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文本实践的民间文学:试论河南温县“赵氏孤儿”传说中的戏曲影响因素

2017-07-18 17:14王雅琨
艺术评鉴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雅琨

摘要:河南焦作三家庄村怀梆戏在当地颇受欢迎,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其地明置怀庆府,钟灵毓秀,其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学盛行,而怀梆戏对当地民间文学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传说“赵氏孤儿”对民间文學转向文本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赵氏孤儿 民间文学 怀梆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50-02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三家庄村的怀梆戏“赵氏孤儿”与民间“赵氏孤儿”传说在当地齐享盛名。怀梆戏“赵氏孤儿”不仅在演出的规模和形式上对其民间传说产生了影响,同时在剧本内容和思想表达方面,也促进了“赵氏孤儿”传说的传播,以至民众将此传说当做史实来看待。

一、“文本实践”对村落生活的影响

三家庄村怀梆戏“赵氏孤儿”在影响民众思想的同时,也在潜意识支配民众的行为举止。其中,歌谣的传唱是人们思想认同较好的表达方式。比如对于三家庄村村名的来历,有很多歌谣传唱,记载在文献历史当中。“赵家忠良后,大臣来保护,程家舍亲生,公孙献老命”,可见人们认为赵、程、孙的后代居住在这里,形成了现在的三家庄村。与此相近的还有歌谣传唱:

古来荒地无村庄,太平大营来驻扎。

时局稳定落住户,赵、程、公孙为三家。

国君巡查访民情,亲口赐名叫三家庄。①

这一歌谣还涵盖了程、公孙两家落居在此的典故。村民认为“晋国指派一位姓赵的将军(原孤儿前辈)”来此地定居,靠山而居以图平安,从此便才有程家后代程婴英勇救孤的情节。可见,民间歌谣的传唱并不仅仅局限于赵氏孤儿故事本身,它还涉及到了赵、程、公孙三家三代的亲戚关系。但是,在最早的文献记载中,是没有赵、程、公孙三人的,只是在《史记》中才同时描写了这三个人物,并且丰富了“藏孤”的情节。但是三家庄村的村民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怀梆戏演出的影响,将藏孤的地点跟村名、歌谣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下图是由三家庄村流传的歌谣内容整理而成的人物关系图。

当地的民众不仅认为孤儿出生于此,并且认为赵、公孙两家家人都在村中居住。显然这也受到了怀梆戏“赵氏孤儿”的影响。譬如在当地怀梆戏“赵氏孤儿”的演出中,有一出岸杀假孤儿的情节,此时的程婴因承受不住丧儿之痛,请求告老还乡时,这样说道:

程婴:屠相爷!你看赵家的亲朋好友一个个都是不怕死的侠义儿男,小人我家势单薄,请求将我一家老小收留在相爷家中庇护,以免他人谋害。

屠岸:言之有理。你是我心腹之人,老夫年高,乏子无后将你的孩子认到我的名下作为义子,大量那个狂徒均不敢欺压你们,你在你的三家庄故居安然度日,老夫年供米月供银,待你儿七岁后,你们父子搬进我府攻孩子习文练武,长大成人带兵选将也是老夫膀背。②

这里将三家庄称作程婴的“故居”,表明了它实际上已经把程婴的故乡归为三家庄村。怀梆戏就这样按照剧本,周期性的上演着“赵氏孤儿”,不仅受到民众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是对观看者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和认同。除了表演者与观看者之外,还有一种介于表演与观看之间的个体表演,他们没有怀梆戏曲演出的影响范围广,但也深受当地民间戏曲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完整的口头叙述来表达“赵氏孤儿”,加深民众的印象。

二、“文本实践”对民间文学体裁的影响

怀梆剧的具象表演将一个诉诸于口的传说形象地呈现给了观众,而表演者也随着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传说故事只有德高望重的老者才能将其全面地口述出来,他们的表演同他们本身一样,为当地人所信服和认同。可以说,是这些个体的完整表演,才使得怀梆戏“赵氏孤儿”更进一步的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

个体表演者以口述故事的方式向听众表达传说的具体内容和可靠性。三家庄的个体表演者一般会在叙事之前或中间提醒听众口述内容的真实性。比如:67岁的王某和71岁的冯某在讲述《男人做针工》的故事的时候,会在开头详细的介绍这位老人的家境:“30来岁,妻子染病……钱花光了,命也未保”并且在说之时还插上自己的经历“那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每天晚上都去到他家里,听他说笑话,一听就是大半昼”,最后才说出这位老人所想的一段七律歌:

人们都说我命苦,怎比古代老程婴

恁舍亲生救孤儿,担惊受怕落骂名

妻子含心丧了命,独身一人抚养孤

半昼不睡五更起,当爹当娘做针工

孤儿长大居官位,修庙祭祀来报恩

人家舍子救别人,公德美名传至今

缝补做衣不求人,养儿长大重高魁③

可以看出在表演者王某、冯某的口述中,既有自己的记忆也有客观情况的介绍。这些历史与口述者主观加工的内容,使村中老人们的言说成为一种习惯,更进一步的促进传播演变为史实。

三、口头叙述和身体表演

个体表演者在进行口头表演时,不像具体的身体表演如三家庄怀梆戏的表演内容具有容纳和统一性。在三家庄村口头表演者们看来,民间传说本身就有“传”在其中,它涵盖了叙事内容的随意性和可能性。以石羊、石虎名人传奇故事为例,73岁的樊某在讲述石虎、石羊为什么会排放在村路口,并指向某个角落的时候,是这样讲述的:“据说是应风水、避邪气不让妖怪入村……有的说这些石物是从前孤儿为报养他的恩人……有的说孤儿在这村养大的。为保护三家庄平安孤儿显圣哩,让石虎石羊石人进村助威辟邪自动跑来的”。

在这里,口述者讲过三个可能,却并没有将它们有机地综合,而是把它们并排的放在一起,较为完整的重复每一个可能性,口述者在讲的过程中还很随意的将它们罗列起来,并且没有一点内在的逻辑性,跟前面提到的怀梆剧对于“赵氏孤儿”传说的艺术加工不同,这种形式的个体表演对于传说的内容分布传达的更加完整更加全面,不失为口头上的“资料收集”。这与怀梆戏剧本对于情节的包容和涵盖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才使得赵氏孤儿传说更加神秘、传神,使人们深信不疑。

四、结语

正是历史纪念物、文学作品的结合,最终使“赵氏孤儿”的相关传说变为民众眼中的“史实”,历代延续。民间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不只受单一因素的影响,河南温县地区怀梆戏不论从形式、内容还是思想上,对“赵氏孤儿”传说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甚至,三家庄村依据《左传?昭公元年》《温县县志》《民国志稿》等记载认定了赵盾墓地就在三家庄村西南方头村。

注释:

①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温县三家庄村委《 赵氏孤儿传说故事(节选)》2007年5月。

②三家庄村《赵氏孤儿传说怀梆戏剧本》(2010年3月19号)。

参考文献:

[1]郭西梁.关于开封街巷传说中的风水观念问题[D].开封:河南大学, 2012年.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民间文学实践教学的方法研究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选编原则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权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