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磊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打造了一条全新途径。中国应该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全面审视我国当前文化传播现状,进而实施有效对策,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稳步前进,以文化强国战略助力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一带一路” 传统文化 “走出去”
【中图分類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
“一带一路”是我国推进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发展、强化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举措。这一倡议将亚欧沿线国家联结成一体,不仅蕴含了巨大的经贸发展空间,更为沿线各国间文化交流提供了充足的动能,也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提升和展示了中国以文化繁盛和精神文明为重要内容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同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伴随而来的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实需求。然而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仍旧处于弱势、低端发展状态,文化输出能力不足,打造“文化强国”的目标任重道远。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其中就蕴含了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使命诉求,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去”也显得尤其必要和迫切。
让传统文化“走出去”,助力经济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当今国际竞争是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同步竞争。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下,我国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不强,国际化发展进程缓慢,在企业跨国发展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究其原因,文化实力未能同经济同步发展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中,有40%以上都以失败告终,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未能得到认同。这充分说明了经济硬实力的发展必须要辅以文化软实力的同步跟进,既要在经济上强化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更要在文化上展现出强大的同化优势。因而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要让经济“走出去”,更要让传统文化“走出去”,以此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另外,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产业,传统文化“走出去”也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并且能够带动当前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为核心的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让传统文化“走出去”,重塑中国文化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由于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分歧,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存有深刻的偏见,“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低端论”等甚嚣尘上,究其原因就是对我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多,进而误解、排斥、敌视中国。基于此,我国应该积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契机,致力于让传统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让传统文化“走出去”,就是要致力于掌握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向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要撕掉一切刻意贴在中国身上的虚假标签,重塑中国“勤劳、智慧、和平、友好、互助、共荣”的文化理念和文明维度,向世界宣传中国的积极形象。
让传统文化“走出去”,抵御文化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更频繁地表现为文化软实力上的竞争,西方国家尤其善于利用文化传播的方式向中国推介所谓的“西方先进文明”,用以实现其对中国“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尽管较为温和和隐蔽,但本质上仍旧是一种文化入侵。为此,我国必须同样拿起文化的武器,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予以坚决有力的反击,而文化“走出去”也必须要立足牢固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信仰,要上升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文化输出,用中国优秀、崇高、精深、广博的传统文化抵御西方所谓的“先进文明”。然而与西方文化入侵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并不是渗透,而是变被动为主动,借以同西方国家文化入侵形成制衡,在全面推介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维护中国主权。
创新传统文化“走出去”方式,注重文化融合共生
借助“一带一路”提升综合国力,为传统文化“走出去”保驾护航。一国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大行其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背后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撑,如美国,其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甚至被很多国家接受,就是因为在这种文化之下产生了美国这样的一个超级强国,对他国有着足够的吸引力。相反,如果综合国力衰弱、经济军事权力动荡,那么其国家文化也必然会受到质疑。我国汉唐时期文化输出能力很强,根本原因也正是汉唐两朝综合国力的强大支撑。鉴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也一定要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和支撑,让文化软实力借助经济硬实力而发出更美的音色和更广的音域。
创新传统文化“走出去”方式,注重文化融合共生。“一带一路”之所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因为其体系庞大,影响广泛而深远。因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也一定要因势利导,创新方式方法并灵活应对。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应该固执地强调单向输出,这样不仅无法达成传播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宣传国家形象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别国的反感和不满。为此,“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传统文化“走出去”应该以创新的思维着手实施:其一,传统文化“走出去”应本着对话和融合的理念开展。“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多个地区的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因而不能强硬地以本国文化排挤他国文化,而应该本着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态度建立文化传播的对话和融合机制,要通过积极宣传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一面,从而让他国民众从内心上能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正向价值和积极内涵,进而才能够从内心上主动去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其二,传统文化“走出去”应以灵活的方式方法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文化尽管各具特色,但也不乏共生性,其中“丝绸之路”的共性历史内涵就为我国传统文化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加以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而在传统文化输出上,要围绕“丝绸之路”这一共性内涵来做文章,体现与他国文化间的兼容互通,进而让他国民众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引入产业思维,强化传统文化能量。现代经济发展背景下,文化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优势产业,因而文化输出也有必要用产业发展的理念加以谋划和推进。我国文化企业应树立坚定的外向型发展理念,放眼国际市场,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借助资本优势,以产业发展的强硬姿态将我国传统文化输出去,进而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我国文化企业积极进取,在企业产品、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等方面充分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依附于现代产业理念之上,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文化企业不应急功近利,而要厚积薄发,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要以创新思维赋予我国传统文化新的生机,进而使其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可和尊重。
(作者为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河北金融学院重点科研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项目编号:JY2017ZB2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储殷、高远:《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第2期。
②李凤亮、宇文曼倩:《 “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责编/孙娜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