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调研组
打造“四区一城” 建设“小康寻甸”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调研组
中共寻甸县委书记何健升(右一)到基层调研易地搬迁工作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昆明市北部,是一个集“民族、贫困、山区、老区”四位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昆明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全县国土面积358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街道)、174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6.3万人,居住有汉、回、彝、苗等25种民族。
寻甸县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族团结、风情浓郁,绿水青山、景色迷人,素有“梦中伊甸园”的美誉。
“古”。寻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干石洞系旧石器时代遗址,说明人类祖先早在八千年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西汉易隆古驿站、三国关索岭古战场、诸葛亮南征会盟碑等古迹诉说着寻甸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寻甸西汉置郡,元明设府,清朝为州,民国称县,1979年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寻甸至今保持着“古风”“古韵”。
“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是寻甸的真实写照。在这片多情的红土地上,汉、回、彝、苗等25个民族和睦共处、相互交融,他们淳朴善良、诚恳待人、热情好客。
“红”。寻甸是革命圣地、红色故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途径寻甸,中央军委在寻甸县七星镇鲁口哨发布了“4·29”渡江令,部署了反围剿,写下了红军战争史上最传奇的一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播下了“长征精神”的种子,并在这里深深扎根,代代相传。
“绿”。“青山绿水诉衷情、风清云淡景相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对寻甸最好的馈赠。牛栏江、普渡河、小江三大水系共21条支流遍布全境,境内高原湖泊星罗密布,年均水资源总量16.7亿立方米,发达的水系和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哺乳了寻甸的山川大地。287.8万亩草山和覆盖率达43.12%的森林资源,使寻甸享有“红土高原的塞外”和“天然森林氧吧”的美誉。
“博”。寻甸资源丰富,在这块红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全县国土面积3588平方公里,居昆明市第二,耕地总面积154.8万亩,居全市第一,有万亩以上坝子10个;同时,物产丰富,有优质褐煤储量3.5亿吨、磷矿4亿吨、硅藻土1.27亿吨,寻甸牛干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听牧牛肉”、马铃薯、板栗、虹鳟鱼、“西拉龙矿泉水”等土特名产享誉省内外,可谓地大物博、潜力巨大。
“达”。寻甸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省会、毗邻滇中、两城(昆明和曲靖)节点、辐射滇东、内联外通,境内嵩待高速公路、东川铁路支线贯通南北,昆曲高速公路、320国道、贵昆铁路、东川铁路支线纵横交错,属现代新昆明一小时经济圈范畴,是滇中地区东北之要冲,是云南省及昆明市通往川、黔、渝及中原内陆的交通要塞,是云南省南北大通道上的必经节点,与重庆、成都、贵阳均在10小时内车程。随着渝昆高铁规划建设,滇中环线武倘寻高速和寻沾高速开工建设,寻甸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寻甸是革命圣地、红色故里,红军长征播撒下人民翻身解放的希望,边纵的枪声吹响了寻甸人民自强不息、当家作主的号角。寻甸是改革开放的乐土,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寻甸历届党委、政府紧紧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寻甸还是跨越发展的尖兵,“十三五”以来,寻甸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讲话精神,牢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滇中新区建设,积极抢抓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机遇,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攻脱贫、惠民生,实现总量做大与质量提升并举、一二三产高效联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深度融合,闯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23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5.97亿元、同比增长25.9%,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7亿元、同比增长9.6%,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430元、7524元,增长8.6%、10.6%。
辛勤的耕耘,丰厚的回报。近年来,寻甸县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无邪教创建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双拥模范县、无邪教创建示范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烟叶工作先进单位和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今日之寻甸,正展现出潜力迸发的发展态势,阔步跨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自觉把云南的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找准国家战略和云南发展的契合点,努力闯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跨越式发展路子的要求。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2018年昆明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跨越式发展、决胜小康社会建设,寻甸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国家实施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精准扶贫等重大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并加快推进“五网”建设,布局发展8大重点基础产业。昆明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两区两县”扶贫攻坚力度;渝昆高铁、武倘寻高速、寻沾高速建设全面提速,滇中新区和空港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寻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抢抓新机遇,实现新作为。在认真判断了面临的发展形势和综合分析了寻甸的区位交通、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和发展基础优势后,寻甸县委、县政府科学、理性地提出了“十三五”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寻甸将按照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寻甸要在2017年率先脱贫摘帽的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云南加快“示范区、排头兵、辐射中心”建设和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奋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努力把寻甸打造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昆明绿色经济发展区、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城市生态涵养区、具有民族特色的滇中北部山水生态宜居新城”。
寻甸县城
寻甸工业园区金所片区
(一)打造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二)打造昆明绿色经济发展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以保护“一江一海一区”为契机,依托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嵩待工业经济带,挖掘绿色发展优势,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进位争先。
(三)打造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
抢抓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历史机遇,依托易白文化旅游经济带、轿子山旅游专线及自然生态山水与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响“寻找梦中的伊甸园”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争创全省旅游强县。
(四)打造城市生态涵养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牛栏江、清水海、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等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功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走新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争创国家生态县。
(五)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滇中北部山水生态宜居新城。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突出县城龙头和中心集镇辐射带动作用,深度推进产城融合,推动城乡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全面提升区域辐射力、竞争力、影响力,构建科学合理、特色明显、宜居宜业、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发展格局。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1.5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寻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寻甸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是寻甸实现提速发展、跨越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期间,寻甸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保护生态环境、“五大基础网络”建设、做强三次产业、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新型城镇、促进民族团结等重点工作,打基础、优环境,兴产业、稳增长,抓脱贫、惠民生,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成。
(一)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寻甸是昆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按照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要求,寻甸上下正在全力以赴抓实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和脱贫摘帽“6965”标准,大力实施发展生产、务工增收、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社会帮扶“七个一批”脱贫工程,精准施策、扎实推进。整合项目资金,加快整乡整村推进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建立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落实领导包乡、部门包村、干部联户等制度,加强驻村扶贫管理。健全完善贫困人口动态化管理机制,实行脱贫第三方评估,做到精准识别、一户一策、精准脱贫。
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升县乡道路等级,努力实现自然村100%通公路、村内道路100%硬化,进村道路硬化率达50%以上。全力配合推进武倘寻、功东、寻沾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易白公路建设及国道213线、金柯公路等道路改扩建工程,构建快速便捷的路网体系。加快替代水源、“五小”水利、城乡供水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村人饮巩固提升改造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互联网进村入户计划,继续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宽带网络提速降费进度,实现行政村互联网、4G信号全覆盖。
三是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健全扶贫开发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完善脱贫措施,推动精准扶贫常态化开展。建立扶贫资金投入增长保障和项目资金整合机制,落实好扶贫开发“四到县”制度,持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坚持“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工作思路,强化产业支撑,切实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健全社会保障衔接机制,筑牢兜底保障线。
(二)打赢产业转型升级突围战,建设昆明绿色经济发展区。一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做精”的思路,不断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步伐,构建“一带一廊一圈一格局”产业布局。一带: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昆曲高速、武倘寻高速,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山地牧业和特色种植业,全力打造全国优质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全省绿色无公害生态蔬菜基地和山地牧业基地,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经济带。一廊:坚持生态涵养区定位下,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坚持优化调整传统产业与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并举,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和嵩待高速,以羊街、金所、天生桥为重点,发展精细煤磷化工等主导产业,培育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构建嵩待工业经济走廊。一圈: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滇中北部山水生态宜居新城,重点发展以现代服务产业为支撑的城市经济发展圈。依托县城和特色重点集镇建设,构建城市经济发展圈。大力培育发展信息物流、商贸流通、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县域特色商业中心。一格局: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整合旅游资源,统筹做好点、线、面景区景点规划建设,实行全域开放、全域配套、全域发展,着力建设“绿色精品”线路、“红色精品”线路和乡村旅游环线,全力打造东部养生度假旅游片区、中部风情体验旅游片区、西部乡村生态旅游片区,形成易白旅游经济带、仁倘旅游经济带、仁柯旅游经济带、轿子山专线旅游经济带(三线三片四带旅游大格局),不断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
二是全力推进改革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确保中央和省市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和管理网络,探索实行农村产权担保贷款机制。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强发展新动力。
三是提高投资引资实效。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用好用活政府性投资,推行PPP模式,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发挥县内各国有公司作用,加大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健全完善银政企对接机制,搭建信息共享、资金对接平台。持续加大向上争资力度,争取更多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健全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实行产业组团招商、小分队招商和以商招商,切实增强招商精准度和项目落地实效性。
(三)打赢城镇品质提升战,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滇中北部山水生态宜居新城。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东拓北延、分片打造,提升内涵、组团发展”思路,加快完善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构筑“一轴、两心、多点、三组团”城镇发展格局。推进多规合一,努力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林地保护、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等各类规划衔接统一。做好武倘寻高速等交通干道沿线片区概念规划和控制性规划,预留发展空间。加强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塑造,注重风貌整体性和文脉传承性,严格控制高层楼盘审批,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注重彰显山水生态特色、民族特色,完成县城景观设计、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注重电力、燃气、通信、给排水等地下管线和地上空间规划,统筹教育、医疗、商贸等公共配套服务规划,提高城镇规划科学化水平。
北大营草山生态养殖
鸡街镇戈姑哨村民喜迁新居
二是加大建设力度。突出县城龙头和中心集镇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加强城镇建设。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完成汇龙湿地公园二期、锦绣中央广场、中医院迁建、“两所一队”搬迁等重点项目建设。清理盘活零散闲置和批而未建土地,着力解决城市遗留难题。加强市政道路及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打通断头路,加快构建等级结构合理、节点连接顺畅的城镇道路体系。实施城镇供水全面普及和水质达标工程。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完善管网配套,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紧密结合县城自然景观,依山就势、显山露水、突出特色,做好山水文章,加强绿地系统和生态景观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提升城市舒适度和形象魅力。
三是强化城乡管理。坚持城乡一体、属地管理、市场运作、依法治理原则,理顺管理执法体制,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力度,强化交通管控、户外广告、占道经营、临违建筑、流动摊点等热点难点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公共场所文明卫生和安全管理,树立城市文明形象。推进数字化智慧城市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系统运行水平和质量。
(四)打赢文化旅游融合战,建设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一是保护挖掘文化资源。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完善文物保护规划。调整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建控地带,建设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强化现存古遗址、古村落及重要史迹等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名录体系,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推进少数民族节庆、美食、服饰等民族文化产业聚集发展。规划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体验园区,积极培育引进文化骨干企业,合理开发历史、民族、民俗、农耕等文化资源。
二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按照“三片四带”发展布局,整合旅游资源,统筹做好点、线、面景区景点规划建设,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旅游产业全域联动,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生态、互联网及城镇、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提高旅游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加快培育山地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和影视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徒步游、自行车骑行游、自驾游等新兴旅游业态,推动旅游向体验观光、休闲度假与康体养生养老并重转变。开展品牌旅游目的地创建工作,创建一批省市级旅游名镇、名村,争创省级旅游强县。
(五)打赢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战,着力建设城市生态涵养区。一是强化环境保护。坚持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民生之要、发展之本,优化县域生态空间,科学划定重点开发、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区域。严格执行牛栏江保护条例和清水海保护条例,强化牛栏江流域、清水海等水源保护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加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健全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强化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运营,大力削减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加强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源头治理,强化联动监管执法。推进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理顺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体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环保“三同时”和重点企业稳定达标制度。
二是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强化生态保障功能,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一江一海一区”、钟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三月三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环境质量。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大力开展交通沿线、城市面山绿化综合整治提升。严格落实党政领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从严查处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全面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完成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林木绿化率达53%以上。
三是推进节能减排。坚持节约优先,加大源头治理,严把准入门槛,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制度。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对全县重点排污企业和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削减存量,控制增量。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推广清洁生产,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大力发展“两高两低”产业和产品。
(六)打赢和谐寻甸创建巩固战,着力建设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一是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全力推进教育事业,推动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入推进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全面完成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建设,推进健康扶贫工程,不断提升农村群众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深化大社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对接,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殊困难人员临时救助、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城乡医疗救助等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慈善福利事业,创新县域养老体制,筑牢社会保障底线。
二是深化民族团结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用好用足民族区域自治优惠政策,严格执行自治条例。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推动活动进机关、进乡镇、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依规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
三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健全完善党领导依法治县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县的能力和水平。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自治地方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严格执法程序,制定行政机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加强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实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县乡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健全完善干部学法、任前法律考试和向宪法宣誓等制度。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强化普法宣传教育机制,不断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加强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推动法律援助全覆盖。
实现新跨越和全面小康,是寻甸各族人民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也是寻甸县委、县政府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当下,56.3万寻甸干部群众正怀揣梦想,抢抓机遇,埋头苦干,争先在脱贫攻坚中赢得主动,率先在跨越发展中闯出新路, 努力打造生活富足、幸福安康的“伊甸园”。可以预见,一个生态良好、富裕和谐、各民族团结繁荣的“东方伊甸园”必将呈现在滇东北的大地上。
凤龙湾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