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科技创新特色立项后,从科技活动小组到开设科技制作课程,从小论文的突破到“三小”作品的全面开花,从一个科学老师到特色老师的整合,从满足于区级比赛到捧回德国纽伦堡科技大奖,从科技的学科渗透到校园科普艺术节的举办,我校面向全体师生,有序、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特色活动。
一、以先进理念引领创新发展
我校以“制”为活动载体,以“创”为主导思想、以“精”为具体要求,在三至六年级,整合综合实践学科资源,创新制作室编制了《模型加工教程》和《电子DIY》教材,各年级设定了相应的目标和操作要求,在每周星期三下午向全校学生开放并进行课外活动;以“快乐·经典·健康·创造”为活动主线,外延活动时间,外展活动空间,外显活动特色。
我校作为科技创新特色学校,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五步曲”教育理念,即提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做出来、存下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意动手、动口、动笔、动脑、动心“五动”進行快乐创造,并积极实施,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保护与拓展,降低各级各类科技活动的“门槛”,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校的科技活动中来。
二、以特色活动促成创新意识
在开展科普活动中,我校在“实”上下功夫,想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使科普工作逐步在校园形成多样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格局。组织开展传统的校园科普艺术节,面向全体学生,承担了“科普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其组织形式与成果展示获得了上级相关部门的肯定和其他学校的高度赞赏;积极开展城乡校际联动、科技实践活动等,促进了区域交流。
我校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坚持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创新教育理事会会长谭老师来校进行专业的辅导和培训;长期聘请“民间发明王”周老师担任我校校外科技辅导员,集中进行发明创新的方法与途径辅导,进行制作与创新现场的指导。成果也是多线开花结果。五年级孩子入选湖南省长沙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几年来,荣获国际发明奖项的同学达十余人次,在省、市、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也是成绩显著。
三、以学科渗透契入创新文化
我校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探索出“环境陶冶,学科渗透、活动深化”的基本实施途径和方法。
环境陶冶。学校除保障常规的科技活动支出外,还以“早莺乡村少年宫”作为科技活动基地,充分利用科技制作室、科技长廊、计算机室、实验室、DIY制作室和科技宣传画廊,使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有固定的场所;除了传统的校园科普艺术节,平时结合有关节日,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普及科技知识,营造浓厚的科学创新气氛。
学科渗透。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借助学科课程进行教育是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把结合点粗略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材中有关科技发明以及改进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知识,主要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第二类是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知识,让学生对中国甚至外国科学发展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进而掌握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第三类是教材中有关科学家生平事迹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推进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活动深化。我们主要开展五种活动。一是机床加工、学具制作等实际操作,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二是科普童话、科技小论文的撰写,传播科技知识;三是开展对浏阳河水质、课桌文化等的调查研究,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开设“小鲁班”“电子DIY”等社团,提高学生科技意识和兴趣;五是开展“家校通”“亲子制作”等拓展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四、以能力拓展外延创新阵地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关爱,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我校“早莺乡村少年宫”是长沙市首批乡村少年宫示范点之一,我校在乡村少年宫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七五五”模式,初步解决了当前乡村少年宫建设在阵地、队伍、活动、制度等方面的“瓶颈”问题,获得了其他省市兄弟学校的推崇。
我校乡村少年宫整合校园资源,开展了“水墨天地”“小鲁班”“葫芦丝”“银球阁”等十几种创新活动,开放了音乐室、制作室、美术室、乒乓球馆等“九室一馆”,活动内容包括了五大类二十余个项目,在校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实现了“三大延伸”:空间上从学校向农村社区延伸,时间上从课内外活动向节假日延伸,活动内容由过去注重文体活动向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在建设与活动开展中,我们以学生得益为本,强化乡村少年宫的各种育人着力点,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我们深知:创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急近功利,一蹴而就。“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将不断践行创新,以更饱满的热情共赴“创新之约”,打造一个孩子们的创新乐园与成长家园。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