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沈竹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开始多元化,设计学科研究生培养进入了一个较高层面,但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重视和解决。本文对国内高校设计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其存在问题,借鉴国外研究生先进的培养方式和理念,提出进一步优化设计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设计学;硕士培养;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213-02
我国设计类研究生从 1999 年连续扩招后,研究生教育一直在快速发展,2012年达到了最高峰。到目前为止,设计学艺术类的硕士点增设到了12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给设计学教育创造了空前未有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资源设置不合理,学生很少能接触国外先进设计理念,毕业生质量下降,缺乏创新能力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创新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结构设置,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一、国内高校设计学研究生现行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设计类研究生扩招,人数增加,毕业生质量下降
社会发展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对设计类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而师资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发展没有跟上高校扩招的速度,部分高校1个硕士生导师指导十来位研究生,僧多粥少,这种“短、平、快”的培养方式,导致研究生的整体质量受到了影响。
(二)教学内容单一,忽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设计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以技术哲学、设计心理学、艺术学、工业社会学等为基础,以各种现代技术为背景,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的理论研究与设计。而许多高校在设计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过程中,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为主,教师讲授占据中心地位,缺乏创新教育,其内容陈旧,重在对设计中非现实问题的研究,忽略了探讨实践问题,教学内容和方式乏善可陈,没能和时代发展接轨,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学生实际操控能力弱,就业困难。
(三)学生自身交流能力弱,缺乏国际化交流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海内外当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必然选择。海外交流就意味着跨文化交流,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简单的校园文化生活,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国内高校研究生国际交流的机会甚少,每次赴海外交流的学生数量少。因此当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其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弱,其国际化交流水平远远不够。
(四)教育资源受限,与国际化水平相差甚远
国内高校吸纳国际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有效争取各种国外政府资助的能力。年轻教师缺少出国交流的机会,同时,外籍教师来华参加教学科研活动的也少。同时,国内各类高校信息资源国际化更是不能实现,而当今欧美大学已经完全结成了知识联盟、优势互补。知识与信息共享方面国内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高校明显存在差距。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设计学研究生能力的提高。加强研究生海外交流力度,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培养理念和教育资源,培养我国设计学研究生,使他们具备从世界范围、全球角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拥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对提高我国设计学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方设计学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方式
对照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其中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一)注重人才培养阶段的衔接
发达国家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从本科教育就开始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手段,工作室项目教学和专业基础教学都是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重点。而以工作室为核心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型设计师,使其参与到设计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有多个环节,如策划、设计、定稿、制作等,涉及多种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水平。如此系统的、全方位的考虑问题,再整合自己所学的各方面知识。能使学生在未来执业道路上具有更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发展潜力,当然这也为今后研究生阶段的分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设置多样化
欧洲国家、美国、台湾等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设计类研究生有着系统完善的培养模式,增设了跨学科课程,注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上着重突出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课程设置多样化,跨学科交叉综合性培养,成为培养设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一个大的专业领域里,请来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教授,为全体研究生上课,从而开阔其研究视野,同时,在跨学科教师队伍的指导下,让学生深入一些公司赞助项目中,了解和参与开发产品。
(三)重视国际化交流
西方设计学研究生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和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不但每年派出学者吸收别国先进思想和理念,而且积极接受来自各个国家的访问学者,并且聘用了众多的外国学者,同时对教师增设研究基金,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培养。
(四)实现师资建设的多元化互补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设计院校的教师来源多样化。为了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一般很少招聘本校毕业的学生,在他们认为教师来源越是多样化,教师群体学术氛围越活跃,学术思想与学术观点也就形成了互补,例如:哈佛大学教师中,多半来源于斯坦福大学,而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毕业的最多。
三、對通过加大海外交流力度,提高我国设计学研究生培育质量的建议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确立一条国际化发展思路,优化课程设置,引进外籍教师和先进教学理念,创建国际交流平台,努力构建与国际科研机构、一流高校接轨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
(一)确立国际化思路,拓展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广泛深入,高等教育也日益向 “国际化”方向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国际化教育不仅仅是人才的进进出出,迎来送往,它也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需要我们站在一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平台上,考虑问题,考量事物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培养理念,站在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平台上审视自己,实现从人才培养理念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转变,积极探索优质化、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路径。
(二)优化课程设置,搭建创新平台
课程设置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桥梁,立足本校,学习外国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借鉴一流大学的学科课程体系,细选研究生国际化教材。适当引用外国教材,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防止“水土不服”,把国外先进理念本土化,民族化,然后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具有自身特色、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课程应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涉及国家与国际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观点,能在多元社会中生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不管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甚至国际前沿课等我们都可以引用外国先进的理念,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全英文教材,双语授课,布置全英文作业,参加全英文考试等模式,能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英文思维习惯。
(三)引进外籍教师,加强师资建设
我国实行的是导师制,部分高校1个硕士生导师指导十来位研究生,学生受导师的影响非常大,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践行者,也只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师资团队,丰富师资的多元化,提高教师和学科的国际竞争力,紧跟时代的脚步,让教师具有国际化的思想。具体表现在:
(1)本土化师资培养,送导师出国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
(2)国内外联合培养,高薪聘请外籍教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包括论文和科研工作,参加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3)举办各种教师学术交流会,承办短长期培训班,引进国外智力,优化师资力量。
(四)改革灌输式培养模式,营造优质环境
教师机械式灌输,学生被动式接受,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一贯模式,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营造优质的成长环境,有利于硕士生质量的提高,实训基地、科研工作室等都是必备的条件,具体表现在:
(1)“走出去,引进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走出去,同时建立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海外优秀的学生,进而推进国内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研究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2)参与跨国公司的实践,感受企业多元文化,与跨国公司合作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也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强了毕业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基金项目:本项目由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编号:3JG19)《艺术设计研究生教育的海外交流與合作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欣璟,陈柯柯.多元化视角下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研究与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02).
[2]贺微.设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4(19).
[3]张凌浩,过伟敏,刘程程.国外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研比较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5).
[4]王刚,崔一梅,陈建成.新形势下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8(04).
[5]周晓蓉,黄金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
[6]熊博晖.研究生教育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田[N].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7]黄兴.地方高校推进学生国际交流的问题与对策田[J].中国高等教育,2012(07).
[8]叶志明,宋少沪.钱伟长教育思想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01).
[9]徐岚,许迈进.中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11).
[10]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索[N]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11]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