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飞 杨延萍 李丽霞 李天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创新与研究*
王若飞1杨延萍1李丽霞1李天章2
1.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的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不仅是出于对高职院校本身的脱困,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潜力的进一步挖掘。该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高职院校发展实际情况,阐述了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高职院校 二元制教学 实践教学 校企结合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创新,既结合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取得较大成功经验的外在背景,也结合了我国当代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需要,更是为了满足当前企业用人的实际要求。为此,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实际操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始终都要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来进行。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其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融合升华的理想效果,从而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然而,从现有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却是很难实现,因为现有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延用着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说高职院校沿用了一些实践教学的因素,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高职院校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为此,本文结合了德国高等教育二元制办学模式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相关文件精神,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快速发展的用人标准,对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论述,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在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即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这一目标和要求的实现只有靠创新实践性教学来实现,这也就是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主旨所在。从实现过程来,看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一个模式和两个途径”。一个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应以二元制为主要教学模式,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要实现其目标和要求,就必须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走二元制道路。两个途径是指以实验实训和校企结合为主要途径,其结构组合包括专业的社会市场调研与预测、专业课堂教学与训练、语言话术的表达与训练、专业知识实践与操作、专业技能校内外的比赛等,这就是实践性教学的基本环节。
从企业的用人实际来看,实践教学要把培养“一个目标、四个能力”的学生作为主要目标。“一个目标”是指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由高职院校的性质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决定的。“四个能力”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思考能力——具有科学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能力——能够独自安排和实施各种活动及计划的能力,适应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工作等各方面环境的能力,学习能力——不仅能够善于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吸收他人经验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一个目标和四个能力”构成了高职院校的主体教学目标,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基本标志。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院校必须要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践型教学模式,才能为企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这说明实践教学早已经作为引领高职院校教学的主体模式。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在落实和推广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践教学设备投入不够
从高职院校教学培养的目标、企业的用人要求及学生的就业需求来看,高职院校每一个专业都应该有相配套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无论是工科还是文科,都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室和实训室,以此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只有这样,才是完善的、完全意义上的高职院校,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配套的专业教学设备要么没有,要么不充足。其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因为很多教学实验实训设备都是价格不菲,低则几十万元高则上百万元。如市场营销实训设备、电子商务实训设备、物流实训设备等等,单价一般都在几十万元以上。例如,商丘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2015年购买的企业仿真实训、企业经营沙盘、市场营销模拟沙盘、财务管理模拟(U8)一套经管类实训设备资金就达到778万元,这对公办院校还好一点,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就不太容易了。机电专业、电力专业、信息专业、建筑专业等理工科专业实训设备更为昂贵,一般都在上百万元,有些甚至上千万元。这些设备即便是公办高职院校也很难全面满足,而民办高职院校则只能作罢。购买设备的高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设备的设入,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全面推广。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高职院校教学设备有是有,但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教学设备只侧重于个别专业或部分专业,也就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个别重点专业或精品专业拥有配套的实训设备,有些是与学校校名相一致的专业,学校则不惜重金购买实训设备。其主要用途除了满足于基本的教学需求外,更主要的还要服务于学校的招生宣传和应对上级评估及检查工作。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即便有相应的专业设备,还存在“量”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很大程度上也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校企结合的走样
校企结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校企结合这个环节得到有效提高,使之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转化,最终目的是为了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地成才,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实中校企结合这一重要环节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缺陷,一方面,校企专业不对称。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所谓的校企结合主要是为了应付教学大纲,并没有从教育的角度和校企结合的实际意义出发,致使校企结合的岗位和学生所学专业大相径庭,甚至学生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要求根本不沾边,幼师专业、农业技术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财会专业、电子专业、机电专业的学生,不分类别、不论专业统统进入沿海地区的大型电子厂进行顶岗实习。其结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校企结合的实际意义,更将严重打击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例如,2016年2月,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接收的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实习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遭受到了专业与岗位的严重错位等不公待遇,学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不得不寻找媒体的帮助。
另一方面,校企结合存在严重的利益化。校企结合很大程度上成为企业降低成本和学校创收的主要来源,学生则成为名副其实的廉价劳动力。对企业来说,特别是那些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很乐意吸收顶岗实习的在校大学生。这样企业可以减少用工成本,学校也可以得到相应报酬,同时学校也能完成教学大纲中校企结合这一重要任务。于是就造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之中,学校、企业两方是得利的一方,而学生则是利益受损一方的结局,由此,校企结合失去了应有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其结果严重挫败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也必定会影响到其他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二元制教学模式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可以说高职院校是一种跨行业的教学过程,一方面横跨学校教育行业,另一方面横跨企业岗位培训,这是被国外教育界和同行业所认可的二元制办学模式。长期以来,我们没有从企业的角度去把握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二元制教学模式对其任课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学校提出了更多的责任和要求。这要求高职院校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像对待本科生那样注重理论教学,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特点来对待。高职老师平时不能像在求学时那样只注重理论学习,更重要的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相关实践知识,这样才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兼顾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工作。从学校和企业两个维度,把专业技能与企业的岗位技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从而使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很好地与企业技能、岗位要求进行完整连贯对接。然而在目前的实际中这一过程很难实现,其原因不仅是能适应二元模式教学的教师不足,而且整个二元制的教学体系都不存在。
在高职院校缺乏二元制教学体系的情况下,无法肩负起企业的相关职能,就很难站在企业的角度来审视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及培养计划等方面工作。高职院校无法给教师从企业产业角度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容易造成对专业技能与产业发展的严重脱节,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教师的工作和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则不能够为学生的入学选择和专业选择做出科学的指导,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认真对学校和专业做出选择,而这必须在高职院校的作用和主导下才能进行,而缺乏二元制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是无法给学生提供科学的服务,也不可能按照产业的用人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标准。
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能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其前提就必须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对接,而企业的用人标准又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产业更新而呈现出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相应地,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也必须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产业的更新变化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跟得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为此,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当今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进行创新,才能紧随产业发展不脱轨,才能培养出与时代发展相一致和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合格人才,使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发挥出生机和活力,也使高职院校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要实现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建议高职院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全面推广二元制教育模式
二元制教育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当时德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企业缺少大批有良好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解决这一问题,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推出“二元制”教学模式,政府出台了各项法规。经过40余年的运行和发展,目前德国青年人只有20%接受的是综合性大学的教育,80%的青年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而其中50%又是接受二元制(也叫双元制)教育模式。这种所谓的二元制本质上是指学生和教师在学校都具有双重身份,即学生入学之初就与企业签订雇佣培训合同,这样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准员工,学生的身份也可以看作是被企业派遣到相应职业院校去学习专业技能的员工身份。简单来说,高职院校二元制可理解成“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教学场所二元制可理解成“一元是教室,一元是车间”,教师身份二元制可理解成“一元是教师,一元是企业师傅”,学生身份二元制可理解成“一元是学生,一元是企业员工”。这种教育模式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学生“毕业即就业”,可以说是“没有死胡同”的教育体系。
这种二元制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现状,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目前,一方面我国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学生就业难,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这一过程,企业必然需要大量适合经济新常态下的应用型人才,而这种新常态下的应用型人才只有通过二元制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和创造出来,因为二元制教学模式能够把学校和企业、学生和员工、教师和技师进行统一整合;能够实现学生入学前就了解即将就业企业和岗位的具体要求,学生可以起到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很强的目的性和积极性。而教师不仅是单一的教师身份,还起着企业师傅的身份和作用,这种双重身份的教师和学生,其工作的目的性和学习的目的性则是不言而喻的,最终能够起到学生一毕业就能够就业,就业就是熟手的效果。在二元制下,学校的价值和功能得到拓展,还会起到企业的部分价值和功能,学校必须从校方和企业两个方面为学生的专业选择及教师的技能培训等工作进行更多元化的服务。同时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使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课程选择与企业的产业发展、岗位需求无缝连接,并达到协调发展的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才能够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尴尬局面,才能够使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用人标准得到满足。
3.2 全面深化校企结合
高职院校若要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校企结合是最佳的选择,因为走校企结合之路可以发挥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高职院校不大可能健全所有专业的教学设备,即便是比较健全也不可能在数量上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校企结合可以弥补高职院校这一短板,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企业自身的市场优势,包括市场需求、技术更新、产品创新等优势,这就是高职院校需走校企结合的意义之所在。
然而现实中校企结合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学生成了学校的得利者和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校企结合的初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使校企结合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必须放弃从中得利的想法和做法,切实做到贯彻落实主管部门相关精神,本着真正为学生谋利而不是为学校谋利的观点出发,把校企结合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地落实及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企业也要从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落实校企合作的政策精神,而不是想着如何才能更多的节省用工成本和获得最大利益。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还要制定出为那些参与校企结合的企业进行税收等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此来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良性地参与到校企结合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校企结合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当然这三个方面要想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执行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主管部门的监督,最好由教育和劳动就业等部门形成联合督导办公室进行监督和把关。全面深化校企结合的关键在全面上,这个全面就是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都应该参加校企结合,其深化就体现在所学专业要与岗位专业相对应和对接,这样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融合,专业和岗位的对接融合,这才是校企结合、产教融合良性发展的具体展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学业、专业、就业的辩证统一,才能实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3.3 创建新型企业化教学基地
所谓新型企业式教育基地,并不是单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那样简单,而是在减少学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把学生定期安排到相对应的企业中,结合学生的专业和课程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现场模拟及实际操作。这样也就是把一部分教学内容,特别是主要专业内容从学校转移到企业,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系统指导。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从根本上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企业化教学基地的创建必须着眼于两个方面改革,一方面是学校、另一方面就是企业。从学校来讲就是在重新制定教学培养计划时,要减少学生在学校的理论上课时间,增加在企业岗位实操教学环节,这也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的所决定的。我们知道要扩大学生的实操教学时间,重点是在实操教学的过程。只有把专业课程放到岗位上来,才能够达到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操作、一边总结的良性循环过程。才能够更好地起到融合、升华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既侧重于企业化教学,把教室放到企业、放到车间和岗位上,这也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的和宗旨的价值所在。实行企业化教学模式,也正是迎合了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是对校企结合和工学结合教学精神的充分践行及发挥。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才是创造大国工匠的基本路径。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 2014.
[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 2000.
[3] 教育部.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 2015.
[4] 王若飞,李天章.完全意义上的校企结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之必然选择[J].海峡科学,2016(2): 83-84.
* 本文为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探究——以创新实践教学为方略”(编号:GZS37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