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术·大家:第一次让您感觉很受伤害的事情是什么?
陈文令:解放前,我爷爷是家乡的富户地主,家里有很多地,还经营着多家店铺,父亲也受过较好的教育。“土改”后,家道一落千丈,变得家徒四壁,由于“出身”问题,儿时遭人歧视,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感觉最受伤害的事。
孩提时父亲教导我:一个人要拥有好的道德修养和一技之长,这是不会被人夺走的才能。我很小的时候就决心一定要把画学好,并且养成爱动脑筋、爱阅读的习惯。
我始终认为,人生最大的伤害就是尊严的丧失。人的一生如果要为一件事情而战,我想,那件事一定是为尊严而战。
东方艺术·大家:第一次让您感觉欢欣鼓舞的事情是什么?
陈文令:第一次感觉欢欣鼓舞的事是我二十六年前,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时,举办了平生第一个雕塑展,当时在学校引起不小的反响,这奠定了打响我这一生的第一枪,哈哈!受到极大的鼓舞。
东方艺术·大家:第一次卖出的作品是在什么时候?当时的心情如何?
陈文令:哈哈,说起这个,我想把自己几次卖出作品的经历都说下。
在我十二岁左右(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老家寺庙里的门神壁画都是交给我来画的,我还会给别人刻私章赚钱,并经常用赚来的钱买东西分给家人和同学。
后来在厦门工艺美院读书,有一次穷得只能喝自来水充饥。有一次我刻了一个木雕,拿到鼓浪屿的一家工艺品店里卖了七元钱,那是1 9 80年代啊,不得了!在那之前我吃饭只敢买肥肉汤,用馒头蘸着吃,拿到钱后我直接买了一盆肉和很多馒头。至今我还清楚记得当时自己吃饭的声响很大,可能隔壁两三桌都能听到(笑),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再后来是1 9 9 1年毕业,被分配到厦门市政府侨办的鹭风报社。当时我一心想当艺术家,就利用每天下班后的空闲时间,走路到鼓浪屿刻木雕作品,坚持了一年半,做了二十几件作品,19 9 2年底被一个台湾人用四万块人民币的价格全部收购了。
当时我看到这个钱,兴奋得手舞足蹈。我从中拿出两万块钱给我父亲,还给他买了一双很好的皮鞋:我爸过去穿皮鞋还是解放前的事情,后来一直穿布鞋,他八十岁前还在穿那双我最初送他的好皮鞋。
我自己留下两万块,并开始筹划怎么用这笔钱。当时特区改革开放,流行BP机和各种电器。但我一样都没买,并和当时还是我女朋友的现在的妻子说:“我觉得我需要开阔眼界,结交一些全国性的朋友”。我先拿出一些钱去上海看了罗丹雕塑展,又带着剩下的钱北上去中央美院学习雕塑。
1 99 4年结业了,钱也所剩无几。六月份我又回到厦门,在这个阶段我意识到自己的木雕受限制太多,所以放弃木雕转投泥塑,当时我在鼓浪屿租下一间房子,屋前有一棵大树,可以遮风挡雨,我把大树下的空间当做户外的工作室。这一做就是六年,那段时间也是我人生的最低谷、最孤独的时期,虽然作品鲜有人问津,但这段时期是我艺术和知识最重要的积累时期。
直到1 99 9年,一位姓何的台湾商人,来厦门寻找年轻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最终在两个备选艺术家中选择了我,并花了一百多万元人民币购买了我的一批多年来积累的作品。这笔钱应该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我也因此不用再做商业订单的雕塑来维持生存,并且买了房子和车,工作和生活也趋于稳定,那也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资本对艺术对自由艺术家的作用力。
第一次卖出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这件事带给我的并不单纯只是物质上的刺激和愉悦,它也让我开始意识到我一定要做一个独立的艺术家。这件事直接催化我得以在2 001年底完成“小紅人”系列作品,并在厦门成功展出。
东方艺术·大家:那钱对您和您的艺术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文令:农耕时代,穷人退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尚能自给自足地生活,但在分工精细的现代社会里,真正的穷人面临的挑战比以前更大,所以说太穷了真的搞不了艺术,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钱对我的生活和艺术当然是重要的,一个艺术家在钱多的时候还能沉住气好好搞艺术、做学问就更难得。钱多也容易让艺术家利令智昏、不思进取。钱少一点当然可以继续搞艺术,但不得少到没饭吃就O K了,哈!
东方艺术·大家:您小时候的第一个理想是什么?是做艺术家吗?
陈文令:我从小就很爱画画。最初是父亲指导我,但那时父亲的初衷是让我掌握一门吃饭的手艺,做一些漆活儿、装饰性的雕龙画凤什么的。
真正确立要当艺术家的理想是十四岁拜翁火枝先生为师之后的事了。
东方艺术·大家:您现在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陈文令:得到更健康的身体和平静的生活,有节奏地、稳步地向前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