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赵树理小说研究述评
⊙李 琴[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山西作家赵树理,作为一名始终坚持为农民写作的“文摊作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备受关注、研究成果极为丰富的作家之一。对其小说的研究,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已走过七十余年的艰辛历程。近年来,随着新兴批评方法的出现与迅速传播,赵树理小说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研究视野从狭隘走向开放,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丰富,并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走向多元化,这主要集中表现在艺术风格研究、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女性批评、叙事学研究等方面,给赵树理小说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赵树理 艺术风格研究 比较研究 文化研究
山西作家赵树理,作为一名始终为农民执笔写作的“文摊作家”,贴近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备受关注、研究成果极为丰富的作家之一。从1943年9月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到1964年1月的最后一篇文学作品《买烟叶》,写作持续二十多年,创作颇丰。而对于赵树理小说的研究,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已走过七十余年的艰辛历程。近年来,随着新兴批评方法的出现与迅速传播,赵树理小说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研究视野从狭隘走向开放,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丰富,并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走向多元化,这主要集中表现在艺术风格研究、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女性批评、叙事学研究等方面,给赵树理小说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艺术风格研究
对于赵树理小说的研究,为历来文学评论家所热衷。而赵树理研究的开始,也正在于对其小说作品风格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通俗化、大众化风格的研究。1943年,赵树理因《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而这得益于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有力倡导,为其题词“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肯定了赵树理贴近群众、走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之后对具体作品进行的系统分析,主要涉及语言风格等诸方面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赵树理作品各个方面的特色所在。在艺术风格上,有五篇是对其艺术风格的总体研究,而其他则主要关注的是其民族化与大众化风格,主要是有十篇论文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张恩和在《论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1982)中肯定赵树理创作正是由于坚持了农民读得懂和喜欢读的原则,即坚持了民族化大众化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赵开泉的《论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1984)从艺术结构、描写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色来说明小说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特色。陈非的《走单纯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论赵树理小说创作》(1990)则指出赵树理独自走着单纯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在实践中回归传统,民族化与大众化成为作家的终生追求。另外关于作品的语言研究,有四十余篇论文专门论述赵树理的语言艺术,其中主要是集中于对大众化语言风格与鲜明地域语言特色的研究上。凌文芳的《赵树理小说的语言风格研究》(2010)指出赵树理是一位当代的语言大师,其语言风格主调是:地域特色鲜明、乡土韵味十足、口语色彩浓厚、语言质朴幽默,呈现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这与作家自身的知识修养、生活阅历和外在的环境熏陶紧密相关。陈未的《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大众化风格》(2010)从赵树理小说语言角度讨论其创作中的大众化风格。二、比较研究
比较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法,能使被比较的各个文学要素之间,在相互参照之下,明确事物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把比较的方法引入赵树理研究,是赵树理研究进一步深化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在纵向上是不同时期(主要指“文革”前与“文革”后)赵树理研究的侧重点比较,横向上则是将赵树理与其他作家对比进行比较。“文革”之前评论家大多以高度赞扬的政治语态来评介赵树理,呈现出“批评主力军大部分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以及赵树理故旧亲朋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及“政界要人的介入”的特征。例如1943年,李大章的《介绍〈李有才板话〉》不仅是介绍该小说的最早文章,也是赵树理研究中最早的一篇文学作品评论。文章在指出该小说“以短短三万字的篇幅,简约地写出了根据地一个乡村生活”,肯定了作者的阶级意识和创作方法。1946年,郭沫若在《读了〈李家庄的变迁〉》中,称赵树理是“一株在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正在“欣欣向荣地,不断地成长”。茅盾也对赵树理的大众化风格极为赞赏,称《李有才板话》是“标志了向大众化的前进的一步,也是标志了向民族形式的前进的一步”。而周扬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称赵树理“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站在文艺大众化的高度,对赵树理及其创作进行了具有时代性的科学评价。自此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对赵树理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政治的角度进行评介。然而正是由于政治的主导作用,直接导致了“文革”中赵树理遭到严重打击,最终被迫害致死,其创作也被全盘否定。赵树理研究也完全脱离了创作的实际,沦为阶级斗争、政治口号的附庸,正如董大中所论述的:“十年动乱,赵树理先被作为‘周扬黑帮’树立的‘反动权威’,继而被打成‘叛徒’,受到残酷的迫害,于1970年谢世。这一阶段无所谓研究,只有诬蔑,只好略过不提。”丧失了作为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文革”结束后到今天,对于赵树理的作品研究,则逐渐脱离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视域,而将研究视角转移到对其作品内在文学价值的具体研究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于在“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的作品的重新评价,从创作文本、价值、思想等方面重新认识作品的内涵。例如朱捷的《寓庄于谐谑而不虐》(1980),从文本出发重新评介了《“锻炼锻炼”》的讽刺艺术;曹书文则在《人的意识与性别意识的双重失落——重读赵树理的〈“锻炼锻炼”〉》(2016)中指出作品注意到落后群众的思想改造问题,以及对落后妇女人格尊严与价值提出新的认识。而关于重读《小二黑结婚》的论文有十篇,以傅修海的《赵树理的革命叙事与乡土经验——以〈小二黑结婚〉的再解读为中心》(2012)和王宇的《三仙姑形象的多重文化隐喻——重读赵树理〈小二黑结婚〉》(2013)为代表,从多个角度重新探究了作品的深层叙事模式与多重文化意蕴。对于备受争议的《邪不压正》,亦是如此。王中青的《〈邪不压正〉的艺术》(1982)认为作家完美地表现了主题,创作手法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董大中的《重新认识〈邪不压正〉》(1982),也肯定了这部小说“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另外黄修己在出版《赵树理评传》(1981)时,又特辟《邪气从何而来?》一节,指出“赵树理认为农民民主生活的不足,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是在小说的思想意义方面力求深加挖掘,并对其作品中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给予很高的评价。
至于与其他作家的比较,首先集中于与鲁迅的比较。这是赵树理比较研究开始时所关注的视角,也是热点,其论文就有四十一篇,而历来所关注的则是两者对于农民文学、大众文学传统的一致性与不同点。最早是董大中的《赵树理与鲁迅》(1982)重点论述了鲁迅对于赵树理的影响及赵树理对于鲁迅“农民传统”的继承;孙如勇《鲁迅、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研究》(1994)则指出两者在观察和表现农村社会时大致都从农民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历史的考察。但是在表现农村社会,尤其是在农民形象的塑造方面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与其个人生平经历、思想学识及所处时代等诸多方面相关。其次是将赵树理与同时代写农民的孙犁、周立波、柳青、浩然等几位极富声誉的作家比较,但是他们笔下的农民世界既有共同点,又有鲜明的独特性。例如赵树理与孙犁的比较,以杨振喜的《偏执的坚守与开放的创新——孙犁与赵树理在大众化上的比较》颇有代表性,论文通过对其相同点“大众化”的论述,又从偏执的坚守与开放的创新方面,指出两者在创作上的明显差异。赵建的《赵树理孙犁比较研究》(2002)一书,则对二人的生平和作品的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以便于我们深入把握。第三,则是对继赵树理之后,专心从事乡土文化的作家的比较,更多关注的是后者对赵树理的继承与学习,如陈忠实、汪曾祺、高晓声等。冯望岳的《陈忠实与赵树理比较研究》(2008)比较到两人的创作方法、民间立场、文学语言都有其一致性,这是由于陈忠实早期最崇拜赵树理,创作深受其影响,且两人的家庭境况与所接受的文化环境影响也有相似之处。张丽丽的《赵树理与汪曾祺小说创作比较论》(2008)从创作主题、风俗民情、人物的生存境遇与精神状态等各方面,来比较赵树理与汪曾祺在一致的民间立场之上,又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前者难以摆脱政治化语境,后者则更多地探讨人性的自由与精神。
三、文化研究
所谓文化研究,美国学者詹姆逊在其《论“文化研究”》(1993)中指出,“最好理解为一种探讨普遍社会问题的特殊途径,而不是属于少数人的或专门化的领域。文化研究是一种愿望,探讨这种愿望最好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入手,将它视为一项促成‘历史大联合’的事业”。随着文化研究的传播,这一时期赵树理研究也有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即从政治层面进入到广阔的文化层面研究。不过对于赵树理的文化研究,是注重其在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上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与民间文化的研究。主要观照赵树理以坚定的民间立场投入创作,分析作品中的民俗、民间文化描写,以及这些描写在作品中的地位与影响。以段崇轩的《民间:从破碎到沉潜——赵树理小说的一种解读》(2006)和赵笑盈的《论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民间立场》(2008)为代表,前者阐释了赵树理根深蒂固的民间立场,具体分析整个的民间社会与民间传统、民间风俗与人物,为我们展示了赵树理作品中复杂的民间社会和民间文化形态;后者从民间立场的成因与发展情况入手,总结其民间立场的特点、变化与具体表现,并从“赵树理方向”对其民间立场进行了反思与评价。第二是赵树理与农民、与农村文化的研究。席扬的《农民文化的选择——赵树理创作价值新论》(1987),将赵树理创作存在文化代表性界定为农民文化,为这一时期农民文化研究提供了指导。之后刘旭的《赵树理的农民观:“现代”的限度》(2008),以农民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赵树理与农民的亲密关系,以及农民文化在赵树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而至于农村文化研究,萨支山的《赵树理小说的农村想象》(2006)以农村视角,挖掘赵树理作品的文化内涵。事实上,赵树理本人也多次提到要做一个“文摊作家”,论文的观点也是当时对于农村文化研究的一致看法。第三是地域文化研究。田澍中的《文魂·赵树理在沁水》(2014)一书,从地域文化学的角度,全面论述了赵树理与沁水的关系,弥补了研究赵树理与故乡的关系和赵树理精神成长的空白,把赵树理研究推到了一个更深刻的层面。赵魁元主编的《赵树理研究文丛 赵树理与阳城》(2016)则认为阳城有其特有的政治文化与地域文化,深深影响了赵树理的创作,将宏观的文化把握和微观的作家作品分析相结合。四、女性批评
女性批评,作为女权运动深入到文化领域的产物,“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它主要是将一种新的视角——性别视角带入了文学批评中,将性别、社会性别、身体等一直为人们所忽略的方面纳入了批评的论域之中”。女性批评进入赵树理研究,关注赵树理作品中女性的个人价值与社会地位,对妇女解放给予了深切关注与思考。如王玉屏的《走不出男权传统的樊篱——解读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通过对三仙姑的重新审视,分析人物多方面个性,探讨其悲剧性命运及成因,并由此挖掘男权传统下女性观的不足。郭运恒的《试论赵树理的女性观》(2006),通过分析婆婆、媳妇和女儿这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来阐释赵树理创作中对于女性存在既同情又鄙视的矛盾现象,并试图通过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进而探讨女性的生存命运。张莉的《政权意志、民间伦理与妇女翻身——以赵树理小说〈孟祥英翻身〉〈传家宝〉为讨论中心》(2014),则通过分析具体作品中不同女性的性格、角色特征,与经历遭遇,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赵树理笔下妇女的真实命运。而正是这些女性研究,也为我们留下了对于妇女命运的深切思考。五、叙事学研究
叙事学研究,则是集中于探讨作品中的叙事策略及叙事艺术,领略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深层次分析作品的主题与内涵。王春林、赵新林的《赵树理小说的叙述模式》(1990)运用西方叙述学理论,分析了赵树理小说文本的三种叙述模式,着重论述了隐含读者(农民)对隐含作者(赵树理)进行制约的问题,透过隐含作者来挖掘作家的真正意旨。高秀萍的《赵树理的进化观与乡村叙事》(2012)则注意到赵树理将传统与现代的叙事相结合,从乡村内部叙事出发,将乡村传统伦理叙事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革命叙事相结合,可见其进步性。刘旭的《隐含作者与虚构:赵树理文学的深层结构分析》(2013)从叙事学出发,分析赵树理文学叙事模式的现实意义与深层的超越性意义,从隐含作者和读者角度来重新界定赵树理笔下的乡村和农民,分析赵树理独特的叙事技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其叙事艺术。至于从主题上来对作品中叙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问题小说”反映社会实情的阐释。杨志杰、彭韵倩的《论赵树理创作中的反封建主题》(1981),主要从赵树理的创作历程来论述反封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总结出成功的经验。方忠的《论赵树理创作的主题思路和审美取向》(1997)则是通过对赵树理创作的主题思路和审美取向的论述,对赵树理创作与“赵树理方向”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怎样的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对于赵树理小说的研究,研究方法由少至多,研究范围由小至大,研究成果日趋丰厚,至20世纪90年代以及进入新世纪后更是受现代多元化批评方法的影响,角度愈来愈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赵树理研究仍存在着诸多不足,正如随着我们这个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兴起与热捧,一些评论便流露出快餐式的非理性的评判,对于赵树理的一些作品评论也表现出极端的功利化,为了评论而评论,为了角度创新而偏离正轨,不免有牵强附会之感。赵树理研究在学术界向来备受瞩目,这既源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还要归因于赵树理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持久活力,我们应在继续秉持批评标准与批评对象对应统一的原则之上,依据作家作品产生的特定环境及作品的特定内容和形式来选取不同的批评标准,客观理性地将赵树理研究继续推进。
①⑧ 黄修己:《赵树理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2页,第129页。
② 陈荒煤等:《赵树理研究文集(上卷)·近二十年赵树理研究选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89页。
③ 黄修己:《赵树理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④ 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91页。
⑤ 复旦大学中文系赵树理研究资料编辑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 赵树理专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4页。
⑥ 工人出版社、山西大学合编:《赵树理文集(第一卷)》,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⑦ 董大中:《赵树理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第4期,第184页。
⑨ 领导经典浓缩书编委会编著:《领导经典浓缩书(历史文化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6页。
⑩ 刘锋杰编:《文学批评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3页。
编 辑
: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作 者
:李琴,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