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刚
血象“暗示”
◎邓刚
血液科的女主任尽管一头秀发,却是一脸刻板。她言辞“标准”而矜持,有着绝对严谨的逻辑思维。依次坐到她跟前的患者,全都愁眉苦脸地说,我头昏,总是迷迷糊糊……我浑身没劲儿,懒得要命,啥也不想干……我觉得没意思,过去愿意上网,现在连电脑都不愿瞅一眼……我后背痛,腿痛,痛得睡不着觉……我牙痛,痛得直淌血……我肚子痛,大便颜色发黑……我在一旁越听越吃惊,这明明是脑外科、骨科、口腔科、消化科和神经内科的患者,怎么都稀里糊涂地跑到血液科来了?
女主任很冷静,用探究的目光盯着患者问,你为什么要来血液科?
一个女患者说,我干啥都没劲儿,连洗脸刷牙都觉得累,肯定是血少了,给我打点血呗!女主任冷静地问,什么叫血少?女患者回答,贫血呗!女主任表情冷静,用老师讲课的语气解释:血少了的意思是缺血,那就是说血液流量不足。而贫血却不同,血管里流量正常,但是里面“内容”少了。打比方说吧,同样是满满的一锅稀粥,贫血这一锅没有多少米,稀溜。那个女患者听得频频点头。这个学者式的女主任,说起话来还挺接地气。
女主任告诉我,患者并非稀里糊涂来到血液科,而是在别的科检查时发现血象异常,或是贫血,或是血小板减少,或是白细胞增多,所以“吓”得赶紧往血液科跑。血液科就像监测站,从这些血象异常中,顺藤摸瓜,发现不少患者的非血液系统病症。例如有些患者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其实是消化道出现问题,胃肠溃疡呀,失血呀,甚至肿瘤。如今各科的医生警惕性很高,他们在治疗时发现患者的血象异常,往往都推荐到血液科。我说你的工作绝大部分时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呀,这一阵子你看了十多个病人,只有两个是血液科要干预的患者。女主任说,这也不少了,要是到这儿的患者个个都有要在血液科治的病,那天下可乱套了。
一个37岁的女患者,由于肠道出现肿瘤,腹部老是不舒服。但基层医院的医生没有经验,按阑尾炎、胆囊炎治疗,甚至还实施了阑尾炎手术,使这个女患者反复住院治疗而总是不好。其实在最初检查时,医生们已经看到女患者有严重贫血,竟然没当回事儿。等病情发展到抬进血液科检查,这才怀疑是肿瘤所致。
我注意到,女主任诊断病情时,询问的话语往往出其不意,当患者滔滔不绝地倾诉病情痛苦时,她却突然问:你干什么工作?你家里最近装修了吗?你最近吃什么药了吗?你的牙和鼻子经常出血吗?例如一个患者说他身体的某些部位突然疼痛,在别的科室怎么检查都没病,非常恐惧。女主任问,你最近感冒了吗?患者说感冒挺厉害,但又不能不上班,每天抽空到社区医院输液。女主任说,从你“莫名”的疼痛情况,我判断你是输液的速度过急,导致身体不适。那个患者后来放缓了输液速度,疼痛立马消失。
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女主任检查患者时,有的看眼底、望舌头,有的摸淋巴,或检查一下腹部和皮肤,而几乎是所有的患者,她都要轻叩一下胸部。一个年轻的女孩子,精神抖擞,没有病容。女主任轻叩一下她的胸部,她就哼了一声,感到疼痛。女主任一面开验血单子,一面轻声对我说,可能有点问题,白细胞增多会使胸骨充满张力,受到压力时就产生疼痛感。后来那个女孩子被诊断为白血病。我说白血病太可怕了,女孩这不是要完了吗?女主任说,你只要在这儿多采访几天,就不会再对白血病“谈虎色变”了。的确如她所言,如今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患者看到了更多希望的曙光。
摘自《今晚报》图/成士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