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并在各学段目标中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通过朗读学生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但是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教师往往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匆匆带过,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未彻底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急急忙忙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让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课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三)朗读的对象不广。
每次朗读就是班上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还有一部分学生胆小不愿意读,加之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来读。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现状,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又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情感呢?
(四)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农村小学的老师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部分教师带学生唱读,甚至干脆用方言上课。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把握不准,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到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意义,这些教师虽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却力不从心,效果同样不佳。
2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第一、保证朗读时间
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第二、明确朗读的意义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积累。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指文章经常被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通过朗读,还可以使我们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常常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就会“下笔如有神”。另外,朗读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朗读的态度得到了端正,积极性也会慢慢地提高。
第三、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学生本身具备了读好课文的能力。但由于他们怕羞,不敢放开胆子去读,觉得投入地读、有感情地读是一件挺滑稽的事。有的学生则担心自己读不好,招来同学们的笑而不敢读。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老师就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激励他们朗讀的兴趣。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可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集体读、名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想象朗读等,让学生乐读、争着读。兴趣一旦激发出来了,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朗读。
第四、指导朗读方法
1、范读引路。
范读就是老师用标准的普通话亲自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当然,教师要范读好,必须加强自身普通话训练,课前要先把文本读熟,该发什么音,该表什么情,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2、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朗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音,这就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其次要努力做到读流利。“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甚至下面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最后要有感情地读。在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正确地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3、注重朗读评价。
要想让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巧妙的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地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
总之,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所以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让学生多读、愿读、乐读、会读,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喜欢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