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教学中翻译思维的培养

2017-07-18 12:04胡信华
河北职业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译文语境语言

胡信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论翻译教学中翻译思维的培养

胡信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文章从分析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语言风格上的体现入手,探讨了翻译教学中翻译思维的培养问题,试图建立翻译思维的立体式培养模式,认为从横向上来说,要注重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常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从纵向上来说,翻译思维的培养必须遵循“语言符号表征思维—文本语境表征思维—文化内涵表征思维”的层次发展顺序。

翻译思维;翻译教学;立体式培养模式

翻译课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输出性语言学习技能的课程,而语言学习达到一定程度时,其主要障碍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思维方式的不同。方梦之教授认为“翻译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民族思维之间的转换,译者思维活动的规律及内容制约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2002:45)。黄忠廉教授认为“翻译思维体现于双语的转换过程,只有思维转化和思维变通才为翻译所特有”(2012:103-107)。因此,翻译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间的转换技巧,更要培养他们不同文化间的思维方式。本文拟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入手,尝试建立一套立体式的翻译思维培养模式。

一、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语言风格上的体现

人们使用语言传递信息时必须组成句子,构成话语,使句子成为一定的图式,与信息接收者交流。然而,字词、句段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由能反映文化差异的特殊思维模式决定的。换言之,语言交际显性表现为外部的语言编码过程,其实质却是内部思维深层结构的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思维模式的差异,而思维模式的差异又在句法层次和语篇结构上都有所体现。

(一)思维模式差异在句法层次上的体现

中国文化注重心理时空,重逻辑而轻形式,在艺术上主张“神似”;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自然时空,尤其偏重于空间的自然真实感。反映在句法上,则表现为汉语的流线型句型和英语的空间型构造。具体来说,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各小句间不受形态的约束,而按照逻辑事理的顺序纵向铺排,讲究意合与气韵的流畅;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通常以限定词为焦点,通过扩充句内各成分,前后呼应,繁复叠加。

(二)思维模式差异在语篇结构上的体现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组织语言,表达所要传达的信息。在语篇结构中,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繁复的“螺线型”,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呈现出简洁的“直线型”。这种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体现在语篇结构中,表现在中式语篇结构较为松散,习惯根据辨证数理规则用“起”“承”“转”“合”去安排语篇信息内容,段与段之间靠意识流隐性衔接,要点通常置于最后;而英语语篇的宏观信息结构模式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则安排,往往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将论点置于首位,后提供论据。

二、翻译思维的立体式培养模式

余东教授对翻译思维作了如下定义:翻译思维是译者的一种思维能力和思维定势(2013:78-82)。翻译思维与单语思维的关键差异体现于双语的转换过程。根据上文分析的体现在语言风格中的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以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建立立体式的翻译思维培养模式(见图1),在横向上,注重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常规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在纵向上,翻译思维培养要遵循“语言符号表征思维—文本语境表征思维—文化内涵表征思维”的层次发展顺序。

图1 翻译思维立体式培养模式图

(一)翻译思维的横向培养

1.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逻辑思维要求训练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手段对翻译过程的语言、事理逻辑做出判断,比如对语境的判断和词义的厘定,对多重复句逻辑关系的分析,对汉语表层未言的内在逻辑的确定,等等。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根据语法常规和常识进行判断推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译文。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框架性、突出性,要求训练学生的表象再现,用译语描述表象,即表象的再造能力。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优秀的翻译…既是再现,又是转变…要在本义和联想意义两个方面达到表象和推论上的真实。”(2001:53-85)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句子成分和语篇结构,还要借助形象思维把原文语言描述的形象用译语重新描绘和刻画出来。以课堂上的一个翻译练习为例。原文:“Never did the sun go down with a brighter glory on the quiet corner in Soho, than one memorable evening when the Doctor and his daughter sat under the plane-tree together.”同学们练习时,普遍觉得该句意思明了,可翻译时有困难,大多数的翻译表达为:“落下的太阳从来不曾更辉煌地照过苏合这幽静的角落,比起这可纪念的下午,当医生和他女儿同坐在梧桐树下的时候。”笔者提醒他们这是典型的“翻译腔”,不妨先从原句的结构进行考虑,这个句子运用了倒装结构进行强调,并包含了一个定语从句。分析完句型结构,笔者并未急着让学生翻译,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让他们闭上眼睛,先在自己头脑中刻画一幅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图画描述出来,最终形成了如下的译文:“这是个可纪念的黄昏。医生和女儿坐在梧桐树下。太阳下山去了,它还从来没有这样灿烂辉煌地照耀过苏合这一幽静的角落。”由此可见,要形成一个合适的译文,既离不开句式分析这种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表象再现。

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发散思维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生产出译文,其思维的方向朝外分散,尽量去寻找各种可能适合的、正确的译文。通常的训练方法是“头脑风暴”,即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平行译文,提出多种假设或可能的译法,从而给译者一个自由选择和自由创造的空间。但翻译到此并未截止,还需要运用聚合思维,根据翻译目的或翻译情景从中确定一种最贴近原文的、最理想的译文。在翻译教学中,就是首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产生多种译文,再根据具体语境比较揣摩其中的细微差别,在此基础上确定一种与原文契合度最佳的译文。以一则笔者在教学中的练习为例:“你若不离,我必不弃。”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多地把凡是闪现在他们脑海中的译文都罗列出来,于是就得到了以下6种译文:1)Leave me,or die with me.2)If you don't leave me, I will be by your side until life ends.3)Only your betrayal would hold me from being yours forever.4)I'll never betray you unless you betray me.5)Without being apart,we will share it till we depart.6)I will not give up,if you don’t break up.接下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就要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语境,揣摩原语背后的情感,通过比较分析这六种译文的在文体、语义和蕴含意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最终确定了与原文契合度最高的一种译文。在整个引导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隐身”,把讨论的话语权交给学生,通过无标准答案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化辨析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3.常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常规思维要求学生的译文作为“翻译体裁”呈现出既不同于原语语言、又不同于译语语言的普遍特征,体现为译文的普遍性、同质性。在翻译教学中,常规思维的培养主要训练学生在词汇、句法、风格三个层次上,如采用统一词、释义等形式,长句变短句、非谓语句变谓语句、内涵意义的外化等技巧。翻译教学中的常规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翻译的敏锐度和翻译实战能力。创造性思维则要求跨越翻译的普遍性,在译文中复现原语的独特性、异质性(王树槐,2013:136-137)。但是,这种创造性不是抛开原语的自由发挥和为所欲为,而是在理解原语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再创新。笔者课堂上曾经尝试让学生为一个广告视频中的一句广告词进行翻译。这是一则香水广告,其中的广告词是:The time when we meet...广告视频则展示了一位男士初次遇见一位女士,被该女子身上的香味所吸引。好几个小组按照常规思维,都将该广告词译为:当我们遇见的那一刻…虽然译文正确,但作为广告文体,风格趋于平淡。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最终一个小组将该广告词译为:只为与你“香”遇。摆脱了原语的影响和干扰,这句广告词不但突出了商品的特性,也符合广告文体求“新”求“异”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固然要训练学生词语搭配、句子衔接、无主句处理、篇章结构调整等常规翻译思维,还要训练学生寻找交际线索、信息标记聚焦、以目的语为参照标准,产生具有创造性和特异性译文的创新思维。

(二)翻译思维的纵向培养

在翻译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经历语言符号、文本语境、文化内涵三个表征阶段的思维。换言之,翻译思维的培养必须遵循“语言符号表征思维—文本语境表征思维—文化内涵表征思维”的层次发展顺序。

1.语言符号表征思维的培养。在翻译思维培养的初级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局限于语言形式的本身,文本的加工主要依赖小的组块分析,因此,教师主要帮助学生理解英汉双语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寻求语法成分的对等,具体来说,包括词义的选择与搭配、句子结构的重新编排与处理等。由此,一些具体的翻译技巧,如“增/减词法”、“定语后置法”“词性转换法”等,都是在语言符号这一思维层次上的运作。

2.文本语境表征思维的培养。在翻译思维培养的中级阶段,学生的思维需要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根据文本的特点、具体语境和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时空关系、铺垫/主旨关系、信息值高低关系等进行取舍和变通,将原语的事理逻辑在译文之中恰当地表现出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体验分析不同的文体特点,寻找语境连贯线索,以及文本内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自上而下”地对新的信息进行判断、选择和处理。

3.文化内涵表征思维的培养。在翻译思维培养的高级阶段,学生的思维不但突破了语言的表面形式,还要在对具体语境的分析中,通过语用对比的知识对原语文本中所体现的文化因素进行内涵分析和转换。可以通过典型案例、文化赏析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文化间的异同以及翻译转换过程中的文化调适策略,如归化、异化等翻译途径。这样,译文才能符合译语读者的世界观和认识观,真正实现等效翻译。

三、结 语

翻译思维的培养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在不同语言间乃至不同文化间的灵活变通能力,翻译思维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翻译思维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注重双语语言结构与风格上的异同,用心揣摩原文的语义,分析原文的篇章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最大程度地实现等效翻译。

[1]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 2001.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3]黄忠廉.翻译思维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语学刊,2012,(6):103-107.

[4]王树槐.翻译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5]余东.论翻译思维[J].外语研究,2013,(2):78-82.

2017-03-18

2015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基于策略培训的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XCG201539)

胡信华(1977-),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译文语境语言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语言是刀
译文摘要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I Like Thinking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