他仍然是了解很少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对于学术一无所知的人,却取得了对于官方学术的选择权力,于是他的选择只能是这样的:一是选择对于他统治最有利的;一是选择对于他影响最深的,那便是宋元以来的理学[3]p269。而明太祖身边重要的文臣们也大都是理学家,如宋濂、刘基、方孝孺等,这些理学名臣的学术主张也深刻影响到了明初官方思想文化的确立,最终形成了“理学独尊”的局面,而理学的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

3 解縉人生悲剧的原因分析

一般观点认为,解缙之死源于他被卷入了当时的宫廷政治斗争,即明成祖的两个皇子之间争夺皇位的政治争斗。但这可以说只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仍然在于明代初期的政治、文化局面。

成祖残酷诛戮建文遗臣的做法,虽然其目的主要在于掩饰夺位的事实,但同时这种政治行为也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用屠刀去对付那些手无寸铁的文人并株连他们的家属,这可以说是中国专制政治的传统,偏偏那些文人们又不肯屈服,各个都是铮铮铁骨,忠君忠得颇有些迂腐,一方面统治者要用强力使他们屈服,一方面他们又死活不肯就范,于是所谓“诛十族”、“瓜蔓抄”之类连中国人都感到吃惊的残暴手段,便都由此而被创造出来,这场空前的杀戮前后长达十余年,被杀戮株连的文臣及其戚属超过万人,因为不肯接受成祖夺位的事实而在任逃遁的京官多达近五百人,以致在成祖夺位后形成“翰林院几乎无人”的局面,刚刚在建文仁政下看到一丝曙光的文人士大夫们再次沉默了下来[3]p9-10。

对解缙来说,死亡也许是一种解脱,这同时也意味着在历史上保留下来一个不肯适应专制政治模式的典型人物,而使解缙成为后世士大夫们的理想与楷模[3]p10。可以说恃才自傲的解缙代表了元末明初学风的尾声。解缙死后,明朝的文人士大夫大都为专制模式所造就,文人们日趋官僚化,文风崇尚“台阁体”,明朝的文坛从此沉寂了一百余年[3]p11。

4 结语:对解缙历史地位的综合评价

上文主要论述了解缙的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思想,以及其与明初政治文化的关系。在文章的最后,我们需要对解缙的历史地位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在对解缙这位明初伟大文学家的成就予以评定之时,我们不仅要从文学角度进行考量,更需要结合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他进行历史性的评价。

综上所述,解缙在明代文化史中有其独特的地位,明史专家商传先生说解缙代表着“元末明初学风的尾声”,其实不如说他是整个明初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他用自己渊博浩大的才气,为那个时代作了最好的注脚,正如后世所评价的:“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一代才子兼名臣解缙的一生,就是对明初社会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现,他的理想、志向和气节,不仅在明初的官僚士大夫中堪称典范,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知识分子,他的诗文不仅文采斐然,更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理念与道德追求,在明清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到了今天仍然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究和品味。

参考文献

[1][明]解缙《文毅集》[M],《四库全书》集部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2]陈冬根:《试论明初才子解缙的创作》[J],吉安: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11月第6期。

[3]商传:《明代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作者简介

李征鸿(1992-),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2015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解缙政治文化
神童解缙
神童解缙
锋芒毕露的才子解缙
解缙化险
解缙化险
——旧诗新作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金 殿 打 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