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文化旅程

2017-07-17 06:16林虹
人民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写字汉字书法

林虹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是一所位于明城墙下玄武湖畔的小学校。小小的校园,精巧雅致,随处弥散着书香墨迹;小小的校园里,师生喜爱书法,享受书法,向往书法。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接受测查的学生有96.3%表示非常喜欢书法课,喜爱的理由主要是“书法能让我静心、放松,摆脱疲劳”“书法是令中国人骄傲的文化,外国人都佩服它的奇妙”“研究书法很有乐趣,发现许多变化,学到写字技巧,像玩游戏”“能使自己写的字漂亮,展示取得的成就时很高兴”。即便那3.7%的孩子表示又怕又爱,也是因为“毛笔书法与硬笔习字不一样,不容易写好”,但同时也觉得“书法也很好玩儿,能有上万种不同的写法”。童心道出了对书法的真爱!

为何这些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新儿童”会爱上这项传统、沉静的学习活动?或许得益于近年来我校培育儿童“书法核心素养”的努力,我们建构了“立体、多元、整合”的独特课程范式,初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了书法课程。

“汉字魔方”课程:确保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在生长的、变化的学校课程中,如何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如何更好地满足儿童“书法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唯有顶层设计,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给传统文化教育一个清晰的坐标,一个同定的时空。于是,我们在学校“种子萌·栋梁成”课程系统框架下精心设计了“汉字魔方”书法校本课程,课程似“魔方”一般具有“多面、融合、童趣”的特性,以培育儿童“书法核心素养”为旨归,既基于语文又具有课程综合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课程主要包含四个模块:模块一:浸润型课程“字趣环境”。通过满溢“字趣”的环境浸润方式,让儿童在校同“物型的课程”中感知母语美妙,潜移书法气质,默化审美趣味,激发表达兴趣,萌生创意思维。模块二:嵌入型课程“种墨山房”。依据课标和《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利用每天语文课、习字微课、书法校本课,软笔硬笔并行,实用审美兼顾,系统教学书法技能。模块三:探奇型课程“玩转汉字”。开发了主题探究课程教材,通过多元与创意的“汉字文化节”系列活动,带领儿童围绕与“汉字”相关的9大领域、36个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学会欣赏探究,培養“勇于探究”等品质。模块四:适配型课程“书画陶艺”。关注差异,定制服务,帮助儿童认识自我潜能,依据不同的个性、潜质,提供适性、专业的学习资源,发展其潜能特长(如86页图)。

汉字魔方课程还开辟了四条实施路径:字趣环境浸润、书写能力培育、汉字文化探究、书法潜能发展;创生了四种教学策略:浸润、嵌入、探奇、适配,并从专业层面进行指导;形成了四种评价方法:差异、发展、多元、全景评价,整体促进每一个儿童书法素养提升。

研究传统文化,让儿童期待“笔尖上的旅行”

清晰了课程定位,书法学习的时空得到了保证,课程怎样实施才能让书法教学高效起来?怎样让每一个儿童喜爱书法、学好书法?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孩子不爱写毛笔字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得无趣,不得法,于是我校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深耕课堂”研究,努力让书法课成为儿童期待的“笔尖上的旅行”:

研究之一:“如何培育良好的书写习惯”

追溯历史,古今写字教育皆重习惯培育。崔学古在《幼训》中这样说道:“扶手润字,日久为妙。盖蒙童无知,与讲笔法,惜然来解。门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粗具体,方脱手自书。”我校教师在深耕研究中总结出执笔、运笔的小窍门,提出“缝一小布团,令握手中,掌虚腕活”这样的妙招,帮助儿童形成正确执笔姿势。根据儿童善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梳理了“故事领路——探究身法——探究腕法——画线练习”的教学步骤,用督促、激励的方式,将正向引导与持续要求相结合,帮助学生从模仿走向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

研究之二:“如何引导儿童读帖”

“读帖”可以说贯穿于整个课堂,落实在每一次书写练习、评价反馈中。落与起、轻与重、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都需要注意。教师们又梳理形成这样的策略: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观字形:定起笔,比高低,看大小,量宽窄,求平衡,关照穿插;二看笔法:起笔与收笔、提笔与顿笔、直笔与曲笔、方笔与圆笔、藏锋与露锋;三察变化:比较毛笔书法和正楷书写的变化,同一个笔画在不同字中的变化……”从一个、几个字迁移到这一类字。

研究之三:“怎样帮助儿童写好汉字中的难写字”

汉字巾的难写字,并不仅仅是单个的存在,这些难写字常常是“集群而居”,代表“某一类有着相似结构或形态的难写的字”,因此教师以“难写字研究”为主题进行深耕研究是很有价值的。我们建立了“难写字档案”,对数十类难写字的演变过程、字理字趣进行科学且童味的解读,帮助儿童体会汉字“赋义于形”的特点,依据字理,推想感知“难写字”的笔画要领、间架结构分布,将字写得合理、美观,让汉字书写在愉悦的探究研学过程中渐入佳境。如“瓦”这个字的“难写字档案”(如下图):

研究之四:“怎样依循儿童学习特点设计写字教学流程”

我校教师深耕研究发现,脑科学家认为“汉字的书写是双脑协同的过程,脑的右半球在汉字的书写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学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字境创设——形态初识——探讨写法——阶梯练习”,先通过观察与字源相关的画面、情境等“外显的学习方式”,引起儿童对汉字字形的注意、观察与联想,从而促进儿童在认识字源的基础上,轻松愉悦地读懂“字形”;再通过归类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结字规律,以“内隐的学习方式”启发儿童观察、思考、归纳,在大脑中自主建构书写方法。

在深耕课堂过程中,我们引领教师围绕书法教学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书法习惯的研究、学书次第的研究、笔法教学的研究、书法学习心理的研究、书法评价的研究、书法文化的研究、书法哲理的研究……逐项展开,深耕细研,从而破解儿童不爱书法、学不好书法的难题,让书法成为儿童喜爱的“笔尖上的旅行”。

书法游学之路的“诗与远方”

《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适度融人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要“重视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因此,书法教育不仅要建构课程、深耕课堂,还要拓展书法教育的发展空间,注重融人审美,融人文化,融人生活。如何“融人”?我们发掘地域书法资源,为儿童梳理“书法名胜导览”,制作“书法游学护照”,设计研学活动,引领儿童走向书法教育的“诗和远方的田野”,在游览书法名胜的旅途中学习书法、探寻文化。

南京六朝碑铭作为南方碑刻的代表,在书法史中的地位显著。南京城墙砖铭为研究明代民间书法最丰富、最系统的实物材料。明清年间著名书法家均有在南京活动的历史记载,如王铎、黄道周、唐寅、倪元璐等,王铎为南京南明弘光朝学士、礼部尚书,唐寅称南京解元。近代南京书法名家辈出,从两江师范学堂总督李瑞清以及当代书家胡小石、林散之、萧娴、高二适,篆刻家乔大壮……名家书法、民间书法、帝王书法、城墙书法、碑刻书法,丰富多样。带着这一本薄薄的《书法游学护照》走向书法“诗和远方的田野”,儿童会感受到书法的辽阔,中国的伟大、文化的自信。书法的游学之路,远不止于金陵,我们还在继续梳理“中国书法名胜导览”,丰富书法游学护照的内容,让儿童跟着书法走向更远的远方。

汉字魔方课程,深耕课堂研究,书法游学护照……在中央路小学的校园里,我们回归书法教育的初心,探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人课程的实现方式。我们带领儿童在水墨汀里欣赏水墨,用书写开启笔尖上的旅行,跟着书法走向诗与远方的田野……我们仿佛看到,每个儿童的心底都有一枚朱砂的中国印在闪耀……这是另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

猜你喜欢
写字汉字书法
学写字
汉字这样记
写字
汉字这样记
诗书画苑
写字大课堂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我会写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