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心先悲

2016-04-29 08:18覃琛然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3期

摘 要:《梧桐雨》中出现了不少意象,除了贯穿全剧始终的“梧桐”,作者还选用招彩凤、青鸾鸟、树影等意象作为李杨爱情的盟证,笔者认为白朴在创作《梧桐雨》时对这些意象的利用是别出新意,有所指代。它暗示李杨爱情的发展走向,与唐明皇的凄苦之“梦”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从李杨爱情盟证这一意象群入手,分析唐明皇之“梦”及其爱情悲剧。

关键词:盟证;爱情悲剧;暗示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内心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作品中的意象,一般都有借景抒情、衬托人物内心、或是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在元杂剧《梧桐雨》中,相关的意象更是对故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暗示作用。

一、李杨爱情盟证的意蕴

《梧桐雨》开篇第一折的场景设置在秋光可人的七夕瓜果之会上,杨贵妃和唐明皇共赏秋节月色。在情意绵绵的柔情夜晚,杨贵妃向唐明皇倾诉自己“但恐容貌日衰”的担忧,要求唐明皇“请示私约,以坚始终”。于是便有了这般誓言:朕与卿尽今生偕老;百年以后,世世永为夫妇。然而,山盟海誓之后,盟证却是这招彩凤、舞青鸾、金井梧桐树影。先看这三组意象的文化意蕴:

凤,也称凤凰,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它是原始社会人们想像中的保护神,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而来。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但是凤是不存在的,她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一种神鸟。

青鸾,传说为青色的凤凰类神鸟,常伴西王母的一种神鸟。它代指爱情,在传说中它是为爱情而生的鸟,它们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只青鸾。青鸾有世上最美妙的声音,但是只为爱情歌唱。

梧桐,是一种落叶乔木。我国最早的关于梧桐的记录在《诗经》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以梧桐象征高洁美好的品格。同时,梧桐又被赋予了忠贞爱情和孤独忧愁的意蕴。

二、爱情盟证的暗示性和李杨爱情的发展走向

凤、青鸾、梧桐都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象征,都寄托了美好的爱情。然而,凤是不存在的,青鸾也是传说中的虚构,连梧桐都不是梧桐。这样,本来见证永生永世的山盟海誓的招彩凤、舞青鸾、梧桐树影就成了一组遥远、虚幻、缥缈、转瞬即逝的物象。

在《梧桐雨》的第一折,白朴就交代了李杨爱情因“圣上见妾貌类嫦娥”而起。杨玉环本为唐玄宗儿子寿王的妃子,后来又做了公爹的妻妾,这样的爱情在当时社会是有悖于伦理的,作者一开始就写了唐明皇对杨玉环的甜蜜柔情誓言,用象征高洁、忠贞爱情的梧桐做爱情盟证,其中不无讽刺之意。在第二折中,安禄山反叛,国家危急,唐明皇携文武百官、六官嫔御西行至蜀避兵,对于杨玉环“怎受的途路之苦?”的发问第一次表示出了无奈,这是对西行的无奈,也是对无力维护爱情表示出的无奈。李杨爱情从莺歌燕舞转折到萧萧林下、剩水残山。直至马嵬坡下,面对军队骚乱,陈玄礼的逼迫,杨玉环的哭诉,前不久许下的永生永世的誓言无论如何也不管用了,唐明皇又一次表现出对坚定、忠贞爱情的动摇。他的“自保”,不仅反映了对于爱情的动摇,还表现出其自私、不负责任狭隘心态。最后杨玉环马嵬坡自缢,于狂胡战尘中香消玉损。这是红颜美人的悲剧,也是李杨爱情的悲剧。就像梧桐的生命中存在无限的凄凉和悲哀一样,到了某个秋叶,梧桐树叶簌簌落下的时候,李杨爱情也到达了终点。如那些盟证中的招彩凤、舞青鸾一样,美得令人心神向往,却如梦一样短暂。

三、唐明皇的“梦”和爱情盟证的关联性

佛洛依德在他的《释梦》中曾分析到:梦源自现实生活。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梧桐雨》中,唐明皇在贵妃死于马嵬坡之后退居西宫,每日思量妃子,夜眼难交。夜晚梦见妃子在所难免,只是这梦却耐人寻味。杨玉环的死对唐明皇来说应该是最大的悲痛。但是,唐明皇在剧中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愧疚或自责的情感。另外,作者白朴写唐明皇的梦,不从李杨爱情的最后结束来写,而把这场梦中的记忆放在了爱情最开始时候的情景。恍然之间,唐明皇好像回到爱情的最开始,在长生殿与妃子共度七夕秋夜。如今又是秋夜,可物是人非。这时候,读者可能就会感觉到李杨的爱情,从头到尾,就像一场梦,或许就是一场梦。

梦虽然源自现实生活,可它又是空虚的。虽然美好,却转瞬即逝,像极李杨的爱情,又像极见证了李杨在长生殿上,七夕夜中私约的盟证。招彩凤、青鸾鸟、金井梧桐树影,如果说这些意象一开始就给爱情罩上了迷蒙感伤的色彩,那唐明皇的追思之梦就是对李杨爱情的悲凉凄婉极大的铺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梧桐雨》中白朴巧妙地运用李杨爱情盟证这一意象群,是别有用意的。它们不仅在全剧的最开始就奠定了隐约的凄婉的感情基调,对于李杨爱情发展的走向也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更是对唐明皇秋夜之梦的情感解析。

参考文献:

[1]陈雨舟.梧桐意蕴及其在《梧桐雨》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5,36(2):132-135.

[2]周广玲.《梧桐雨》中“梧桐”的讽刺意义[J].文教资料,2007(12).

[3]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作者简介:覃琛然,广西大学文学院2013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