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莎莎
台词是整个话剧表演中的叙事铺垫,是向受众解释故事的发生、发展和人物冲突的基础,因此台词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主要介绍了舞台语言对舞台戏剧的重要性,分析了台词最终的传递与表达以及如何深入理解潜台词,从而使表演者真正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话剧表演中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有效融合。
一、舞台语言对舞台戏剧的重要性
话剧是一门具有感染力与表现力的舞台艺术,同时也是一门语言艺术,需要演员通过舞台语言及舞台动作展示剧情发展。它必须在有限的舞台演出时间内迅速地展开人物的行动,并使之发生各种冲突矛盾,以此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与性格。话剧表演过程中大量的戏剧化矛盾和冲突都需要通过台词得以实现,充满张力的台词不仅仅能够使演员的表演达到其应有的艺术效果,而且可以深刻地震撼观众心灵,从而也构成了话剧表演区别于其他舞台表演艺术形式的关键所在。
剧本乃一剧之本,而台词则是构成剧本的根本。在生活中,语言是人们生活中交往的重要工具,而语言在剧本中,却是由作家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特定的目的,根据剧中人物的所见、所想而说出的经过艺术加工的舞台语言,它是话剧的基础,是感染观众的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演员没有扎实的舞台语言基本功,就会影响演出效果,破坏整个演出或剧目的完整性。所以在话剧舞台上,语言是交代情节、揭示思想、展现冲突、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在戏剧舞台上,演员要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传达给受众,同时又必须让受众能感受理解自己的表达,所以台词的好坏,决定一个演员的演技的成败。
舞台人物需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除了身体语言和外在造型,台词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剧本中人物所说的话语,是演员用来塑造、体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而演员拿到剧本进行人物形象创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台词。它是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
话剧注重以“话”演剧。话剧的语言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舞台语言,是借助声音表达的,离开了声音,舞台语言也就不存在了,在戏剧艺术里,语言具有极大的作用,思想、主旨、意向、冲突,所有这一切在戏剧作品里都是用语言表达的。就其表达思想的力量而言,語言是无可代替的。它是一门艺术,但又不是一种独立成体的艺术。
二、人物的最终目的——挖掘潜台词
所谓的潜台词就是深藏在台词之中的真正含义。挖掘和理解言语之中的潜在台词,并将它表达得淋漓尽致,要做到脱离自身融入人物。潜台词不能仅仅只满足于台词本身的表面意思,更要使观众感受到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深入发掘潜台词,并把它清楚地传达给观众,这就是创作中要完成的任务。同时内心独白是朗诵者能准确找到潜台词的根本依据,内心独白则是没有台词时的内心思想活动。在诠释的每一个瞬间,内心并不是空洞的,而是像在生活中一样,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有相应的内心感受和内心活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潜台词是角色的并不明显的,但在内心感觉得到的“人的精神生活”,它是台词字句底下不断地流动着、随时都给予台词的根据,赋予台词生命。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人物的不同性格色彩、强烈的心理活动。在创造时,必须挖掘出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意图,通过对人物语言创造性的处理,把台词表面意思以外的深层含义体现出来。
所以,深入地探索处理潜台词的表现手段,在台词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是创造舞台上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不可或缺的有力助手,应该得到再创作者的高度重视。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这种潜在的、无声的台词,比说出来的台词更加有韵味、更加深刻,更能体现出特定的某一时刻,人物内心深处所反馈给对手和观众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独白来说,更真实、更活跃。
三、台词的最终传递与表达
对台词分寸的把握是每位再创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往往言外之意的朦胧感,才会让观众回味。好的再创作者应该讲究三不:“不少”:认真分析把握文章节奏,琢磨作者的言外之音,不偷工减料;“不多”:整台演出不显臃肿和过分复杂;“不过”:不过分夸张,过则失真走味。诠释者在舞台上汗流浃背,而观众却在台下无动于衷,表演能不能感动观众,不在于演员在台上累死累活,而在于诠释者的表演是否恰到好处。特别是在整个朗读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在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复杂、微妙的关键时刻,也就是俗话说的“节骨眼”。
著名表演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指出:“舞台艺术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差别在于,任何其他的艺术家都可以在他被灵感所掌握的时候进行创作,而舞台艺术家却必须自己去掌握灵感,而且要能在演出海报所标明的时间唤起灵感,我们这门艺术的秘密就在于此。”
综上所述,台词在话剧表演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表演者存在对台词的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为了充分尊重话剧艺术的本质规律,加强对台词艺术的把握,深入理解潜台词,才能真正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话剧表演中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有效融合。
(作者单位:湖南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