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晓雯
摘要:东北沦陷区文学的兴盛虽只有几年时间却涌现出一大批独具风貌的文学作品和深富民族担当的优秀作家。其中,出生于1912年的白朗与萧红并称为东北女性文学的拓荒者。本文以白朗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小说中屡次出现的“出走”情节分析白朗对黑暗势力的强烈反抗;梳理作家的女性书写,论述其关怀家国命运的女性视角;探讨民族危亡之下白朗关于生与死的辩证思考。
关键词:东北沦陷区 白朗 抗争 女性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89-02
中国东北地区自“九一八”事变爆发到解放,在日军铁蹄的蹂躏中经历了漫长的十四年时间。英勇的中国人民在这片被日军践踏的肥沃土地上奋勇抗争。这其中诸如萧军、萧红、白朗、梅娘等一大批优秀作家,时刻抗争在斗争的第一线。尤其是在这十四年间大量涌现的女性作家,她们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敏锐的洞察力及细腻的作品表现手法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一个特殊群体,白朗(1912-1990)便是这部分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命運的担忧及其本人高昂的反抗斗志,她的作品常常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洞察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向人们描绘当时东北人民大众饱受日军摧残,在这种暗暗黑夜中与敌顽强抗争的壮美画卷。
一、 白朗作品中的“出走”情节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年轻的白朗在丈夫罗烽的影响下积极投身革命,在其丈夫及其他进步青年和革命斗士的影响下,白朗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倾向性,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强烈的反抗特点,反映了在当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进步青年的不懈抗争。细读白朗的早期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一个共同特点,似乎作者对“出走”情有独钟,这点在其多部作品中均有体现,如《叛逆的儿子》中少爷柏年离家出走;《逃亡日记》中的女青年向过去告别选择出走;《只是一条路》中主人公家栋因不堪奴役选择出走。同时期的相关作品中也有很多反映了“出走”情节。当时在东北作家的小说创作中,“出走”情节经常被使用,它反映的不单单是离家出走,而更深层次上反映的是主人公与腐朽封建制度的决裂,体现出作者对日军侵略的反抗及与伪满统治的抗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进入了漫漫长夜,民族压迫下的阶级矛盾也愈加尖锐。虽然作者并未在小说中交代“出走”的人最终去向,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正在挣脱黑暗,走向光明的未来。正如人们对作家白朗的评价一样,她的每篇小说都时刻把握着时代脉搏,呼应着当时东北特有的创作氛围,作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作品中凸显着一种勃勃生机。白朗正是凭借这样一种抗争精神和坚决的斗争姿态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文坛的杰出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也时刻激励着以后的东北作家,特别是女作家们奋勇直前。
二、通过女性命运反映家国情怀
白朗作为一位东北特别是日军铁蹄占领下东北沦陷区的优秀女性作家,她的很多作品中体现出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怀。也许是因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女性,她的作品对于女性命运关注更多,也更自然,似乎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如小说《叛逆的儿子》,主人公是柏年,男性,但小说中时刻以银娜这个角色的视角去反映时代带给她的苦难,可见作者白朗以女性命运反映家国情怀的创作意图。小说中银娜作为清白人家的女儿,被父亲嫁给了纨绔子弟。当家产被败光后,银娜也被卖到了妓院,辗转多年从妓院从良后改嫁给了柏年父亲,做了一名小妾。但由于银娜平时不善交际,因此常受排挤,轻则挨骂,重则棍棒加身。在主人公柏年的帮助下银娜逐渐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即使不是她这种贫苦人家的女孩,即便是出身高贵的大家闺秀也同样难逃命运的折磨。小说《四年间》中,主人公黛珈勇敢地追求爱情,并最终冲出家庭阻挠与爱人结为夫妇,原本以为结局是美满的,但实际却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她始终无法实现她所期盼的做一个独立的、有所作为的女人的愿望。在四年时间里,她先后三次怀孕、生产,但三个婴儿的陆续夭折,辛苦的历程严重损伤了黛珈原本健康的身体,同时也阻挡了她学习的机会。多方努力下找到一个临时教员的工作机会,但又由于现实并非单纯的主人公想象中那样纯洁,导致四处碰壁。白朗以逃亡日记中女青年与四年中黛珈的人生际遇向世人表明,身处东北沦陷区的女性不仅要忍受传统和自然的挤压,还要承担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因此白朗在其作品中,往往把女性塑造成抗争的角色,她们要打碎原本的梦境,除了反对阶级与男权的压迫,还要投身于民族侵略家国沦陷的抗争中。
三、生与死的抉择
1935年,白朗随丈夫逃到上海,投奔当时同为进步作家的萧军和萧红。在上海期间,白朗亲眼目睹了敌人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的迫害,这些经历也使得她的创作有了深层次的思想认识。此时的白朗对生与死有其自己的感悟。小说《轮下》作为这种感悟的代表作,很好地诠释了沦陷区人民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的内涵。小说名字取自文中一个细节,陆雄嫂和孩子丧命于囚车轮下。作品描述了一群灾民为保护自己的简易临时居所与伪满政府发生暴力冲突的故事。因为牵强的理由、莫须有的罪名,伪满政府及日本宪兵队针对和平请愿的手无寸铁的平民展开暴力镇压,对他们的住所进行强行拆除,最终导致大量难民被俘,妇女孩子命丧于囚车的轮下。作者白朗以劳苦大众的枉死来揭露日军和伪满政府的残暴统治,也生动地表现了压迫下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
《生与死》则讲述了一位爱国老妇人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八个进步女战士的感人故事。白朗通过这篇作品很好地诠释了关于生与死的辩证关系,诠释了日军铁蹄蹂躏下的人们对于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理解,整个作品感染力很强。文中的老妇人刚来到监狱看守犯人时,只是一个有着慈爱的心的普通妇女,但时间久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她看到了日军的凶残,看到了女政治犯们的坚强,看到了她们身上不屈的意志,老妇人逐渐被抗日革命思想所感染,特别是在她的儿子被日军杀害,儿媳被奸污而自杀后,老妇人内心彻底走向觉醒,最终步入爱国抗日的阵营。最终,老妇人用自己的死换来了八个年轻生命的新生,也换来了革命的希望。可见,老妇人对生与死有了新的认识,她的精神将时刻激励着人们进行不懈的抗争。
老妇人的改变或者觉醒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东北人民的自然反应,而另一部小说《老夫妻》中的主人公张老财的改变也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人们的民族情怀和不屈精神。原本一个顽固的守财奴形象的张老财在目睹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与共产党的英勇抗战后,内心深深被震撼,他的原本已经麻木了大半生的灵魂突然间被彻底唤醒。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或者说他根本上升不到那样的高度,但他内心中的反抗已经到了迸发的时刻。张老财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将自己原本视为生命的钱财全部捐献给抗日事业,英勇投身抗日,也因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张老财在钱财方面态度的变化,从很微观的层面完美展现了日军统治下原本愚昧麻木的国人的最终觉醒与蜕变。
综上所述,也许从表现方式、描写手法及艺术感染力等方面,白朗的小说创作仍存在诸多不足,但其中那种深切的忧国意识,那种为了民族大义誓死抗争的品质却足以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李何林.鲁迅的生平及杂文[M].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
[2]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东北沦陷期小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梁山丁.万年松上叶又青,绿色的谷锁记[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220.
[4] 彭放.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