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献丹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学校体育的发展伴随着体育课程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会出现一定阶段的不适应期。为全面贯彻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深化和实施教育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思想,将学生在学校所学且自身感兴趣的专项技能终身受益,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的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每天1h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目标,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为了满足和实现现行教育形势下的多元化需求,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国内许多高校开始实施俱乐部制的学校体育工作新模式。通过对国内现有的文献进行归纳,目前国内高校的体育俱乐部主要包含了课内活动俱乐部和课外竞赛俱乐部。据多项研究显示,相比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高校体育俱乐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也存在着制度化和标准化难的问题。自2016年9月起,浙江师范大学学校体育开始实施新的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经过1年的运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体育俱乐部的不断发展,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如何构建和完善体育俱乐部的长效运行策略。笔者实地走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和深圳大学,对5所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育俱乐部开设类型、教学方式、组织模式、学生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交流与访谈。
深圳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拥有相对较为合理的课程模式。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开设了30多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运动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上,深圳大学倡导“三互动模式”,即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和体育课堂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对于课外锻炼,采取固定赛季时间和比赛项目的方法,每月举办2~3项比赛,每年如此。赛季由体育部统一安排,各俱乐部申报比赛项目和时间。在组织形式方面因赛事内容丰富,既有竞争激烈的球类比赛,又有表演、娱乐性质的比赛,把校内的运动竞赛当成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并作为体育课成绩的组成部分,促使学生多方面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不同的特色和魅力。比赛分不同级别或甲乙组。在竞赛的组织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单项俱乐部和学生会的作用,不同级别的竞赛由不同的部门组织。通常校级大型比赛、综合性比赛由体育部主办,如全校综合运动会;单项比赛由俱乐部主办,系级和其他类型的比赛由学生会或与俱乐部联合举办。对于课外训练,深圳大学除2个高水平运动队外,其余的各个项目代表队都由单项俱乐部组建。
体育俱乐部课程是该校的主要教学模式,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仍继续进行体育选项课教学(通识一课程)。通识二课程全部纳入俱乐部教学,主要针对大三学生(大四学生需校外实习)和研究生,同时欢迎大一和大二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俱乐部,课外俱乐部活动接纳全校学生参与。该校组织了以各学院为单位的体育单项联盟赛,包括篮球联盟赛、足球联盟赛、排球联盟赛、乒乓球联盟赛、羽毛球联盟赛和网球联盟赛。除俱乐部教学和俱乐部组织的活动之外,还充分开展校园体育节、阳光体育活动等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除了6大联盟赛,每年1次的体育节活动涵盖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啦啦操、个人跳绳、团体跳绳、拔河。其中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的比赛规定各个学院运动技术水平较高的参加联盟赛的学生不能参加,这保证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不同水平层次的比赛中。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体育活动体系包括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和阳光体育赛事2个方面。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是该校体育的核心部分。通过学校教务处网上选课系统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项目和教师。体育课为学校必修课程,学分为6分。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体育课程学分,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及推免试研究生资格。学生取得体育课程全部学分,毕业时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建立多维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课内占70%,课外占30%),提高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课内体育专项课:身体素质(20%)、专项运动技能(30%)、专项理论(10%)。俱乐部的课外锻炼和竞赛均采用学生自治管理,根据学生所在班级、年级、院系、学校,以个人或团体进行个体、班级、年级、系部及院级之间5级赛事的运作,形成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的多级校园体育赛事网络。此外,各项目代表队由单项俱乐部组建。各项目俱乐部负责训练和参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学校教务处进行必要的课时和学分论证。
浙江师范大学开设课内外一体化和尖峰运动2大类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是学生每学期通过教务处选课系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学校体育管理系统自主注册,自动成为该项目的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会员,再选择具体的活动时间参加俱乐部活动。课程俱乐部每个项目有1~2名教师负责,并有3~4名体育学院研究生作为助教参与技术指导。每周开设3~4个活动时间,每次2节课;每个时间段活动人数根据场地要求进行限制。学生每次参加俱乐部活动,教师都进行点名(手持机刷一卡通),点名情况记入俱乐部管理系统的个人数据,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情况,作为学生体育课过程性评价成绩。尖峰运动俱乐部先期试行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深受学生欢迎,根据项目的特点,校级俱乐部联赛每学期举办1届联赛,每周开展1~2次比赛,课余时间各学院自己组织训练。联赛运作教师以指导、协调为主,各单项俱乐部联赛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运作。各学院80%以上的学生参与各学院1项及以上的俱乐部活动,通过校级、院级俱乐部活动的开展保证90%以上的学生达到每天1h,每周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目标。对于各学院的联赛和日常课余训练,校体委继续安排公体部骨干教师下到各个学院进行长期、系统的指导。
浙江师大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具有2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将体育俱乐部活动纳入到学生的学分,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h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每周共计开设85个活动时间段(每个时间段1h),参与活动人数约7 000余人,覆盖面大;另一方面,体育俱乐部既可以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结合学分的认定,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设健身操舞、啦啦操、恰恰、桑巴舞、健身街舞、健美、足球、空竹、篮球、跆拳道、太极拳、太极拳剑、剑术、排球、乒乓球、网球、形体健身、游泳、羽毛球、户外健身、定向运动、素质拓展、体质促进等23个俱乐部,有效的增强了学生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长效运行。
在实地走访的高校中,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对学校体育氛围的营造值得我们学习。该校体育教学部会对6大联盟赛各学院代表队的宣传不遗余力,增加赛季期间的校园体育氛围,在队旗和队徽的设计上也独具匠心。对于获得名次的队伍成员将进行全校宣传,在学生中树立体育运动的榜样作用,并建立档案,冠军队伍成员照片将永久保存,极具激励意义。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也能够在全校范围内充分展示学校体育工作的成功,调动校内其他部门机构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浙江师范大学目前精心打造尖峰俱乐部联盟赛制,各院级俱乐部根据项目特点和会员情况制定活动计划,开展班级或年级间的长期和固定化的联赛。实施效果:各学院80%以上的学生参与各学院1项及以上的俱乐部联赛活动;每到比赛日,校园体育竞赛氛围浓厚。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不仅能减轻学校体育工作部门的工作强度,也能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强自我归属感。此外,加强对学生体育骨干培养以及学生裁判员的培训注册,满足个人、班级、年级、院级、校级等校园多级体育赛事需要,由体育俱乐部联盟和学工处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裁判员的指派和管理,增加学生的体育实践,提高比赛规范性和观赏性,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尤其对贫困学生进行技能的培训和勤工助学,让贫困生学习体育技能,在实践中给予其心灵的慰藉及能力的展现,让其积极主动的走出贫困,走向成才。
现代智能化设施的利用可以显著提高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效率。实地走访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智能型阳光长跑管理系统,利用学校电子信息特色,与通信学院合作,研发阳光长跑管理系统,实现手机APP管理。浙江师范大学也在借助校内其他学科的研究力量自主研发一些适合师大实际情况的智能化组织管理系统,如学生的活动出席考勤系统、体质健康水平自我监督和反馈系统等;利用现有的一些新媒体技术,如微信等为俱乐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的开展带来便利。
[1] 王勇.张文普.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2-14.
[2] 吴秋林.茆飞霞.华东地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25-29.
[3] 周云飞,陈东岗,刘建平.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4):87-88.
[4] 盖文亮,吕兵.建立我国高校综合性体育俱乐部体制的若干构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96-97.
[5] 王港,王建伟.我国高校现有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