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一国 陈剑光
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反映特定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献载体,在学术传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EI(工程索引)等国际知名检索数据库所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通常实施严格、规范的匿名评审制度,即由若干期刊编委对稿件进行匿名评审。国际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editorial board)由本领域知名学者、专家组成,他们是学术期刊的“守门人”(gatekeepers),负责遴选、出版某学科领域最新高水平研究成果,把关期刊学术品质,传播学术研究成果。[1]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是对一个学者学术成就的重要肯定,是学者国际学术声望的反映。国际学术期刊评审制度和由此形成的世界性学术出版体系,也是一个由知名学者组成的学术控制系统,是学术权力(academic power)的重要表现。国际学术期刊一直是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办、以英语语言为主的一种学术出版体系。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向欧美之外的学者开放,编委成员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态势。
对于学术期刊编委和由此所形成的学术体系,西班牙的卡平特罗(Esther Garci'a-Carpintero)等人通过对15个自然学科门类期刊编委的统计分析,发现国际期刊编委的构成与其所属国的科研活力和产出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期刊编委可以成为考察一国科研实力的指标。[2]印度的库马尔(Vipan Kumar)按照SCImago期刊排名(一种基于引文来源信息对期刊进行排名的文献计量指标),对Scopus数据库(同行评议学术论文索引摘要数据库)中世界排名前500种学术期刊的编委作国别分析,发现一个国家的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对该国的科研产出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3]
国际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作为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揭示了各国学者、研究机构乃至整个国家学术研究在国际学术体系中的比重和影响力。本次研究选取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中国(含香港、台湾地区)、日本、印度三国学者在国际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担任编委的数据并进行如下分析:中日印三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优势,中日印三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中日印三国的国际知名学者。通过统计和比较,揭示中日印三国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以2014年SSCI收录的3132种期刊为数据采集对象,通过“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网站,分别输入每种SSCI收录期刊的ISSN号,进入期刊主页,收集每种期刊2014年编辑委员会中来自三国的编委信息,包括姓名、所在机构名称、担任的编委职务。为确保研究数据真实可靠,在参考国外的研究方法后制定了如下严格区分编委成员和非编委成员的取舍原则:①编委成员包括主编、副主编、执行编辑、区域(地区)编辑、审阅者、顾问编辑和通讯编辑等,不包括荣誉退休主编、创始主编、荣誉编委成员、编辑部日常工作人员、文字编辑、技术编辑、统计编辑和学生编辑。②期刊通常设主编一人,也有2至3位主编的;副主编相对复杂,须结合编委组成人员的多寡和编委会职位层次综合考虑,一般副主编在1~5名之间,地区(区域)编辑视同副主编。
在2014年SSCI收录的3132种期刊中,没有网址、无法连接主页或能进入主页但无编委信息的期刊有99种,占全部期刊的3.16%;提供编委姓名而未详列编委所在机构或国别的期刊149种,占全部期刊的4.75%,两者合计248种,占总数的7.91%,有效提供编委信息的期刊共2884种。[4]
学科优势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学术研究的成就和影响力。通过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JCR《期刊引证报告》的检索,对三国社会科学重要学术期刊编委任职情况、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高影响指数期刊编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优势。
对2884种SSCI收录期刊的编委按其所在机构和国别归类,统计中日印三国编委任职期刊数、编委总人数、平均每刊编委人数、本国(地)主办的且被SSCI收录的期刊数等情况(见表1)。
表1 中(含香港、台湾地区)日印三国SSCI期刊编委统计
表1反映了三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国香港、日本、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和印度。
SSCI将社会科学按学科细分为55个小类目,[5]如心理学共细分为10个小类目,每个类目所收的期刊数量有所不同,从最少的“心理学(psychology)、数学(mathematical)”13个期刊到最多的“经济学(economics)”336个期刊。有的期刊涉及多个学科,被几个类目同时收录。以下对三国学者担任编委的期刊按学科类目进行归类,对所有学科类目期刊中来自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编委作分布统计(数个编委任职同一期刊作一种计算)。由于每个学科类目所收的期刊数多少不一,故将一国或地区学者在某一学科担任编委的期刊分布数与该学科类目的期刊总数相除,得出该国或地区学者在不同学科类目中担任编委的占比(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列,从而可以发现在某一学科上是否具有优势(见图1)。
图1 编委集中的优势学科
从图1可见,若把编委占比达30%以上的学科类目视为优势学科的话,则中国香港有12个,说明中国香港在管理、运输、商业、通讯、旅游休闲、公共管理、城市研究、教育研究、心理学等学科中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中国内地有8个,即工效学、运输、旅游休闲、管理、公共管理、环境研究、商业等学科;日本有3个,分别是运输、环境研究和语言学;中国台湾有2个,分别是工效学和旅游休闲;印度只有1个,即“规划与发展”。
SSCI收录期刊的影响指数可以从《期刊引证报告》查得,以下对三国学者担任编委的期刊影响指数(2年或5年)大于2的期刊以及影响指数大于5的期刊做一统计(见表2)。
表2 学者在高影响指数期刊中任职表现
从表2可见,在影响指数大于2的期刊中,中国香港以29.83%位居第一,在影响指数大于5的权威期刊中香港同样以4.16%位列第一,反映中国香港学者在国际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整体学术实力和影响力高于日本、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和印度,日本学者担任编委的期刊之影响指数略高于中国内地。
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既是学者个人学术声望的表现,也是其就职机构和机构所在国(或地区)整体学术实力的体现。对中日印三国SSCI期刊编委附属机构进行归类,列出所有拥有15位以上SSCI 期刊编委的机构(见表3)。
表3罗列了所有拥有15个以上国际编委的机构,中国内地以12个位居第一,其次为日本10个,中国台湾9个,中国香港8个,印度4个。若按拥有国际编委的总职位排列,则香港大学以316个编委职位位列第一,其后依次为香港中文大学233个,香港城市大学179个,东京大学155个,香港理工大学150个,香港科技大学130个,北京大学126个。这表明以上7所大学是拥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际知名学者人数最多的机构。拥有编委职位在50~100之间的机构有5个,分别为清华大学93个,国立台湾大学87个,京都大学73个,香港教育学院61个,香港浸会大学54个。从机构拥有的编委人数可见,香港高校在国际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力已居亚洲之首,日本和中国内地难分高低。
表3 中日印三国拥有10个以上SSCI期刊编委的学术机构
在SSCI期刊担任编委的学者,其职务可分为主编(或副主编)和一般编委两大类。主编是期刊的灵魂人物,往往是某一领域知名的学者。中日印学者担任编委的期刊数也从1个到10多个。假设把同时担任3个及以上期刊编委职务的学者归为某一学科的“国际知名学者”,则中日印三国拥有的国际知名学者数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中日印三国五地国际知名学者统计表
从表4可见,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国香港学者担任国际学术刊物主编、编委的人数位列第一,中国内地略超日本。
长期以来,对于一个学者、一个研究机构乃至一个国家的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学术界主要依据被研究对象出版文献(论文、专著等)的数量以及被引用的频次进行分析,这种按“产量”来判断科研的强弱显然具有明显的偏差,尤其对于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来说。国际学术期刊编委是一个国家综合学术实力的体现,更能直接、全面地反映一国或地区科研的国际影响力。本次研究采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有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
从学科、学术机构和学者三个方面对中日印三国编委进行比较分析,全面揭示了中日印三国在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表现,即中国香港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位居第一,中国内地和日本难分伯仲,中国有超越日本的发展态势。
学术期刊是由编委构成的学术控制系统,掌控了学术的传播。英国的 Thomas F. Burgess 和 Nicola E. Shaw通过对美国《金融时报》所列全球顶级40个商业与管理学期刊编委构成的统计分析,发现期刊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系统,也是一个学术控制系统。[6]本文通过对中日印三国在SSCI收录期刊编委的统计和分析,揭示了当前亚洲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术统治力,即中国香港的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人数最多,担任主编(副主编)的人数也多于日本和中国内地,表明中国香港在国际社会科学研究中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可以成为评估高等学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科学研究与各国或地区的历史、政治、文化等众多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许多研究呈明显的地域性。相互融合和国际化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时代趋势。国际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委主要来自各国或地区一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拥有国际知名的学者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是否跨入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美国著名教育家克拉克·克尔认为,在美国高校的教师中,按学术研究和交流的能力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世界主义者”“地方教授”和“守校教授”,第一类教授出席各类国内外学术会议,是学术研究的领跑者。一个国家拥有的“世界主义”教师越多,其学术国际竞争力就越大。[7]中国香港回归以来,实行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投资多元化政策,高薪聘请大批国际一流学者,中国香港迅速晋升为亚洲重要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心之一。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首先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学者。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学者萨文迪(Gavriel Salvendy)担任系主任,经过短短10年时间,其本科教育已达到美国前10名的水平。[8]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三所高校担任国际期刊编委的情况,也都反映了国际知名学者在建设国际高水平高校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