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阳月 郑州大学
1980年以来墨学中衰原因研究综述
裴阳月 郑州大学
墨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之一,但在秦汉之后墨学逐渐式微,影响大不如前。这其中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二者所起到的作用都不容忽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墨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应地关于墨学中衰原因的研究也不断出现,因此就很有必要对相关文献进行一下系统地总结和概括。
墨学 中衰 原因 综述
首先从研究成果的种类上看论文居多,专著较少。从专著方面看,很多都只是在研究墨学时涉及到了到墨学中衰的原因,如李亚彬先生的《中国墨家》,就只是在第八章“薪尽火传-墨学的兴衰与流布”中涉及到了墨学中衰的原因,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孙中原先生的《墨学通论》也是如此,只在第七章中提到了墨学中衰的研究。然而很多论文却是关于墨学中衰原因的专门研究。
从年代分布上看,我们可以看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论文数量最多,本世纪前十年其次,2010年至今第三,上世纪八十年的数量最少。从数量上看,我们可以得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2009年是关于墨学中衰原因研究的一个高潮期。
在对墨学中衰原因的研究中,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之下又可以细分出很多小的因素。下文将对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从而对其进行总结和概括。
(一)主观原因
1.墨家自身的理论与现实脱节,具有超现实性。张亲霞女士在她的《从墨家价值目标的缺陷看墨学中衰的原因》一文中就提出了墨学中衰的方面原因就在于墨家价值目标的超现实性。她认为墨子承认私有制的合理性,但是主观上却企图消除私有制的存在,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达到一种无差别的同一。她认为墨子的这个良好愿望极大地超越了现实发展的可能性,只能使墨子的价值目标流于空谈。章可敦先生在他的《墨家消亡原因探微》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墨家先天并不具备革新的能力,墨翟“背周道而用夏政”,以模仿古人的生活为人生目标,失去了自我革新的能力,从而堵塞了墨家的发展道路。此外墨学理论还带有一定的矛盾性,即自身的内在的自我矛盾。王志平先生在他的《“显学”的衰落-论墨学骤衰的主因》这篇文章中指出在墨家的理论体系里,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如“兼爱”与“尚同”、“天志”与“非命”、“薄葬”与右鬼等。尽管后期墨家克服了前期的有神论倾向,但其它方面的矛盾仍然存在。
2.从组织结构上讲,墨家内部组织结构森严,有着自己的严格的组织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墨学的发展。魏明云《论墨家中绝的组织因素》一文就从组织结构因素方面分析了墨学中绝的原因,她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成员对巨子的人身依附、成员心态的不稳定、组织军事功能的凸显以及组织宗教化的倾向等等,正是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墨学的中衰。张凤林先生在他的《墨家衰亡原因探析》这篇文章中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墨家缺少承前启后,德才兼备的领袖,发扬光大其学说.墨子死后,其后巨子没有得其真传,陷于“真墨”与“别墨”之争,使墨子学说未能得到真正的继承和发展。
3.墨家不重视理论的发展与传承,缺乏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由于墨家学派的成员大多出身小手工业者阶层,文化程度受到很大限制,忽视了著书立说的重要性,使得墨家学说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任重先生在他的《墨学中绝原因浅析》这篇文章中提出:“著书立说是传播自己观点的有效手段,墨家的著作除《墨经》外,《吕氏春秋》、《淮南子》中都杂有墨者的手笔。但是墨家重质轻文的倾向却不利于其著作的流传。”
(二)客观原因
1.社会背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时代的发展,墨学原来的阶级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杨建平先生在他的《试论墨学中绝的原因》中指出小手工业者们失去了原来的独立和自由地位,墨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和经济基础,其学说在秦汉时期也就不可避免地趋于式微。二是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盛行,使得墨家等其他学派的学说受到打压。张振华先生在他的《墨学“中绝”之因及时代意义新论》这篇文章中提出在汉武帝之后,儒家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墨家也只能作为异端邪说而被摒弃。
2.墨学思想被其他学派所融合吸收。余卫国先生的《墨学衰微原因辨析》这篇文章中提出儒家充分发展了周人的天命论思想,至汉儒董仲舒的进一步发展,引“天志”于“天命”论,并与阴阳五行天道观相结合,“以德配天”,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神学目的论。
3.某些墨学思想抨击了现实的政治体制,从而能背离了君主的统治,最终招致了君王的打击。张稳先生在他的《浅析墨学堙没的原因》一文中指出墨家“任游侠”的风气极大地刺激了君王的权利与威严,受到了君王的强烈打击。
对于墨学中衰的原因见仁见智。墨学从名震一时的“显学”到没落必然有着它的原因,而且不会是某个原因单方面作用的结果,它必然是主、客观原因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的研究资料的不断出现,对于墨学中衰原因的研究也必然会出现新的研究成果。
[1]孙中原.墨学通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2]樊明.墨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3]李亚彬.中国墨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4]魏明云.论墨学中绝的组织因素[D].河南大学,2006年.
[5]赖哲信.墨学衰落内因探索[J].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1982年第6期.
[6]董俊彦.墨学后世衰微之原因[J].教学与研究(台湾).1983年第5期.
[7]任重.墨学中绝原因浅析[J].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3期.
[8]王志平.“显学”的衰落-论墨学骤衰的主因[J].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9]杨建平.试论墨学中绝的原因[J].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10]张亲霞.从墨家价值目标的缺陷看墨学中衰的原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