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校长的教育哲学之思与本土行动

2017-07-17 06:14于伟
人民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哲学儿童研究

于伟

到东北师大附小两年多,我听了400多节课,可以说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在听课过程中、与老师们互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

“儿童”意味着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后喻时代”和少子化时代,儿童的成长环境面临什么新挑战?如何以“哲学的视角研究、观照儿童世界”?多年来,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在教育哲学领域。偶然的机遇让我来到小学工作,促成了哲学与儿童的相遇。从“大学教授”转身为“小学校长”,自然会面临诸多新课题,我结合多年的学术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比如,我认为,我们既要给学生一个分开的世界,如语文讲语文的世界,数学讲数学的世界,还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是我的教室,世界是我的教材;我眼中的教师,既像“演员”“医生”“牧师”,又像“科学家”;我们要追求有根源的教学,要研究“道”;思想产生的“场域”不再是图书馆,而是课堂……

如今,我一个人的思考,已经成为一个团队的思考,一所学校的思考。

“率性教育”即遵循规律去促进和改变一个人

从两年前接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东师附小”)校长到“率性教育”正式提出,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但关于“率性教育”的思考,却整整持续了15年。我一直非常重视我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之“魂”。

“率性”这个词,最早来源于《中庸》,《中庸》开篇的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深刻表达了天性、人性和教育的关系。我将“天命之谓性”中的“性”理解为儿童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特点,“率性”便是遵循这个规律,而教育就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去促进和改变一个人,这就是“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的教育。

保护天性,是保护儿童愿意探究、愿意想象、好问好动的天性。忽视对天性的保护,就会影响儿童的率真与创造。尊重个性,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东师附小近70年的历史,其重要的积淀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我们要做好传承工3作。我们的管理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方式要打破完美主义,少搞“一刀切”,不能对学生苛求。培养社会性,即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合作态度、规则意识和责任观念,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定价值基础。 总体看来,率性教育倡导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特点办教育,率性教育视域下看儿童发展,童年期的教育有童年之美,童年期不是哪一段生活的“前奏”,没有哪一个阶段是最重要的。

率性教育看待生命就像季节,每个季节都有迷人之处。

儿童是哲学家

有人曾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你为什么那么重视儿童的认知、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逻辑能力呢?”皮亚杰回答:“我研究的是小康德”,即儿童可以提出成人哲学家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儿童有自己的哲学。

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儿童哲学。2014年,我主编的全国百所高校规划教材《教育哲学》一书中,曾专列一章谈儿童与儿童哲学。来到东师附小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我的学术专长与我的办学实践结合起来。

儿童是哲学家,好问、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然而,“惊讶”绝不是少数成年人的专利,儿童天然地具有这种可贵的情结,他们对自己和世界都怀有无限的惊讶与好奇,因此他们不断发出“为什么”的信号,提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世界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

“率性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儿童是哲学家”。东师附小正式提出“率性教育”后,我对“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研究也从理论走向了实践。2015年6月,学校承办了一次学术会议——《儿童哲学与儿童教育》高峰论坛。会上,我以《儿童的意蕴与率性教育》为题作主题发言,围绕儿童意味着什么、什么是率性教育、为什么要提出率性教育等几个问题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儿童哲学与儿童教育”首次进入全国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的学术视野,这标志着我们的儿童哲学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内诸多专家的认同。全国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石中英教授说:“东师附小独特的空间设计,开放式的教室设计,无不在向我们诉说着它对教育的一种期待。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很多作品,看到了个性的表达。本次会议最独特的地方,即第一次在小学召开教育哲学会议。这最独特的地方是要写进教育哲学历史文献的。”

2016年9月,“哲学与幼童——第二届儿童哲学与率性教育高峰论坛”在东师附小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儿童之问之思之学”,我作了题为《我,我们与儿童哲学研究》的主题报告,向与会代表整体介绍了儿童哲学田野研究的探索历程,提出了东北师大附小倡导以“哲学的视角研究、观照儿童世界”,以“全学科探索儿童之问、之思、之学的方式”推进研究,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归纳思维、想象力的发展”为目标追求。

我的理想课堂

学校的所有秘密都蕴藏在教学过程里。到东师附小两年多,我听了400多节课,可以说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在听课过程中、与老师们互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

我认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强烈的“结果导向”。—方面是“速成的教育”,忽視了儿童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用结果评价发展;另一方面是“功利的教育”,忽视了儿童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用短期目标预测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教育需要经历的过程、等待儿童的过程、允许错的过程以及给孩子时间的过程。这才是孩子探究、发展的过程。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普遍重视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教学,缺少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教学。小学教学内容是人类经验筛选的结果,我们看“1+1=2”很简单,但这不是孩子发明的,而是人类在黑暗中走了很长时间才发明的,是成人发现的结果。所以,澡堂教学要努力还原知识产生、发展的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概念、原理产生的过程,让这种先验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经验、可发现、可探究的知识。因此我们提出“有根源的教学”,即我们的课堂要把握知识的“根”、儿童发展规律的“根”和教学方法的“根”。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发生规律的教育,是真正具有学科品性的教育,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教育。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然而课堂教学却是让所有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空间和时间内接受相同的知识,这是一个悖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基于学生的差异展开教学,不搞“步调统一”。教师要充分研究、了解这些差异,要努力让我们的课堂为每个孩子保留相应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兴趣点、探索点和增长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率性教育”基础上提出了“率性教学”,其本质特征是有根源、有个性、有过程,核心在于课堂教学要遵循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遵循教学方式方法演进的规律,最终实现儿童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成长。

一所学校的方法论

现在流行一个普遍的说法: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我看来,这话说得不够全面。

一所好学校,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再好的校长也是独木难成林。我是学者出身,学者提出一个理论构想很容易,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但是实践中提出一个思想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十分谨慎,同时还要思想开放,说出来的话要经得起实践的推敲、历史的检验。所以,我提出率性教育之后,提倡教师们与我一起思考和研究。

第一是本土情怀。我们是在中国办教育,是为国人办教育,立足点是对我国教育文化传统耳熟能详。率性教育的提出就源于我们几千年教育传统的文化自信。每一所老校的未来发展必须从历史中寻找依据。东师附小有着近70年历史,在梳理历任校长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了1950年担任校长的王祝辰先生,这位燕京大学的研究生在1936年就提出了_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一尊重儿童的天性。这为“率性教育”办学理念的提出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支撑。

第二是面向未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互联网+”时代,“高技术十高情感”对天人之际、人机关系、人己关系的影响,需要我们时刻加以关注。

第三是追踪学术前沿。优质的教育离不开一流的教育研究支撑。东师附小的教师有世界眼光,不满足于课标、教科书和教参的要求,几十年如一日在追踪海内外最前沿的研究,如表观遗传学、脑科学、神经教育学的最新进展。

办教育离不开“研究十行动”,思考得越深入,研究得越透彻,我们的教育行动才能越踏实。

校长是思考的行动者,是行动着的思想者。一个校长,不能满足于仅仅是政策法规的执行者。

教师是有实践智慧的“匠人”,教师的实践智慧来自“行动十反思”。

一所好的小学应当是“神奇的梦工厂”,是孩子们心驰神往的乐园,是思想智慧激荡的沃土。这样的学校,需要每一位教师用,爱之心善待学生,需要倾听、耐心、等待、宽容。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成长的人。

猜你喜欢
哲学儿童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