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令的艺术作品中的一般特征,就是非常具有想象力,这是和他本人很多痛楚的生命历程密切相关的。同时他作品中幽默和想象杂糅的因素,又和他生长的闽南地区的民俗特征有联系。可以说他的作品中有西方2 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语言探索的共同特征,但更重要的是他取自乡土的、民间的个人语言的转换,这种转换也构成他作品中不断涌现的奇思妙想,时常给人以陌生化的惊喜和意外感。陈文令的艺术应该说在二十多年来有变化的方面也有不变的方面,而不变的方面可以说是他艺术中鲜明的个人风格特征。
方振宁:状态“凶猛”(访谈整理)
方振宁,日本当代著名华裔艺术家、建筑及艺术评论家、自由撰稿人
陈文令是很高产的艺术家,我们认识有十年时间了,记得第一次去参观他的工作室的时候感到很震惊,随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国,凶猛》。凶猛这个词的意思应该是形容动物的,但是当我看到中国艺术家这样一种猛烈的状态之后让我感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浪。对于陈文令,他应该是在生死边缘挣扎过最后站起来的人。
陈文令的艺术创作灵感源泉是什么?我觉得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来自于民间的故事情节,以及学院派学习之后使得他的作品包容了两种特性,就是既有民间的幽默夸张,又有学院派的严谨。但是另外有一点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虽然陈文令创造的一些形象是非常写实的,有一些是夸张的,有一些是抽象的,可是在具象的形象里面又包含了很多漫画的因素,这又是一般的雕塑家或者雕刻家所不具有的。
王春辰:欲望的“异托邦”(访谈整理)
王春辰,美术史学博士、著名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文令他是一如既往地在艺术作品的表现上展现了他的过人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大胆之举。这一次他的作品可以看到就是“有意为之”。这次展览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陈文令的手稿,这些作品与他的雕塑作品形成了一个互相说明的结构或者说是关系,因为一个完整的策展不会是孤立的。
陈文令的作品不能被放在现代主义的形式美学当中来谈,因为他是在建构自己的世界。比方说他的手稿所透露出的信息:人的欲望、世界的荒诞、古今之变、甚至是一种杂糅。再看他的雕塑你会发现其中大量的植物、人物均呈现出一种怪异感,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发生的景象都出现在他的雕塑中。
陈文令借助雕塑的三维的语言建构出一个可以称之为“异托邦”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的概念中充满了欲望的,不一定是人的欲望,也许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有的欲望,而欲望对于世界来说是既荒诞又具体、既肯定又实在的一种存在。陈文令的作品很难用一种观点去描述,可以说他是有意识地要去打破我们观看视觉对象时习惯性的障碍,在看他的作品的时候要很好地沉思,甚至很好地解剖自我,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图像,里边有大量的信息都是他自己创造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异托邦”的世界。
顾振清:换位思考,打破界限(访谈整理)
顾振清,著名美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
陈文令的这个展览虽然用的是佛教意向“因缘之心”来表达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我更愿意把艺术家归入他从小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中去考察。因为在很多来自福建的艺术家的作品中,都包含着萨满教文化的营养。这种营养其实是从欧洲到中国大陆,一个共有且贯通的文化系统。在陈文令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的身体与自然的结合,包括与石头、树或者其他象征物等。这种融合是一种物像的人格化或人格的他者化,这也是传统基因在当代艺术中的概念化转换。在这种转换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陈文令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推衍。
他把中国文人对假山石、盆景、自然观赏物等的再次锤炼与图示化,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了强调。我觉得如果艺术家重视自身的传统基因的话,那么他的符号学叙事就会与传统基因的叙事产生默契,也能够找到个体生命在现代自然中的困境所在。
陳文令的经历会带给他更深刻的感悟:人是万物流转、自然生长与凋谢规律中的一部分。当他把人的生命和自然的生命在作品中进行融合时,也是他在个人的生命境界中进行真正换位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打破各种风格形式的界限,使得每一次表达都成为他随心转换的成果,也成为他下一次表达的出发点。
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陈文令对许多传统的图示进行了局部放大,如鸟和树枝等,这种局部放大的方式也让观展的体验更整体。观众在走进展场后不是单独地去看某一件作品,而是看到陈文令在创作过程中完整的思维逻辑。观者需要把自己日常的经验全部都格式化,然后完全的投入到陈文令构建的艺术逻辑与氛围中,去感受艺术家对知识生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