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塘传奇:一所随迁子女学校的崛起

2017-07-17 06:16邢星余慧娟黄星
人民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分析

邢星 余慧娟 黄星

高峰祖籍江西,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厦门。2005年,他从一所民办小学毕业,正愁初中“没学上,要自己找学校”。一天,他突然发现社区里一所学校挂起了巨大的红色招生横幅一为落实外来员工子女就学政策,厦门市湖里区刚刚组建起这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外来员工子女专门学校:厦门市蔡塘学校一“当时我还不敢相信,公办学校也会招农民工子女?!”

那一年,蔡塘学校初一招生计划定额100人,仓促中最终仅招收到72名学生,且在全市初中人学水平测试中排名垫底。20余名专任教师都是在1个月前刚刚招聘来的,队伍年轻化,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硬件设施尚不完善,全校仅有3台老式电脑,操场跑道是用煤渣铺设的,后来加人学校田径队的高峰对此记忆犹新:“一跑步煤渣就飞起来,脸上、身上全是灰,正是这样一所学校却接连创造出办学“奇迹”:教学质量评估指数(P值)连续9年位居全市前茅,其中,除择优校外,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5年位居全市第一,2008年位居全市第三。学校从名不见经传,到优质生源、师资和办学经验开始输出,目前,廈门市及周边地区到校参观学习的交流学校达300余所,教师1.7万余人次。

一所学校的“优质”靠什么实现?是生源、师资,还是硬件条件、文化积淀?蔡塘学校在这几大项上可谓“一穷二白”。即使到今天,学校在校学生3130人,小学部和初中部随迁子女的比重分别达85.91%和96%,学生人学水平在全市排名依然靠后;专任教师201人,平均年龄31岁,其中45周岁以上仅9人。在相对薄弱的办学条件下,蔡塘学校不仅满足了外来员工子女基本的人学需求,还努力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它的“优质”究竟从哪里来?

学生习惯养成每上一个台阶,学习成绩也会同步提升

第一年招生结束后,蔡塘学校校长陈文斌陷人了思考:这所学校究竟能给这些孩子什么?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学生学业基础薄弱,行为习惯欠佳,但是一张张纯朴的小脸上透出喜悦,他们喜欢这所学校,喜欢城市里的这种新生活。“我突然间明白,这些孩子几乎不可能再返回原乡,而是会在新城市生活下去。他们要融人城市生活,成为被城市所接纳的新市民,最起码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民素养一这是学校可以教给他们的。”花了近3个月时间,陈文斌校长理出“德育为首”的办学思路,继而探索出“低起点、严要求、分阶段、抓细节”的德育工作思路。

蔡塘学校德育工作的起点有多“低”?

学校在并不宽敞的教学楼外见缝插针地修建起一排排洗手池,德育就从教学生怎么洗手开始:“手心、手背、指缝、指甲至少各搓洗10下”。每个班级配备毛巾、指甲刀等工具,每日例行晨检的重点就放在学生个人卫生上,不合格,老师就手把手地教,甚至亲手给学生洗脸、剪指甲……然后是仪容仪表的规范,比如:男生“宜理学生头”,“前发不覆额,侧发不掩耳,后发不触领”,女生头发“前面不宜挡住眼睛,后面不宜长于肩膀”。再进一步教学生语言、行为的文明礼仪,比如:正确的基本坐姿是“头部端端正正、双目平视、面带微笑、下巴内收”“男士膝盖可以分开,但不可超过肩宽;女士膝盖要靠拢”“与他人进行交谈时,要注意不能只是转头,而应将整个上身朝向对方,以示重视和尊敬”……“德育一定要‘贴在学生身上去做,甚至要伏地而行。”分管德育的副校长陈纪说,“我们强调德育活动‘接地气,就是看到学生缺少什么便补充什么,一定要让学生从中有收获。”

德育的人口可以很“低”,低到适合任何学生;同时,德育的出口很“局”,指向教育的最局目标和终极价值取向。

2016年9月15日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这是自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当时正值中秋假期第一天,厦门市大面积停水停电,多处道路被倒伏树木完全阻断,不少民居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蔡塘学校校园里,所有能来的老师都来了,学校一棵大树倒了,本来需要吊车吊起,十几位老师竟然用人力扶起来了。许多家长来了,一位妈妈患有类风湿不宜沾水,但她什么也没说,一大早就来学校帮忙整理;一位爸爸在抬一块铁皮时手受伤了,到学校医务室简单处理后又继续帮忙。学生们也来了,都在努力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9月16日,蔡塘学校校园环境基本恢复。这是师生与家长亲手创造的奇迹!

这次突发事件迅速转化为学校德育素材。老师们加班加点将学校救灾情况制作成小视频,灾后第一课就从“我爱我校园”引人。接下来,各级部根据学生特点以不同方式进行德育延伸。比如,低年级学生可以分享亲身经历、心理感受,引导他们团结互助、学会感恩、维护自己的家园。高年级学生可以对比灾前灾后的厦门,通过自主观察和新闻报道关注人民子弟兵、环卫工人等在抗灾救灾中的事迹,激发他们对厦门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到国家把人力、物力优先投人到学校,保障学校供电供水,进而引导他们在保护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为社区、为厦门尽自己的一份力。

初一级部主任裴雪云说:“我们的德育是从‘小开始。从我爱我家、我爱我班级,到我爱学校,再到我爱国家,就这样一点点变大。”

蔡塘学校德育工作步步深人,还带来了意外之喜,学生学业成绩也在同步提升。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吗?教师真的理解并认可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吗?

“德育是教学的‘本。同样的生源条件,有些学校课堂上闹哄哄的,教学很难进行。我们学校上课铃一响,学生就规规矩矩坐好,认真听讲,踊跃发言,教师不需要再花时间维持课堂秩序,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升。”初二级部主任谢宝华说。

“德育和教学是学校的两条腿,我们先迈出的永远是德育这条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都可以渗透、迁移到课堂上来。”小学高级部德育主任姚秋芳说。

“我常跟学生、家长讲的是,一份试卷80%是基础题,只要细心严谨就不会丢分。考试其实主要是考学生的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取决于行为习惯,这就属于德育。”小学高级部语文教师、六年级一班班主任许颖颖说。

德育与教学深度融合,在蔡塘学校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非常具体地落到实践中。

比如,蔡塘学校做“外来员工子女习惯养成教育”,全程由德育部门和教务部门共同参与实施。研究形成的德育校本教材《中小学生礼仪》中,专门设有“学校坐姿的礼仪”“学校说的礼仪”“课堂礼仪”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导学生“上课时,身坐正。手放在桌面上,看书写字做到‘三个一”“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做到既尊重老师、同学,又要把问题弄清楚。在争论的时候,要做到有理、有节”。在“莫兰蒂”台风后的第一课上,也有教师将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融人这次德育活动中,对台风造成的危害及如何防范进行更深人的探讨。2009年,学校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2011年,将学生小组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学层面延伸到学生自主管理、同伴关系等德育层面,形成“班级互助小组”,注重教改成果与德育成果之间的相互迁移。

“现在,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很受欢迎,许多学生在高中、大学担任学生干部,甚至是学生会主席。因为第一,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良好;第二,有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他们懂得感恩,对他人、对学校、对社会有感情。”陈文斌校长不无骄傲地说,“他们的未来已经不仅是合格的市民,甚至将成为社会的脊梁。”

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一直往前走

2008年,蔡塘学校开始全学科开展教学改革,推出以“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分层落实,分类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案的设计与实施”校本研究,尝试实行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试验。

改革进程中,几乎每一天都会遇到新问题。

教学案以教材内容为主,学生直接“抄”答案怎么办?一教学案内容设计需要情境转换。

题目情境转换了,学生答不出来,无法按时交作业怎么办?一教学案题目要分层,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生早上交了教学案,第一节课教师来不及批改,无法在课堂形成有效反馈怎么办?一调整课表,把可以提前预习的语文学科等排在第一节,知识连贯性强的数学学科等往后排……

摸索了大半个学期,数学老师桂陶宇佳的教学案不知修改了多少回,仍然有许多疑惑。她直接去找校长讨论,问题直指“教学案”课堂的本质:“数学的启发式教学与先学后教是否矛盾?”“课堂一定要按照教学案流程进行模式化教学吗?”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这次讨论过后没几天,全体教师都收到了一封来自校长的邮件,请他们把对“教学案”课堂的所有困惑提出来。这些问题很快被整理出来逐个研究解决,蔡塘学校的教学改革也随之向更深处走去。

“10年间我们进行了5轮课堂教学改革,其他学校遇到的所有问题其实我们都曾经遇到过。”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陈雅煌有感而发,“蔡塘为什么能走下去?因为我们秉承这样一种教改理念,就是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解决,不断地往前走。我想,这就是蔡塘精神。”

教学改革初期,学校各教研组、备课组几乎每天傍晚碰头,解决当天收集到的问题。目前,改革成果有了一定积累,学校集体备课常规仍然保持一周三次。还有一些动态的“微备课”:听课后,几位老师马上凑在一起评课,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走在蔡塘学校的校园里,教室门前、走廊甚至食堂,随处可见老师们在讨论教学,已经形成了浓厚的改革氛围。

如此高密度、高强度的教学改革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蔡塘学校有“绝招”。他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

后4轮改革都以之前的改革成果为基础。2009年教学改革是在“教学案”课堂模式中融合“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商;2010年,针对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出现的低效展示短板环节,专题开展“学习型展示”研究;2011年,根据合作课堂的需要,进一步建设“班级互助小组”,发展学生自主管理能力;2014年,在课堂教学中融人新媒体技术,加强合作与反馈,迈向“新优课堂”。如此一来,蔡塘学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了累积效果,一步一个台阶,稳步提升。

在教学改革具体实施中,蔡塘学校也有“不太确定”的时候。怎么办?就先试验再推广。“教学案”课堂改革实际上从2007年就开始了,先在相对薄弱的初中英语学科试验了一年,取得实效后才在全校全学科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会不会降低课堂效率?会不会浪费优等生时间?试一试才知道。试点选在数学学科,因为当时数学组师资力量相对雄厚。新媒体课堂先从初一年级开始尝试,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新媒体技术很熟悉,学业压力比较轻,有一定自控能力”。由此可见,“试点”既彰显了蔡塘学校的改革决心,也透露出改革智慧。

蔡塘学校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让专家、学者的思想真正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作用。

2010年,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改革初见成效,蔡塘学校请来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给改革把脉。余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高了,但是低效、无效的‘表演型展示比較多,能不能开展‘学习型展示?”什么是“学习型展示”?蔡塘学校的回答是具体的实践。比如,在语文课堂展示一个段落,可以通过朗诵、关键词分析、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补白想象等多种方式,每个学生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示,课堂学习的广度、深度就增加了。

2016年3月,日本教育学专家佐藤学应邀来到学校“问诊”,认为蔡塘学校在“互助展示教学”方面已趋于成熟,甚至超越许多日本实验学校。这一次,面对专家的认可和鼓励,蔡塘学校依然用实践回应一他们启动了新一轮改革,引人新媒体技术优化课堂互助展示,开始打造基于互助展示学习共同体的“新优课堂”。

专家、学者在学校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作用是什么?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什么?

陈文斌校长这样回答:“教学改革,我们是先‘做。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扎扎实实做一些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这样对学生成长、对教师专业发展更有益。教学改革是用行动研究。然后,再通过专家理论研究的‘第三只眼进一步诊断、论证、提升。”

“事业单位管理就是要把人的精神树起来,把人心凝聚起来”

“蔡塘学校要求很细、很高,在这里当学生难,当老师更难。”2014年,高峰从江西省宜春学院毕业,回到母校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在人们印象中,当体育老师应该很轻松吧?结果,高峰一年上了4轮合格课,不断学习运用教学案、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改革成果,还要参加集备、教研,跟上新的改革步伐。德育也要落实到体育教学中,高峰还同时担任副班主任,带纪律、做展板,“好像突然变成全能的”。

那一年,蔡塘学校搬迁至新校区,校园面积扩大5倍,班级数从26个增加到66个。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凸显出来。

建校之初,在厦门市湖里区政府、区教育局主导下,蔡塘学校作为合同制试点创新用人机制。目前,在专任教师中,合同制与在编教师比例约为8:2,预计理想比例为7:3,教师队伍以校聘合同制教师为主。在新建校阶段,这种灵活度高、专业性强的选聘机制,帮助学校在短期内迅速建立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教的教师队伍。

随着学校不断发展,合同制的自由灵活也带来一些问题。首要问题是教师流动性大。蔡塘学校2013-2014学年调离17人,补充20人;2014-2015学年调离36人,补充54人;2015-2016学年调离36人,补充42人。合同制教师离职更新均在教师总数的20%左右,这进而带来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合同制与事业编制混合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但是,大浪淘沙之后,蔡塘学校稳步建立起一支对学校文化高度认同、对德育落实和教学改革充满激情的教师队伍。它到底用什么留住了优秀教师?

2013年8月底,陈倩倩作为应届毕业生人职,担任语文教师。9月底,区里举办片段教学比赛,学校推荐她去参加。陈倩倩听完愣住了:“我一个新老师怎么参加区级比赛?丨”这时,语文组、教研室纷纷出马,开始帮陈倩倩磨课。从教学案的设计、使用到小组合作模式的课堂把控,“老”教师手把手地教,事无巨细,毫无保留,“教学仪态这个点就磨了我一周”。最后,陈倩倩在比赛中获得区级一等奖。当她看到很多曾经的同学就坐在台下观看比赛时,她突然意识到:“我的进步是非常快的。”

“对于新教师的成长,蔡塘学校不仅仅有要求,还有辅助。很多人在帮助你,有压力,也有动力。最初选择留下来,我就是抱着想学习、发展专业的心态。”陈倩倩坦言。而今,3年过去了,她已经成长为学校教务处副主任。

“如果你想成为一位师者,这里是熔炉;如果你只想混日子,这里是炼狱。”这是陈文斌校长的“名言”。面对蔡塘的“魔鬼训练”,每年9月底新教师第一次拿工资,10月初总会走一些人。而坚持下来的,在蔡塘越久“陷”得越深,你会真的爱上这所学校。

现任学校教务处主任谢秀娟回忆说,2005年初来蔡塘时,“没想过留下”;一年以后,“没想过离开”。“因为我们是一路‘拓荒而来,就好像亲手建造一个家,那种付出、那种付出之后的成就感、幸福感太美妙了。然后,把我深深吸引住的是学校教学改革提供的平台,我不仅是‘适应学校,而是已经‘融人了,甚至‘推动了,我找到了教学和教研的快乐。最打动人的是学生。我们学校好像有它特别的使命,曾经有人用‘阳光形容我们的学生,这太难得了。我们的付出真的能够在学生身上看到改变,而且学生的改变出乎意料,这就是教师的追求,我真的在这所学校找到了存在的价值。”

“事业单位的管理就是要把人的精神树起来,把人的心凝聚起来。我们追求的就是教育精神。这种追求從我自己做起,然后大家都这样做,工作氛围就有了,慢慢地,学校文化就产生了。”站在新校址,陈文斌校长有着新展望,“有人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其实从长远来说,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才是一所优质的学校。团队建设由核心的精神凝聚、引领,才能够长存下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在蔡塘学校新校园里,有一棵很大的高山榕,是搬迁时历尽艰难特意移植过来的。“因为这棵树曾经伴着学生成长,从孩童到青少年,当他们头发花白回到学校,还会记得这棵树。一所学校能延续百年的是什么?也许是树。”陈文斌校长的话留有深深的余韵。蔡塘百年,那是一种百年树人的精神,那是一份家国天下的责任,那是一个成就人生的梦想。学校,应该是梦开始的地方。

猜你喜欢
分析
导数考向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分析与探究
回头潮
一个递推数列问题的类化分析
万有引力易错题分析
三角恒等变换常考点分析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