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群
摘要:娄底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境内民歌丰富多彩。对娄底民间歌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进行专题研究,以论文的形式为主,专著较少;另一种是在相关论文及专著中的研究片段。本文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对日后娄底民歌的研究进行思考。
关键词:娄底 民歌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036-03
娄底地区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包括娄底、双峰、涟源、新化、冷水江等五个县、市。它东北与湘潭市的湘乡市、长沙市的宁乡县毗连,东南与衡阳市的衡山县、衡阳县接壤,西北与益阳地区的安化县相依,西南与邵阳市的邵东、新邵、隆回县交界,西部紧靠怀化地区的溆浦县。娄底地区以汉族为主,但也曾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境内目前还居住着苗、回、土家、侗、瑶、彝、壮、蒙古、回等少数民族。
一、研究现状
娄底地区民间歌曲数量相当丰富,品种多样,其风格也具有独特的色彩。对娄底地区民间歌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进行专题研究,以论文的形式为主,专著较少;另一种是在相关论文及专著中的研究片段。
(一)论著、论文
1.论著
(1)《湘中民歌研究》[1]梁金平、周鲜花著
作者以新化、冷水江、涟源、双峰、娄底、邵东、新邵等县市搜集到的民歌为素材,对湘中民歌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娄底地区的民歌是该著作的主要研究对象。
作者认为湘中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深受梅山文化的影响,其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笃诚信、重时令、信宗教、喜图腾、礼婚丧、善歌舞等方面。作者把湘中民歌按体裁分为说古歌、劳动歌、山歌、小调、风俗歌、叙事歌和儿歌七大类。把湘中民歌的音调结构分为两种结构,一种是“五度四音列”结构,其主要体现为四声羽调式、四声徵调式、四声扩展式三种形式,并认为羽—宫—商这三个音是湘中羽、徵调式中一个具有“中介作用”的三声腔;[2]另一种是三度关系音列结构,其主要表现为“羽宫角”三声结构式、“宫角徵”三声结构式、综合型结构式。关于湘中民歌的节奏节拍方面,作者指出湘中民歌的节奏具有类型丰富多变、节奏自由和不规整以及节奏节拍具有疏散倾向等特点。湘中民歌的曲式结构多为两句体、四句体和五句体,并常采用加腔加垛的手法。作者还从形态、观念、文化、审美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湘中民歌的本土特征,指出湘中民歌在形态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艺术性、浓郁的抒情性、地域的差异性;在观念上受到神话哲学、根源观念、礼法乐教与婚丧习俗的影响;在文化功能上具有习俗、礼仪、群聚、交际、存储、教育、娱乐、审美等功能;在审美上具有野性美、土味美、灵秀美和趣味美等特征。
(2)《新化山歌研究》孔庆夫、吴桂林著[3]
作者对新化山歌进行了史论梳理,并不认为新化山歌起源于秦始皇时期,只认为新化山歌历史悠久,是新化人民世世代代劳动智慧的结晶。书中还对新化山歌所存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考辨,如:何为梅山地区?何为梅山民歌?梅山民歌是否80%以上的都含有宗教方面的内容?同时,作者还对新化山歌的种类、唱腔分类、衬词、田野现状和传承现状做了相应的研究。
2.论文
(1)陈征南的《简析湖南娄底民歌的地域特征》[4]一文,通过对娄底民歌曲调和语言的分析来透视娄底民歌的地域特征。作者通过对民歌旋律的分析得出娄底民歌以la-do-mi-sol为主的音调结构,有大量的羽调式民歌,其它调式的民歌常常伴有与羽调式的同宫系统交替的结论。
(2)谭建光的《论湘中民歌的音调结构特征》[5]一文,把音调结构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的“四度三音列”结构和“小-大(大-小)三度关系”结构两类,并提出音调结构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源于当地的方言音调。该文中还提到了湘中民歌中升徵音的运用。
(3)金姚和孔庆夫的《古桃花源、古苗寨、古山歌—湖南新化山歌研究》[6]一文,对新化奉家山镇下团村新化山歌的现狀和传承方式做了田野调查,并收录了完整的新化山歌29首,不完整的新化山歌37首,之后将这些山歌陆续打谱并标注上国际音标,为新化山歌的资料搜集工作做出了贡献。
(4)曾晓萍的硕士论文《湘中新化陶情山歌及演唱艺术研究》,[7]主要针对新化山歌中的情歌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从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角度进行了论述。
(5)邓文利的硕士论文《梅山歌谣的音乐性浅析》,[8]对梅山歌谣的音乐特点从调式、结构、旋法、复调、音阶、伴奏乐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演唱特点和传承方式进行了阐述。文中提出了新化的波罗山歌和佛教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观点。
(二)相关论文与论著中的有关研究片段
娄底地区地处湖南中部的中心区域,是湘中地区的主体部分。而湘中民歌的特点早已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内许多学者在对我国民歌风格的研究中都论及湘中民歌的地方风格特色。
1.黄允箴教授的《汉族人口的历史迁徙与南方汉族民歌的色彩格局》[9]一文,文中提出湘中民歌由羽宫角徵音组构成并微升徵音的特性羽调式的来源与人口的迁徙有关,历史上湖南中部和东部的居民大部分是江西移民,并指出赣西民歌的典型色彩旋律即是羽宫角徵音组构成,也是微升徵音的羽调式。同时文中指出随着历史人口的迁徙,这种特性羽调式民歌从赣西起步,经过湖南,又传到了福建、台湾和云南等地。这为研究湘中民歌特性音调结构形成原因提出了新的思路:
2.周青青教授的专著《中国民歌》[10],在对汉族民歌色彩划分中,把湘中民歌划归湘色彩区,并着重介绍了湘中的特性音调结构la-do-mi-sol。
3.刘正维教授的专著《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指出湘中民间音乐是羽群体特区,在这一地区的民歌和花鼓戏中,普遍以la-do-mi-sol为主构成自己的羽调式音乐特色,此外,角终止也很有特色。[11]
4.刘宇田的《湖南民歌及民歌音调创编的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12]一文,把湖南民歌分为湘中、湘西、湘南、湘东四个色彩区域来研究,其中就湘中色彩区的民歌艺术特点作者认为:湘中地区的民歌以羽调式占突出地位,民歌旋律音域在八度以内,常见16、35等小三度以及小七度的进行,由于方言语调、语气和唱奏时颤音和滑音的影响,很多羽调式民歌的商音和徵音较十二平均律略高。
5.苗晶、乔建中的《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下)[13]一文,在论及湘民歌近似色彩區时指出:“湘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歌的分布也受其影响。民歌旋律的主要特色,以中部地带湘沅流域民歌风格为代表。这就是那种以‘羽、宫、角三声为基础,以‘羽为核音的音调体系。由于它同其它区的羽调式色彩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妨称它为 ‘湘羽色彩。这一体系及其结构,多数以‘三度结构为原则,利用五度自然音列中小七度(羽-徵)间的‘小三-大三-小三的排列方式,建立起它的音调框架,由此显露了独特的色彩:(1)羽、宫、角三声是湘羽调式的底色;(2)湘羽音调体系十分丰富,除了典型的羽-宫-角-徵结构外,还有微升徵、商音、加商音、具有湘羽因素的徵调式等三种结构。”该文中所指的湘中地区是本文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层次的范围,即以娄底地区为中心包括相邻周边县市的地域范围。
二、研究前景展望
综观上述有关娄底地区民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日后对娄底地区民间歌曲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在娄底地区的民歌进行研究的成果中,对娄底地区民歌某一地域分析的文章较多,如对新化民歌的研究较多,而对其它地域民歌的研究则尚显单薄,尤其是对娄底地区民歌整体风格进行研究分析的还比较少。因此,可以加强对如双峰、涟源、冷水江、娄底等地的民间歌曲进行分别的研究,在对各地民间歌曲特点进行细致分析后,从全局的观点来探讨娄底地区民间歌曲的总体风格特点。
(二)对娄底地区民歌的研究角度囿于雷同且不够全面,尤其对音乐本体的分析不够重视,得出的许多结论以主观感受为主,缺乏有力的佐证材料。因此,在实地考察及文本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对音乐本体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全面分析娄底民间歌曲的音乐本体特征,是探寻娄底民间歌曲地域风格特点的必要手段。
(三)对娄底地区民歌研究的深度不够,指出“是什么”的较多,但分析“为什么”的不多,即便是提到了“为什么”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给出有说服力的论据。因此,对娄底民间歌曲的研究不但要对音乐本体进行细致的分析,同时也要深入的研究该地域民歌音乐风格形成的深层原因,即把民歌置身于其所属文化语境中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梁金平,周鲜花.湘中民歌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梁金平,周鲜花.湘中民歌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孔庆夫,吴桂林.新化山歌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4]陈征南.简析湖南娄底民歌的地域特征[J].中国音乐,2008,(02).
[5]谭建光.论湘中民歌的音调结构特征[J].音乐创作,2006,(05).
[6]金姚,孔庆夫.古桃花源、古苗寨、古山歌——湖南新化山歌研究[J].安徽文学,2014,(08).
[7]曾晓萍.湘中新化陶情山歌及演唱艺术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邓文利.梅山歌谣的音乐性浅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黄允箴.黄允箴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10]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11]刘正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刘宇田.湖南民歌及民歌音调创编的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3年.
[13]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