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配根 牛小源 魏永生
去年11月,在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牵头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指导下,《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5-2016)》发布了。这份报告收入全国智慧教育案例4个,黑龙江省鸡西市推进智慧教育实践位列其中。
地处祖国东北部的鸡西市,是一座边境小城,经济不算发达,80%的学校分布在农村、矿区和边境线上,他们的教育信息化如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区域教育信息化,重在“一盘棋”
2012年,刚刚就任鸡西市教育局局长的俞景福,遇到了一个棘手的课题。教育部在全国确立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经黑龙江省教育厅推荐,鸡西市承担了“网络学习空间普及与应用模式探索”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两项任务。
要完成这两项任务,前提是要完成国家的“三通两平台”建设。他们算了一笔账,按照国家标准,全市要把硬件配齐,至少需要2个亿。对于鸡西这个以煤炭为主、经济面临诸多问题的资源型城市来讲,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儿”。
“在这种情况下,比钱更重要的是思路和态度。如果搞面子工程,举全市之力集中武装几所学校,以此作为教育信息化成果展示,推进起来难度不大。但这对于鸡西教育的均衡、公平,很可能会起相反的作用。”
这样的思路当然被他们淘汰,他们选择的是另一条艰难之路——“一个都不能少”,让教育信息化的阳光惠及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身处中心城区还是偏远农村、矿区深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信息化对于区域教育公平的杠杆作用。
这也是鸡西市委、市政府的教育共识。副市长兰知震说:“鸡西地域广学校分散,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区域教育均衡,是我们全市上下的共识。”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就教育信息化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明确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鸡西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下达年度任务目标;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全市民生实事,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指标,以政府常务会议定目标、市长亲自约谈县(市)区“一把手”定任务、主管市长定期听取汇报督进度的形式强力推进。
这是大手笔。鸡西教育信息化开始从蓝图变为现实。
但要财政一次性拿出大笔资金是不现实的。他们的解决方案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把一次性投入化整为零,经过缜密的考察论证,通过公开招标,鸡西市与知名教育信息化企业达成合作,将所属6个区的“三通两平台”建设项目捆绑在一起,由企业一次性投入建设,政府分5年偿还。鸡西所辖的3个县(市),按照教育信息化建设统一标准,自行筹集资金进行建设。
资金问题解决了,全市“一盘棋”的思路自然顺理成章。
“我们当时强烈地认为,全市应该同步建设信息技术的‘高速公路,每个班级、每所学校、每个县区都统一标准,不能让城乡、校际间存在差距。”这就保证了鸡西所有中小学都站在数字化的同一起跑线上。俞景福为当年的这一远见感到自豪。
他们坚持“三个统一”:统一标准,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和使用标准,城乡学校、教学点全部实现百兆光纤接人(大规模学校达到千兆以上),配齐班班通设备;统一进度,不论基础什么样,县(市)区都要全力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及时到位;统一验收,各县(市)区建设项目和质量必须达到全市统一的国家标准,工程建设结束后,鸡西市教育局聘请專家按照国家标准逐地逐校进行验收。
经过3年的努力,2015年秋期开学,鸡西如期全面完成了“三通两平台”基础建设任务。同时,“一个都不能少”也成为现实:无论是市区的鸡西市师范附小、树梁中学,还是边境线上的鸡东县前卫学校;无论是矿区的滴道区滴道学校,还是农村的麻山区麻山教学点,都实现了宽带人校进班,课上教师用电子白板授课,课下教师人手一台电脑自主备课学习,微机室里一排排崭新的电脑和PAD是各学校的标配,学生在智慧课堂平台学习已经成为常态。
信息化,让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可能。
信息化贵在用起来,用起来贵在以上率下
“信息高速公路”建起来了,怎么跑?
一般的做法是,培训教师并促其大显身手。鸡西人却别出心裁:以上率下,提升信息素养先从领导干部开始。
“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有信息素养,要能用、会用、用好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既要做好‘指挥员,也要当好‘战斗员,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好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俞景福说。
2014年起,鸡西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聚焦“四支队伍”。
一是以各地教育局长为首的教育行政队伍,这是打头的队伍。俞景福带领各县区教育局长和机关干部走进课堂当学生,带头学习教育信息化理论知识,了解信息化发展状况。两年内,全市900多名教育管理干部先后接受了培训。
二是以教育学院院长为首的教研队伍。市教育学院院长带领各县区进修学校校长、教研员,教科所所长、研究员、市级名师等,全面学习国家教育信息化基本政策、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教研员空间建设等方面内容,1700名教科研人员与1610位名师在培训中成长。
三是以校长和教导主任为主的学校管理队伍。两年间,重点围绕教育信息化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等内容的培训,让全市3200名校长和教导主任信息素养全面提升。
四是全市城乡中小学教师队伍。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网络学习空间常态化应用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能力、微课制作与翻转课堂应用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的培训,两年内有6万人次参与了培训,且96%的人员通过了教育信息化应用考试。
另外,“在培训之初,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把重点放在年轻人身上,而是放在老教师身上。让老校长、老教师认识到,退休前能够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很难得的机会,也为退休以后更好地融人社会打基础。老校长、老教师带头学习,对于中青年教师也有教化作用,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真正动起来了。”鸡西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何心向我们道出了学校信息化推广的一个秘诀。
54岁的鸡冠区西郊乡中心学校教师于凤艳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当初,对参加信息技术‘国培学习我很抵触,对能否顺利完成培训心存顾虑。后来我又想,年轻时,学习是为了理想;中年时,学习是为了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习则是一种境界。最后,我毅然报名参加了培训。”就这样,不服输的于凤艳克服了基础差、年龄大、接受慢的困难,不仅顺利完成了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还成为鸡西市教育信息化培训“讲师”。
信息化应用要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并取得实效,还需要一个硬条件:健全考核机制。为此,鸡西从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年度目标考核。从2013年起,鸡西市教育局就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中小学目标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每年初设立通用目标和专用目标,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年底进行兑标考核。根据进展情况,每年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作出相应调整,做到“压力年年有,年年上台阶”。
二是月度督察。抽调70名机关干部、教科研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组成17个督导组,每月深入9个县(市)区教育局和18所直属学校,对信息技术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每月通报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逐地逐校问诊把脉。
三是分类指导。根据各县(市)区、学校教育信息化需要,成立市、县(市)区、校三级协调推进组和技术指导组、教研协作组、资源开发组、评价考核组等5个常态分类指导小组,覆盖面达100%。
四是校際联动。在全市选取20所优秀学校作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研基地校,每所基地校带动5所农村薄弱学校,组成联动共同体,在网络平台开展校际教研互动,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五是实名积分管理。为加强优质网络资源建设,对所有教师实行实名登录和积分管理。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管理员对教师上传的资源进行排查和过滤,并根据教师上传资源类型和实际需求给予不同积分,教师个人积分累计成为所在学校积分,学校和教师积分作为学校评选先进和教师晋级、评优的主要指标,激发学校和教师开发利用优质网络资源的热情。
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尤其是教师的信息素养由此迅速飚升,一批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教师和学校脱颖而出,甚至成了“网红”。
鸡东县哈达镇中心校教师徐金波的网络学习空间内容丰富、美观实用,深受师生喜爱,被县教育局指定为教师个人空间建设指导教师。两年间,他在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先后发表文章1700余篇、图片素材2400多张,总访问量超3.8万人次,粉丝包括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教师1.1万人,空间人气排名甚至一度名列全国第三。
网络学习空间,改写教育图景
“融合创新”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灵魂。
鸡西市师范附小是一所以书法教育见长的学校。进入鸡西市师范附小书法网,网络空间里最新资讯、活动通知、师生作品、校本课程、名作欣赏、名家讲座、书法憩园、交流吧等十几个栏目映人眼帘。
在书法教学中,书法教师的专业引领格外重要。为解决专业教师少与学生学习需求大之间的矛盾,师范附小组织书法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把教师的示范、讲解过程等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学校云平台。这样,学生随时能跟书法教师学习书法。
树梁中学则重在建立“三个联系”:依托数字校园搭建资源平台,建立教师个人与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联系;依托云教育平台,建立师生课堂教学、课下学习的联系;依托国家教育云空间平台,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成学科齐全、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库。副校长步延庆介绍,学校把教师分成22个学科学习组、4个课题研究团队,每周在“微课掌上通”交流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每月在学校例会上进行课题研究成果阶段展示。每个寒暑假前,学校各备课组将下一学期的备课任务分配给每位教师,教师利用假期完成自己主备任务的预备,将教学设计、课件、微课等上传至“数字校园”平台,经过备课组长审批,存储在“树梁资源库”。新学期开学,结合教学进度,下载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微课等,经过备课组集体修改和教师个性化备课,将所有资源上传至云教育平台供上课使用。
教师的成长需要专业引领。“过去,我市不少农村地区学校校长和教师很少有外出学习机会,有的即使到哈尔滨学习,也要坐上几个小时的汽车后再转乘十多个小时的火车。”鸡西市教育学院院长张立才对此感慨颇多,“现在好了,通过网络我们把请过来的名师、名校长的讲座培训直接传送到城乡学校。通过教研平台,山村和矿区学校教师也能与鸡西市区甚至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的教师进行学科教研”。
目前,鸡西市教育学院依托网络空间,建立了160个名师工作室、120个教研员工作室、20个网络研修共同体、38个学科互动交流共同体。全市城乡、矿区教师自发建立学习交流群150个,鸡西教育网年访问量达百万人次以上。
“一个问题大家想、集体智慧大家享”的网络互动教研已经成为常态。
近年来,为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鸡西先后建立了20个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实验校,依托高清录播教室教学系统,开设“同步课堂”“名师网络课堂”,让全市中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鸡西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品牌。在这里,教师、学生和机构都有自己的空间,所有与学习相关的活动都可以在教育云中完成。
只有32名学生、9名教师的麻山区麻山小学教学点,师生云空间学习开展得如火如荼。“大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电脑,他们最喜欢上计算机课。我们利用计算机课和自习课让学生进行空间建设与应用。”校长许加生说。教师高宪华将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与班级7名学生的空间链接,让学生到教师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为了吸引学生和家长,我开设故事点播台、古诗大比拼、语文学习乐园等栏目,把每个学生讲的故事、背的古诗用手机录制下来,做成影音文件,再配上他们天真可爱的照片,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高宪华说,“我要坚持做下去,把空间建成一部丰富翔实的个人教学工作业务档案库、个人资料库和记录个人生活点滴的鲜活成长史。”
2014年9月,年轻教师丁雪从密山市连珠山镇中心学校幼儿园调整到小学教四年级语文,一节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作文课让她开始建设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因为教学任务没完成,班长建议我把学习资料传到空间。于是,那天的课后作业,我让学生到我的空间里自学关于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并上传例文和学习材料。为了便于学生查找,我将这个内容命名为‘校外课堂。第二天,全班40个学生有一半交了自学笔记和作文初稿,作文水平明显提高。”此后,丁雪在自己的空间开办了家长学校,开展“漂流日记”活动,让家长写一些教育心得、困惑以及对学校的建议等,每周末她把“漂流日记”整理出来,发布到云空间分享。
如今,鸡西全市教师注册网络空间10361个,自发建立教师空间学习交流群150个,初步形成了教师“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格局。
师生在网络学习空间里的互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成长方式。密山市实验小学从2014年开始“翻转课堂”研究和实验,如今已实现全体教师参与和全学科覆盖。密山市连珠山镇中心学校教师王文武,几年前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数学教师,现在已成为鸡西市教育信息化“金牌讲师”、国家教育云平台应用先进个人。树梁中学英语教师李冠男是2015年7月参加工作的“菜鸟”教师,如今已经成为学校骨干。为什么?就是因为用上了网络学习空间,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
信息化,正在成为鸡西基础教育的重要“基因”,让鸡西教育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