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情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认知因素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语言、态度、行动等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的教学方法。
一、情感教学法与语文课程
语文,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人们无论说什么话都是蕴含情感的,即便是平白直叙,也是当时的一种情感状态。因此感情是文学的基础,语文教学是离不开“情”的。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是文质优美具有典型性的名家名作,展现的是作者真善美的心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更是负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进行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必须把语文中蕴含的文化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让学生在一个情感丰富的氛围中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理。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用自己的情绪去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真心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动他们的心弦,灌输人文精神,做好学生和祖国语言文字之间的桥梁工作。假若打通学生和语言文字这条沟通道路,那就是“天堑变通途”的盛况。当然在实际的搭桥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输送给学生多种营养,滋润他们健康成长。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也都可渗透于文字的教学中,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熏陶。
二、情感教学法下的语文课堂
1.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语文课上,无论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加深,还是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前都要做周密的思考,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尽全力使教学内容宛如磁石一般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选入语文课文的作品很多都有着优美的意境,学生的情感很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融为一体,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和课文相应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则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注意适时的注入一些新鲜活力。也许是一阵哄笑,也许是一声提醒,也许是一个眼神,都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捆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学内容本身的魅力,教师应该把握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环环紧扣,有起伏有节奏地进行教学活动。
2.抓住关键锤敲
语文教学最忌讳平铺直叙,平均用力。即使是有吸引人的内容,但是要是整节课都像和尚念经似的缺少情感,学生也会觉得乏味。教师应该有所侧重,宁愿花力气讲清楚一点,也不要采取全面开花的做法。教师可以抓住关键的地方进行深入的推敲,师生间讨论,学生间辩驳,使课堂节奏鲜明,使课堂充满活力,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知识认识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当然重锤敲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要作大段的讲解,或花相当的时间,相反的,只要抓住关键,抓住要领,即便是三言两语,也可以收到成效。
3.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思考,教学希望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全部塞进脑子里。如果只是教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思考的话,教学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矛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当然要深度适中,太简单,学生就没有想要思考解决的欲望:太难,学生则会因为久思未果产生挫败感。一定要难易适当,既有一定难度让学生有思考的价值,又要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能有开拓的可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创造机会,发挥学生才智
课堂不能满堂灌,要给学生留有余地,尤其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其聪明才智。
学生质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积极引导可有收获,当学生发现自己可以解决别人的疑问时,并受到肯定和鼓励时,兴趣也容易被瞬时激发,主动性也就随之而来了。“导”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启迪智力、开发智力、培养情操的好办法。教师应该把握好疑问,运用好疑问,好的问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还可以有意识的组织评论,在适当的时候抓住一些段落、一些词句、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评长道短,论是说非。学生通过讨论争辩知识更加明晰,这样可以学得更深入也更牢固。
三、情感教学法下的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都是从教师出发终止于学生的方向。新课标提出了“语言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劲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情感教学法的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正式符合此种理念的,情感教学法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多向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辐射性关系,把传统的教师发问、学生回答的双边对话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边对话。整个课堂围绕“师生平等对话,生生互动”来贯穿教学过程。
在这种多向的联系和多向的对话中产生“场”效应,通过任意两点的对话使得教与学相互作用,学与学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中大家都和“学”这个中心连接,彼此间相互沟通共同进步,加之兴趣的驱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久而久之也就会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情感教学法是一种符合新课标标准的教学方法,也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倡导并积极将之付诸实践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