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2017-07-18 17:05李占喜
艺术评鉴 2017年1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

李占喜

摘要:随着学术界的不断努力和国内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多技能、多视野的方向。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管理者的不断更换、管理层学科背景的不同,对于艺术管理人才的打造越来越倾向于艺术学理论史方面的研究。对于文案策划的薄弱、管理系统意识的肤浅、艺术理论实践的缺失、内部交流的稀少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艺术管理人才越来越趋向于自我管理,而不是对于艺术门类的专业管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着重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对整个艺术管理的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艺术管理人才 创新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43-03

一、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终端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艺术管理的学科顶层设计非常完美,但是在实践中又面临着一系列难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艺术管理毕业生精英人才的稀缺。而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与学院的师资力量密切相关。具备了良好的师资,必定少不了科学的培养方案,尤其是要对学生大学四年乃至研究生三年的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一)对专业的认识不够

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文化知识的差异,学生、家长、管理者对于艺术管理专业认识不清晰。笔者2012年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文化项目创意策划与管理方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学院上到领导层下到学生层面,对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认识总体还是比较模糊,即便那时已创建12年之久,但是学生对于专业培训时的模糊一直伴随到其毕业工作,四年时光,最后都不懂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以后能否有一个更好的专业对口的工作。以至于他们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文化自卑,导致在家人朋友面前没有脸面,最终家长也是一头雾水。由于学院领导和老师对于专业的不清楚和朦胧状态,导致学生对此感到迷茫,尤其是到了大三就可以看出来。笔者认为,这些都是现实中的问题。此外,领导层的不断变更,也是导致这一专业学科实施的不彻底的一大主要原因。在现实社会,新的领导上任必定会进行全面的改革。这一个改革,如果管理不科学,将会对学生培养的现有模式进行一个彻底的推翻,现有的师资力量跟不上改革的步伐,最终的改革也只能变成缓慢的探索。

(二)师资力量薄弱和不专业

目前最好的艺术管理类的师资多数是国内北上广一线城市的硕士或者博士。近几年,艺术类院校对于教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有时一些课程会短聘一些社会上的专业老师给学生上课。有的是旅游专业的导游,有的是电脑专业的老师。一个没有任何学术成就的老师就可以糊弄着学生一学期讲述个人的传奇故事,既耽误了学生,又浪费了资源,浪费了更多的机会成本。这些和学院对老师的考核和管理是分不开的,也是值得反思的事情。一个旅游专业毕业的老师在一个学院里教三、四门与之相关的课程,这样的不专业教学,长期以来必定会导致学生的能力受制于一位老师而下降。有的老师各方面资质达不到,只能教计算机,且其自身能力有限,不是每个学生都对非线性剪辑感兴趣。最后的结果是,一学期下来,学生被强迫去选修这门课程,只能敷衍着修满学分,而不是处于一种细分群体的兴趣的培养。

甚至邀请的一切专家讲座多是没有太大质量的讲座,在邀请之前,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这次讲座的意义,而不是宣传自身的政绩和努力。你努力的方向正确,事半功倍;反之,出力不讨好。

(三)人才培养出的能力不足

介于以上两点原因,毕业生的能力严重不足。通过考察就连一个最简单的办公软件的使用都无法规范,文字和语言表达功底太差、执行力不够、素质低下、态度不端正等一些列不正之风盛行,最终滋生第四条问题。

(四)就业的迷茫与创业的艰难

就业单位的规模和薪资待遇低下,创业的艰难与竞争的激烈,使得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苦恼。即使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因为在终端,而不是顶层设计,所以这一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因为自己的教育投资资本与就业的薪酬出现严重的不平衡,最终他们只能抱怨“读大学没用”。

二、艺术管理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

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彼此专业的认识和交流基本为零,更不谈在一年一届的艺术管理年会上对兄弟院校的了解。比如说,让人文学院的学生去管理一场交响乐队或者演唱会,连最基本演员使用的乐器都不认识,连乐队的组成和人员的搭配都不清晰,何谈管理?与其说让我们专业的人才去管理那些艺术家,还不如让人家各司其职,自我管理,实现与我们自认为专业别人却不以为然的那种“一臂之距”。现实中,我们专业的艺术管理人才也许只是对于艺术史、审美、文化史等比较了解一些,对于其他的相关艺术门类的具体實践更是一无所知。

论证接下来这个案例前有必要说明一个大前提,个人即个人是有代表性的。笔者2016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国家硕士研究生考试,虽然本科学过林木教授的《中外美术史》,因为某些老师的教学能力,再加以缺少实践。本人对于泼墨、破墨、浓、淡、干、湿、肥、瘦及用笔用墨皴法技巧一无所知,最后去请教了林木教授的学生中国画学院的李永强副教授。最终通过现场观摩和体验彻底弄清楚理论与实践的障碍,最终顺利参加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的考试,虽然未果,但是这个原因值得反思。笔者认为,这个案例就表明,当前因为学科和专业的不同,学院的分布不同,导致这种问题。这是传统艺术管理终端实践不彻底的弊端。

再次,学院管理者应该充分意识到学术团队是科研创作能力的保障和基础。一个教授,整天奔波于各个校区辗转教本科生的理论课程,笔者认为这些工作应该由讲师或助教来完成,应该给予这些教授更多的个人时间,建立专门的科研创作团队中心,而不仅仅是收集科研成果的科研机构。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物质待遇,留住他们,并适度开展几次讲座来弥补讲师的狭隘理论视野。让这批人之间进行学科的跨界交流,毕竟当前艺术学理论的发展是多学科的融合,而不是单一学科的发展。这样的话,整体的科研水平也必定实现量的递增和质的飞跃。

然后谈谈策划文案的撰写。大学四年笔者在策划方案的比赛上荣获过很多奖项,有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但是笔者感觉自己的方案也是存在很多问题。一个好的艺术管理策划方案,就可以充分地呈现出一个专业学生在此方面作为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国家宏观政策的认知和了解、地方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的清晰和理解,这是大的背景环境。此外,项目自身的创意、可行性、人力、物力、财力、时间、风险规避、投融资、预算、市场调研分析数据等的项目管理各个诸多环节也尤为重要。最后就是项目的最基本的排版和布局,以及设计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学生的在以上各个环节都出现过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我们现有的艺术管理文案的写作,无非是按照学界火热的或国家积极倡导的学术主题通过学术年会的形式比赛。2014年11月,我们小组项目《麦戏·面塑3.0》代表广西艺术学院去北京参加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传统艺术新媒体推广”的主题学术年会。笔者收集并对比了其他几个院校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内蒙古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等的团队方案。发现一个共同的致命的问题就是项目创意不错但是可操作性不强、项目的投融资产很多但是达成协议的不多、项目的资金预算太多或太少但是没有经过实际的物价衡量、项目的时间周期太短或太长没有考虑项目的时间管理、项目的调研数据齐全但是存在人为的故意数字偏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一个管理者最终的决策,也逐步会造成学术造假的不良现象。

最后,因为学科背景的不同,本科是技能型的研究生学术水平相对比较差。读书的意识浅薄,读书的敏感能力不足这些都和其本科的读书息息相关。笔者本科时除了考试之前速度背下重点,基本上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而现在读了研,读书已经成为了笔者的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变化,与管理者的管理思维和设计是分不开的。

综上,学科设计实践过程中由于执行力度不成熟,或者管理层的意识不够,导致各专业、各学科现有资源无法实现更好的融合和交流,最终的结果是彼此互不了解。最终导致学科的障碍,不能实现跨界的学科融合。

三、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管理者要执行到底、交流到底、实践到底

目前,艺术管理执行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执行,跨学院的不同专业的学生间的交流是几乎不存在,除非是个别学生因个人兴趣爱好而去跨学科交流,实践也是停留在旅游层次的实践,而不是深入的田野调查。顶层设计国立艺术管理学术大家设计好了,最主要的就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努力践行并探索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的方案。管理者要给学生提供二级学院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机会,尤其是将艺术管理学生与技能型表演的学生的深入交流和学习。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带着问题的访谈和研究,不然所有的采风和实践都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这些工作都是需要管理者面对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二)组织要确定管理者职位任期的期限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有开拓精神的,是积极进取的。但是也存在很多为了自身的升迁而不注重工作和策略实施的质量的管理者,形式主义的年代早已不复存在,作为管理者,不仅仅要停留在外在的视觉宣传,更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与长远发展。找出问题的根源,彻底整治不良风气,塑造良好的环境。这一点组织应该长远考虑。

(三)管理者要打造藝术管理专业科研师资团队

一个学校能够进步和长足发展的根本是看其师资力量的雄厚和专业科研创作的能力,而不是将有能力的、年轻的博士和教授做一些本科生能做的机械工作或者布满一周的本可以交给讲师带领的本科课程。这样的问题和薪资待遇都会间接的使得员工产生抱怨,最终离职。为此,打造艺术管理或更多专业科研师资团队,实现由个体创作到群体创作力量的升华,实现学科的交融研究和思维的碰撞,进而推动学术科研能力的整体跨越。

(四)管理者对教师建立完善的考评、培训机制

大学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照搬书本和课件的宣讲,时间一长,难免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聊,厌倦。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重要。考试过程也要严肃,而不是划出所谓的重点,最终学生也是学不到整体的知识,因为学术是一个系统,而不是老师选择的几个题目重点复习。此外应注重培训,使得其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五)管理者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出路

艺术管理的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问题很多,所策划又不是专业的商业策划,做活动技术又不好,做演出自己又不会表演,去创业又没有资金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要管理者发动资源为其提供资源,充分实践、解决好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互不嫌弃的双向选择机制。

(六)管理者要加大科技的培养和优秀人才的引进

艺术管理的学生越来越需要技能。比如广告设计、剪辑、灯光、录音、艺术品生产、包装、推广、营销、影视制作与导演等的一些列艺术生产过程的了解。这些能力的培养直接为其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前提是要加大对于图像、影像制作技术的培养,让其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最后,这些优秀学生的培养是需要专业的高端的人才作为支撑的。以上这些因素都是一个英明的管理者在科学的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创新传统模式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总之,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不谈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基于以上几点,也是存在于部分正在发展中的艺术管理的院校,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笔者提到传统的模式并不是对其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上的创新,也希望笔者肤浅的研究能够启发更多的学者将我国的艺术管理的研究做得更加深入和稳定,在新时期真正将我国打造成一个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创新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