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依大罗
公益之路,是如履薄冰的行程
文|布依大罗
2015年5月,一次微信朋友圈的无意征求,打开了近两年的公益之路。两年以来,通过自己创办的微助学平台让1000多名来自全国的爱心人士结对帮助了202名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
如今,参与助学的人越来越多,得到帮助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每行一步,如履薄冰。
建立自己的助学平台之初,并没有什么计划、规划和目标,纯属无意之举,想的最多的是能帮多少帮多少,走到哪里算哪里。
那是两年前的五一节,和一个在教育局工作的老同学去家访,家访对象是一名面临辍学的初三学生,看了他家里的境况,如果没有人帮助,这名初三男生唯一的选择就是初中毕业之后,加入打工队伍,不管他是多么渴望能读上高中。
我是多么地想帮他,但他高中的生活费每月大概需要500元,让我每个月出500元帮他上学,我还是感到很吃力,因为我只是单位里的一名普通职员,收入并不高。所以,我试着以个人的名义在微信的“朋友圈”发起“众筹”助学的活动,把这名学生的情况及家访图片发在朋友圈,并说明想找9名朋友和我一起来帮助他,每人每月只需要50元就能圆他的上学梦。
活动发起的第二天,就有18位微信圈的朋友表示愿意和我一起帮他,而我只需要9个人,明显超出预计,于是我想着能不能再帮助一个学生,所以又找到了第二个家庭贫困的学生。继续在朋友圈发起活动,又有很多人加入,朋友也在各自的朋友圈转发求助信息,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一直帮到今天的第202个。
在这期间,有媒体要求采访并宣传,我知道,宣传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件有意义的事情,从而帮助更多的人,但担心自己会忘了初衷。于是,均谢绝 了。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能够吸引1000多位爱心人士,不是我的人格魅力,不是平台宣传做得好,而是因为爱心款流向清晰,直达受助人,且受助人员真实,看得见摸得着。
当有人加入平台后,将根据加入时间顺序安排10名微友为一组,结对帮助一名贫困学生,10名微友自荐或推选一人当组长,每月由这名组长收爱心款,并当月转给受助学生,这样不会有一分爱心款流出,每一分爱心款都直达受助人。
为了保证受助学生信息的真实性,一是受助学生的推荐人必须是平台的爱心人士(结对帮助过学生或是已受助学生的班主任),并要求有家访照片;二是要班主任老师愿意写推荐书,以证实学生的品学情况;三是学生要自愿接受帮助。
而目前唯一的资金来源是平台文章的“赞赏”款,“赞赏”款主要用于宣传奖励(每天在发布学生信息时,为增加人气,发“红包”)、集体家访(给受助学生的礼物)等开支,“赞赏”款每周更新并公开,24小时后可以通过我们的公众号下载收支 表。
受助的学生越来越多后,邀请了不少的志愿者参与管理,我想这是我创建的平台,做得好了,别人知道的更多的是创始人,而这些志愿者们都是做一些默默无闻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比我更无私,所以我尽可能地尊重他们每个人的建议和意 见。
然而因为无原则的尊重和一味的包容和纵容,当有些志愿者的建议和意见得不到采纳时,有人把矛头指向了我,有的志愿者多次提出要退出平台、拿回资助款、要回自己推荐的学生等,同时对我个人及家庭进行无端的指责。
有一位爱心人士曾说:“把共青团给他的办公室和国家给他的补助都用于他个人及家庭开支。”其实到目前为至,平台不仅没有办公室,没有专职人员,而平台的真正办公室是在我家自己的卧室,办公时间是晚上8点到凌晨1─2点,而更没有得到过任何一分钱的补助。
最近,又有爱心人士说,由于我爱人没有工作,贪污了“赞赏”款,要邀约“被骗”的爱心人士上门来讨说法;有人直接在助学的微信工作群里发“退群二维码”。
无意之间走上了这条路,当看到这些困难家庭的孩子一个一个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我告诉自己再难也得走,含着泪也要向前迈,因为我得到的支持和鼓励远远超过那些误解和打击。
感恩那些一直关注、一直支持公益的人;感谢那些一直关心、一直包容我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