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河北当代歌曲创作导向研究

2017-07-18 22:59张磊
艺术评鉴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

张磊

摘要:洪山口村位于冀东唐山遵化市东北角,旧称“纱帽城”,蕴含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对当地民间音乐进行挖掘、解读及梳理,尝试以传统音乐为对象,以体认方式进入当地音乐的现实,考察当地音乐种类、融合、保存与传播等一系列问题之文化内涵。

关键词:洪山口 传统音乐 歌曲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033-03

洪山口村位于冀东唐山遵化市东北角,地处南北贯通要塞,群山环绕,旧称“纱帽城”。古时的交通要道,往来商人汇集之地,蕴含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最可贵之处是山区人民对传统艺术仍有极大的热情,自发演绎各色民间音乐,经久不衰。笔者在寻访过程中对当地民间音乐进行挖掘、解读及梳理,尝试以传统音乐为对象,以体认方式进入当地音乐的现实,考察当地音乐种类、融合、保存与传播等一系列问题之文化内涵。

一、当地音乐风貌

(一)历史背景直观印象

冀东地区伴随历史民族迁徙,形成了独特的汉满文化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循规蹈矩的汉族文化传统,在长期受满族文化的熏陶之下,不可能不受统治者的思想和文化影响。而入关之后的满族,是在原女真族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民族而形成的新民族,他们效仿唐宋政策,吸收儒家思想,鼓励与汉族通婚,在长期相互融合、共处的局面下,沟通了思想语言、文化、习俗、经济经营方式等,形成以满汉文化为特征的多元文化交融体。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存活下来的民族艺术,不仅有冀东“三支花”的精彩,更有满汉风韵的独特之处。

洪山口古城有“八大怪”,当地流传一首民谣“沙帽城,鱼鳞街,街心架桥真难解。洪山口怪物多,墙上修庙塑佛爷。……古戏楼更古怪,那儿有明柱南北排。要问啥时修本城,还得去问战国人。”洪山口戏楼是八怪中唯一的幸存者,始建于唐代,明代改建,戏楼中间有隔扇,将楼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分为砖砌戏台,前台口左右纵列2根明柱。南半部分为后台,后台东侧有券门,现在被当做储物间,至今保存较完整,逢年过节必有传统艺能表演,经久不衰。

(二)音乐种类丰富

常年在洪山口戏楼演出、排练的洪山口艺术团(下文简称艺术团)成立于1983年,由当地群众自发组建。艺术团演员共计六十人,其中戏曲演员二十人左右,歌舞演员四十人左右,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排练、演出。艺术团设施简陋、条件艰苦,演出道具、乐器、排练费用都是大伙筹钱。

艺术团音乐演出品种多样,主要有评剧、影戏、落子、表演唱、扇子舞、京东大鼓、器乐独奏、重奏、合奏、传统民歌、老歌新唱等方式,当然还不乏流行歌舞表演。演员们多才多艺、跨行当兼职、一专多能。戏曲剧目有传统朝代戏、家庭小戏、样板戏等多种。

二、革命歌曲深入民心

大山脚下,安宁、祥和的小镇居民对我们这一行来访者非常热情,毫无“戒备”心理,把我们迎入家中,水果、山泉热情款待。这里的居民非常朴实,不似被“开发”过的地区,没有强烈的“商业”意识,这让我们对采访充满期待。

采访地点定在洪山口戏楼。第二天清晨,我们装好设备赶往戏楼,艺术团成员早已等候多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采访最初,艺术团成员们略显“羞涩”,分别演唱:评剧、京东大鼓、大口落子、皮影调等戏曲选段,在唱到皮影调《剪窗花》时,演唱者李桂林、王鸿雁对句尾拖腔产生了分歧,两人各持己见,相持不下。据笔者分析,拖腔旋法及长短的不同,可能与不同戏曲声腔的植入有关。随后,演员梁桂福即兴填词,一首旋律曲调游移更为丰富,拖腔长短各异的新式《剪窗花》诞生了。细腻丰富的冀东方言配合朗朗上口的曲调,结合梁桂福幽默、风趣的表演,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成员。

时间一点点过去,老乡们逐渐敞开心扉,采访渐渐步入高潮,《老两口学毛选》《读毛主席的书》《大海航行靠舵手》《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一段段富含浓郁“老奤儿”味道的小曲带我们重回那个充满热情的年代,当老乡们唱起这些旋律时,兴奋的表情更是溢于言表,融入冀东方言,“奤儿”味十足的革命歌曲,配搭表情丰富的表演唱,瞬间带我们回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老百姓为何对此类歌曲“情有独钟”?不禁发人深思。

三、反思当代歌曲创作走向

(一)“草根”作品易于传播

回顾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曲的音乐创作,是继承西方创作手法专业作品,引用中西合璧手法,服务于革命的战地作品和吸取民间音乐素材、服务于大众、传播于民间的作品三类。第三类“草根”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不拘泥于形式,不受时代束缚。

如何创作出源自民间且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成为当代音乐创作的重心所在。吕骥、冼星海早在上世纪30年代已提出研究民歌的重要所在。从收集、整理到改编、利用民间音乐创作出富有乡土气息的新作品的过程中,各位音乐家付出了无限心血。当代许多音乐人也致力于挖掘传统音乐创作出标新立异的作品,但大多停留在拼凑、嫁接、配器、节奏转变等肤浅模式。混搭摇滚《给你一点颜色》,巧妙地结合了华阴老腔这门古老艺术,令人耳目一新,辅以谭维维粗犷、豪放的演唱风格令该曲红极一时。为何如此强大的感官冲击却降温得如此迅速?著名歌手庾澄庆改编的《苏三说》,借用王克的“旦角”嗓音巧妙的将传统京剧《苏三起解》与台湾阿美族祝酒歌融为一体,现场无限震撼。但细细品味,将两种模式强行拼凑于一体,不免差强人意。诸如此类的“改编版”传统音乐,不胜枚举。浮夸的社会大背景,求异心切的新时代作品能給人以强烈的视觉、听觉感官冲击,却不曾令人回味无穷。

一曲《老两口学毛选》创作于上个世纪60年代,词曲作者宋国生系河北省乐亭人。1965年他随四清文化工作队深入河北省任县,以河南豫剧音乐为基本素材,在浓郁的河南方言基础上创作了《老两口学毛选》。50多年过去了,这首歌并未被遗忘,在许多曲艺节目和婚俗仪式中表演经久不衰。在东北、南方也不难听到这段经典旋律,在“洪山口”,冀东人民用独特的“老奤儿”味儿表演唱热情传唱着。这种天然不加修饰的“原生态民歌”,在民间以亲切的方式口头传承,其根源在于平民化、大众化的艺术创作,能够抓住生活的本质,其生命力是无穷的,无需官方、媒体、歌手介入,无需“抢救”“保护”亦能适应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小众流传。

(二)音乐创作应以人为本

《大海航行靠舵手》《毕业歌》《东方红》等几首文革时期作品,把我们带到那個特殊的、充满激情的年代。当梁桂福唱起这动人心弦的“老曲儿”时,在场每一位团员都忍不住合唱起来。这些“文革”时期的“流行歌曲”依然传唱于50年后的今天,熟悉的曲调加上冀东风韵,多段歌词依然朗朗上口。排除借助政治权利推广的必然因素,这些文革歌曲如此深入民心有其客观原因。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文艺工作者应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邓小平文艺思想核心指出:文艺必须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艺家应当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在关注文艺创作为人民、为大众服务的问题。周恩来总理对音乐民族化的问题也指出“文艺作品要使广大工农兵看得懂、听得懂、能产生共鸣,必须民族化、大众化。”这也正是部分文革作品在民间能够广为流传、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主要原因。特殊的历史环境,要求音乐创作者深入工农兵生活,并对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在普及基础上求得提高的规定, 以适应同“广大战争、广大农村、广大民众结合”①。作品要顾及一般民众,必须朗朗上口,老少皆宜。不仅仅局限于声乐作品,文革时期产生的钢琴、小提琴以及管弦乐等器乐作品,也是“洋为中用”的成功典范。

“雅俗共赏”的审美原则不会局限创作者的创作手法,但作品如何引起演唱家的兴趣,如何应和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决定于创作的初衷。无论是何作品,是自娱、娱人亦或娱神,首先都要给老百姓听,创作者要想到演唱的人,欣赏的人,所以这个初衷决定了品质。

毋庸置疑,河北当代歌曲创作审美亦追随时代而转变,但若偏离现实、远离生活、脱离大众,在形式技巧上过分求新图变,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正如著名作曲家施万春先生所说:“不接地气、忽视传统、看不起大众文化,不染指大众喜闻乐见②”的作品是在卖弄学术,雅俗所不赏。歌曲创作首先要服务于人,结合燕赵音乐独特的音乐形式、博釆河北地方音乐的表现形式、手法,在此基础上包容、吸收现代创作手法、追求新异、炫技特色。民族音乐学家的理论研究源自民间,但不应脱离实践,“闭门造车”,他们对河北地方音乐的音本体分析、研究应为作曲家所熟知,才能更便捷、深入地抓住地方音乐规律、艺术特征,创作出符合当地人民审美品位的艺术作品。传统音乐研究的文字成果应更多地运用于实践创作,成为有“生命力”的文字,便于渗入各科音乐教学,形成良性的音乐传承。

人是万物之本,《周易》有“天、地、人”之“三才”学说;汉代理论家董仲舒亦把人作为万物三本之一;治国之道、安邦之本为人定,人定则胜天。古人的“人本”思想影射当代音乐研究、音乐创作,发人深省。音乐学要求把目光投向人;文化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其研究以揭示人类文化的为本质;音乐人类学作为音乐学与人类学的交叉学科,关注着当今人类所有的音乐文化现象。当代音乐创作亦当以人为本,创作属于中国人特有的音乐作品,流芳百世。

注释:

①周扬《对鲁艺教育的一个检讨与自我批评.艺术教育的改造问题——鲁艺学风总结报告》理论部分,《解放日报》,1942-09-06。

②施万春《现代主义不应成为学院作曲教学的主流——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引发的思考》,《人民音乐》,2015年第5期,第26页。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
国乐前途之思考
国乐前途之思考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土与洋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比较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