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莱坞电影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各大电影节的评选,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关键词】华莱坞电影;中国形象;国际A类电影节
一、问题的提出
“好莱坞”电影席卷全球,影响着整个国际电影市场。毫无疑问,“莱坞”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电影概念,印度“宝莱坞”、法国“高莱坞”、尼日利亚“瑙莱坞”等带着各国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一步步登上国际舞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华莱坞”的出现似乎水到渠成。“‘华莱坞是电影,是产业,是空间,也是符号、文化、精神和愿景,华莱坞强调了一个‘华字,即强调内地、台湾、港澳及海外华人社区制作的表达华人、华语、华事、华史、华地的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1]相对于华语电影,华莱坞电影从更广义的地理空间范围和更宽广的文化范畴上对中国电影做了界定。
如今,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早已形成,全球化势如破竹,电影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影像”与“现实”之间的虹桥,改变了传统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认知结果,为人们提供了绚丽多彩的关于自身、他人、社会、民族、国家、他国,以及关于世界的想象。作为一种强烈的视听符号,“电影始终是特殊而重要的载体,对国家形象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华莱坞影片满载着希望踏上了世界舞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部分收获了国际大奖。哪些题材的影片获了奖?获奖影片描绘了何种中国情境?展示了怎样的中国?塑造了什么样的国家形象?未来华莱坞电影如何更好地讲故事给世界听?这些正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二、样本选择——国际A类电影节最佳影片
(一)国际A类电影节
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是国际性电影制片行业的组织机构,现有制片生产团体37个,来自全球30个国家,是电影业最权威的国际性组织。①世界范围内的电影节有几百个,数量繁多,而国际认可度较高的电影节仅有50个左右。这其中又以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为主。不管是在创建历史、电影节影响、电影节规模上,还是在参与国家数量、参展影片总数和质量上,都是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最大的电影节。而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三个国际电影节。
到2016年,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一共有15个,由于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塔林国际电影节、华沙国际电影节华莱坞电影并未获奖,将其去除后,表1为其余11个国际A类电影节简况。
(二)国际A类电影节最佳影片
表2中一共有35个影片样本,《断背山》《理智与情感》虽是李安导演,但并没有华人参演,不能算华莱坞电影,去除后最终一共33个样本。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全世界瞩目的奥斯卡金像奖,并不归属以上意义的国际电影节之列,而是学院奖,并不在分析范围之内。
三、样本解读——获奖华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本文选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奖的华莱坞电影作为样本,对影片的类型、题材、时代背景、呈现的中国形象分别进行分析,探究华莱坞电影中呈现的国家形象。
(一)题材类型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获奖华莱坞影片中,反映当代生活的城市题材和描绘时代变迁的历史题材影片最多,占近73%,余下依次为乡土题材和民俗题材影片。
1.映射当代生活的城市题材电影
《中国姑娘》《生活秀》《留守女士》《芳香之旅》《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五个女人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愁,虽然是不同情境下不同女人的故事,却有着某些惊人的相似性。例如饱受折磨的爱情,冷酷无情的生活以及捉摸不定的命运。《一声叹息》《赵先生》《喜宴》从男人的视角来观察爱情、婚姻与家庭,是三部关于男人感情和生活的电影,其中《一声叹息》《赵先生》是对婚姻与出轨的思考,《喜宴》则诉说了男同性恋者的无奈。《不能没有你》《三峡好人》《爱情万岁》《寒假》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层层展开小人物的生活——他们在各种艰难中挣扎着、抗争着、努力着,倔强地保留一股执着,即使失望到想要放弃,最终却仍然充满渴望。《我是你爸爸》《千年敬祈》分别以父亲与儿子、父亲与女儿复杂纠葛的关系为线索,对当代社会的各种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描绘。《白日焰火》将故事置于警察破案的情境中,叙述了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
2.描绘时代变迁的历史题材电影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色·戒》《南京!南京!》等主题都与抗日战争的大前提有关;《霸王别姬》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蓝風筝》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中国历次政治运动;《芙蓉镇》记录了从“四清”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系列运动;《红粉》讲述的是解放初期妓女改造的故事;《无言的山丘》描写了日本占领台湾地区初期矿工的悲惨生活。
3.折射中国传统伦理的乡土题材电影
《香魂女》《天国逆子》《老井》《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暖》等均是乡土题材的影片。谢飞执导的《香魂女》改编自周大新的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是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用冷静到近乎无情的眼光揭示了两个农村女人的凄惨命运,是两代女人的悲歌。中国的伦理道德,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孝”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几千年来的影响根深蒂固。《天国逆子》将人性和道德置于放大镜之下,挣扎的道德、伦理的束缚、对立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吴天明的《老井》以打井为主线,旺泉的情感纠葛为辅线,两条线交错缠绕,讲述了一个抗争自然、挑战命运、追求美好的故事。
村长(主任)踢伤了丈夫,为了讨个说法争口气,从县公安局到市里,到最后的人民法院,农村妇女秋菊从此踏上了告状打官司的漫漫长路。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在一个个冲突中记录了对那个特定时代的典型画面。《一个都不能少》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关注的是贫穷落后农村的教育问题。霍建起的《暖》以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承诺与等待、关于初恋、关于人性的故事。
4.具有强烈风土民情的民俗电影
《红高粱》《图雅的婚事》《德兰》等影片不但有故事,更有民俗风情。《红高粱》中贫瘠的黄土高坡、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高粱地、粗犷豪迈的男人、连唱带跳的颠轿、锣鼓喧闹的陕北民乐、肆意张扬的情歌和豪迈的祝酒歌、血红的高粱酒……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被演绎得轰轰烈烈。《图雅的婚事》中日渐苍凉的草原、成片的羊群、蒙古族特色的造型、塞外滚滚风沙、马头琴声和蒙古长调,伴随着“嫁夫养夫”的故事娓娓道来。《德兰》则是一部藏族题材的电影。
(二)华莱坞影像关于中国的想象
这些获奖华莱坞影片用光影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中国,打开了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近中国的美丽愿望似乎在国人措手不及间一夜成真。遗憾的是,若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影片所承载的中国形象,就会发现影像中国与现实中国之间仍然隔着漫漫长路,山高水远。
由表3可以看出,获奖华莱坞影片输出的中国形象多是落魄的过去、奇观异俗的民俗风情以及沉重灰暗的社会现实。
1.过去落魄的中国
在落后传统的中国农村,女性没有地位,没有自我意识甚至都不能算作完整的“人”。她们是可以被用来交换和买卖的商品,是可以被随意使唤且必须服从的工具,是生儿育女的机器。《香魂女》以两代农村女人的悲惨婚姻为主线贯穿全片,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陈旧的世俗、现实的不公和无情的压迫所造成的人性扭曲和命运凄苦,沉重的反思和尖锐的质问不但弥散在整个影片中,也留给了画面外的观众。
严浩的《天国逆子》用倒叙的手法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年轻的儿子到公安局揭发自己的母亲,认为是她下毒害死了父亲。故事以一个封闭偏僻的小村子为背景,展现了三段情感的矛盾冲突——母亲与父亲的恶劣关系,母亲与情人的情感发展,母亲与儿子的爱恨纠葛。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对伦理道德的考问却意味深长。
《老井》选择了特定地点和特定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一个贫穷落后、愚昧封建的中国形象。20世纪80年代山西一个小山村中,祖祖辈辈的愿望就是在干旱的土地上打一口出水的井。为了这份期盼,老井村的村民付出了汗水,付出了血泪,甚至付出了生命。
2.奇观异俗的中国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华莱坞电影正式走向世界,不仅中国的电影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中国五千年来的古老文明和悠久文化也得以绽放在国际舞台,创造了华莱坞电影史上的辉煌时代。走出国门的华莱坞电影,在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所创作的“民族寓言”“东方风情”中为西方世界所接触和了解。从《红高粱》《图雅的婚事》到《德兰》,从既唱且跳的颠轿、豪迈的祝酒歌,到日将荒凉的草原、嫁夫养夫的故事,带着异域风情和神秘气息的东方世界,如同一幅画卷缓缓打开。在这幅画卷中,某些国人耳熟能详的事物,加以艺术的夸张与变形之后,以“陌生化”的方式被搬到了银幕上,这就是自张艺谋《红高粱》始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的“民俗奇观”,它在吸引了众多异域他者的眼球之后,也导致了中国当代电影在特定时段中玩弄影像造型魅力以及肆无忌惮地编纂民族风俗的“影像时尚”。[3]
3.沉重灰暗的中国
《生活秀》《不能没有你》《三峡好人》《爱情万岁》等当代华莱坞影片关注了社会底层普通小人物的生活,他们为了基本的生存四处奔波,生命的尊严、感情的慰藉、思想的自由都成了一种奢侈;《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南京!南京!》《霸王别姬》《蓝风筝》《芙蓉镇》《悲情城市》《无言的山丘》等历史题材的影片,或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或表现了“文化大革命”,或反映了中国历次政治事件及台湾地区的“二·二八事件”,所有这些,都细致深入地刻画了一个政治上多灾多难、充满压迫、沉重灰暗甚至是黑暗的中国形象。
四、结语
通过对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奖华莱坞影片的整体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何种类型、题材的影片获奖,从侧面反映了外界对中国既有的认知态度,影像呈现出来的正是他们想要了解的中国,或者说印证了他们原有的对古老中国的猜测。
尽管故事中的中国人有勤劳、善良、坚强、拼搏的一面,但不管是当代城市题材、历史题材,还是乡土题材、民俗题材的影片,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奖的华莱坞电影,仍然呈现了一个并不太美好的中国形象。影片里的中国人在政治上要承受各种残酷的压迫,经济上要忍受生活的艰难困顿,文化上又是沉重压抑到无法化解的封建愚昧,整体上输出的中国形象是消极负面的——贫穷落后、保守封闭,有着太多让人难以理解的陈规旧俗。
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从影响范围来看,国际A类电影节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电影节,威尼斯、柏林、戛纳三大电影节尤其如此。每年的电影节,都有大量华莱坞电影参展。那么,为什么是有着诸多负面形象的华莱坞影片获奖呢?难道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新时代飞速发展的中国,真的就只能是这样的形象吗?最起码,《卧虎藏龙》里的武侠中国并非如此。与这些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奖的偏重写实的华莱坞电影有很大不同,捧回奥斯卡小金人的影片《卧虎藏龙》,是西方世界最熟悉最喜欢的典型功夫武侠电影,既有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难以化解的江湖恩怨,也有刀光剑影下无法掩藏的热血柔肠,共同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江湖战歌。可见,华莱坞电影有能力、也有实力表现出有着悠久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中国,同样也可以表现出一步步从封建社会走来,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动荡,虽步履维艰,却仍坚定不移的中国。
正如王全安所说:“以前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基本上是站在西方的角度一直持批判和否定的立场,缺乏本土民族文化的自信,但在和底层大众的接触中,我发现其实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必那么自责,我们的文化自有其尊严温暖快乐的一面,我开始从审视变为了解、理解、接受和赞美,于是我的电影就是表达我们这种民族生活的魅力和风采,并以美感的形式表现出来。”[4]
电影往往通过写实的手法再现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重塑国家形象。走向世界的华莱坞电影,“需要更贴近、更多元地诠释和展示这片东方热土上现实与民众日常世界里的纷呈原貌,更精彩、更进步地传递中华文化卓越、优秀的精神品性,传递知识分子对当下人类、国家、社会的可贵思考,这是电影艺术的真正价值和本性,也是创作传播、阐释中不容推卸的责任”。[5]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国际影视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华莱坞电影理论研究:以国际传播为视维”(ZJ14Z02)的成果之一]
注释:
①数据来源:FIAPF官网http://www.fiapf.org/[引用日期2016-11-16]。
②数据来源:FIAPF官网http://www.fiapf.org/intfilmfestivals_sites.asp[引用日期2016-11-16]。
③表2数据根据《1980年以来中国影片在主要国际电影节获奖情况(不完全统计)》,《大众电影》,2005年第22期等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华莱坞的想象与期待[J].中国传媒报告,2013(4).
[2]胡智锋,张炜.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问题三思[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3).
[3]曹小晶,雷萌.論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战略——以柏林电影节近年中国获奖作品为例[J].现代传播,2013(4).
[4]曹小晶,雷萌.论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战略——以柏林电影节近年中国获奖作品为例[J].现代传播,2013(4).
[5]万小谈.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镜像的审美呈现——以国际A类电影节华语最佳影片为例[J].电影文学,2012(22).
(作者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