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城《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的传承与保护

2017-07-15 06:37郑华本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郑华本

摘 要:端午逆水赛龙舟是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庆大型民俗活动,是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文章对阳江市江城《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端午节;逆水赛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141-01

一、前言

端午逆水赛龙舟,是阳江市江城区一项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传统节庆大型民俗活动,据清道光《阳江县志》的记载:“自初一至初五棹龙舟萧鼓喧阗亲友相邀结彩船游玩备采物放锦标视先后为胜负两岸老幼聚观至晚始散”。江城赛龙舟活动,在当地称之为“扒龙船”,比赛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的初一、初三、初五共三天。比赛地点过去在漠阳江大埠头(蚬壳地)至终点上濑洲头大约1300多米水域进行,1958年修建漠阳桥后,改由石觉头附近至漠阳桥前水域。1985年起移至观光桥前至冲口的水域进行。自南向北逆水而赛,故称“逆水赛龙舟”。 江城逆水赛龙舟的每条龙舟都归属其所在地的神庙或姓氏宗祠,各有自己的旌旗和称谓以及龙舟协会,各龙舟队的负责人,称之为“龙种”,其负责组织安排每年的比赛活动。活动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龙舟建造有传统的尺寸和独特的造型,有传统的仪式,传统的比赛线路、赛法、规则和人数配置,以及各种传统的活动内容等。

阳江市江城区现有十二支传统龙舟队,它们分别是:三角白旗、华濠、上濑、下濑、东砵白须、东砵红须、单白旗、双白旗、上堡、下堡、竹叶七星旗、双带七星旗等,主要分布在漠阳江沿岸的城南、城西和中洲三个街道办事处的区域内。阳江市江城区每年举行的端午逆水赛龙舟大型民俗活动,吸引二三十万人次的观众,江上龙舟鼓锣喧天,喊声铿锵,你追我赶,力争上游,漠阳江两岸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群情激昂,万众欢腾,扣人心弦的龙舟竞渡,把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和谐。该项目在2013年12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阳江市江城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承载了江城人民的精神与情感,提供了持续的文化认同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精神生活载体,是江城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它为世代江城人提供了独特的精神滋养,培养并形成了江城人逆境进取,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性格特征,在江城区域从古至今的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二、江城《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的现状

阳江市江城区端午逆水赛龙舟民俗活动,追溯清末民初时期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项目呈盛兴状态,保持了平稳的传承和延续。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民间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端午逆水赛龙舟活动,且龙舟数量最多,共有18艘,它们是:蚬壳地三角白旗、那西北帝庙的竹叶七星旗、华濠大王庙的白须公、下濑四圣宫的大耳牛、上濑四圣宫的黄红旗、西岸宗祠的单白旗、沙尾宗祠的双白旗、龙涛大王庙的红旗、上堡五王庙的竹叶红旗、下堡五王庙的红旗、东砵林氏宗祠的黑须公、东砵张氏宗祠的白须公、东砵张氏宗祠的红须公、海库北帝庙的单带七星旗、大闸社北帝庙的双带七星旗、新居大王庙的黑褂仔、塘基头大王庙的红黑签、观光大王庙的红花卷等。后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爆发,赛龙舟活动只能断断续续进行,甚至一度中断。解放后江城赛龙舟活动逐渐恢复,至六十年代初,又现蓬勃趋势,195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录制了纪录片在全国放映,江城逆水赛龙舟的盛况通过电影传遍了全国各地。但在“文革”时期,赛龙舟活动被视为“四旧”,江城全部龙舟均遭毁灭性破坏,赛龙舟活动一度中断近二十年。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城赛龙舟才又逐渐恢复,现在正处于百业待兴的状态。

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保护组织,没有制定完善相关的法规条例,各支龙舟队也没有进行正规系统的训练,技术落后,各支龙舟的传承人(龙种)频临失传,加上每支龙舟队参赛经费投入少,民间集资难度大,严重影响赛龙舟活动的开展,使该项目濒危状况非常严重,面临失传。

三、江城《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江城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的保护,使该项目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项目保护单位应制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护措施。

(一)制订科学的保护计划

项目当地政府应当将对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的保护工作列入主要工作日程,文化主管部门应做好项目调查研究工作,制定五年规划和具体保护措施。更好保护和发扬“端午逆水赛龙舟”这一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使该项目得到延续和健康发展,举办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面也越来越广。

(二)成立专业保护队伍,加强人才培训,使保护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建立和健全各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建设一支非遗保护的专职管理队伍;建立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范运作”的工作模式,尽快建立起一支多方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志愿者队伍;加快实施人才培训计划,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考察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进一步开展细致的调查工作,建立完善的项目档案

通过进一步开展深入的调查,了解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目前的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全面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定各支龙舟符合相关条件的传承人(龙种),建立和完善各支龙舟资料档案,发现和着力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运用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对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表性实物,予以妥善保存,并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

(四)加强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建立长效的传承保護机制

项目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承者,加强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命名,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为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传习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以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结合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展览、讲座、培训等宣传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进校园、进企业、进工厂、进机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该项目得到长效的传承和保护。

(五)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展示传习场所

将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的展示与传习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现有的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中,设立专门的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展厅、展室。落实和完善传承场地及设施、设备,清理河道,建设观礼台、观众看台,使更多的群众一睹赛龙舟风采,感受节日气氛,参与龙舟活动,了解龙舟文化,传承龙舟文化,宣传龙舟精神,打造龙舟品牌。

(六)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落实资金是开展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当地财政应专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明确保护资金的管理使用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注重实效”的原则。同时,要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确保保护经费落实到位。此外,也要扩大投入渠道,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结语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力争让凝聚着人们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的逆水赛龙舟这一民间瑰宝,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清·道光.阳江县志[Z].

[2]朱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及法律制度[EB/OL].全国人大网,http://www.npc.cn/.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