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闪光与精神的自救
——《追风筝的人》解读

2017-07-15 05:01湖南欧娟
名作欣赏 2017年1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湖南|欧娟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畅销书。该书曾霸占了美国两大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排行榜和《出版商周刊》排行榜长达八十余周,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一百三十一周之久,全球热销600万册,创下出版奇迹。

小时候,大人常常跟我们说:“犯了错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懂得改正错误,从中吸取教训,以免下次再犯。”卡勒德·胡赛尼在其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中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犯错救赎的故事。十二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喝着同样的奶水长大,从小形影不离。在一次风筝大赛中,哈桑为了替阿米尔追回象征胜利的风筝,遭到强暴,年幼懦弱的阿米尔目睹了这一切,却没有站出来保护哈桑。事后阿米尔内心自责愤恨,最终诬陷并逼走哈桑。不久,阿米尔因战争随父亲一同逃往了美国。多年之后,阿米尔再度回到久违的故乡,可此时哈桑已死,自己与哈桑为同父异母兄弟的事实也被告知。为了实现自我救赎,阿米尔踏上了拯救哈桑之子索拉博的道路。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

阿米尔和哈桑喝着同样的乳汁长大,他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也是在同一个屋顶下,他们说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字:阿米尔说的是“爸爸”,哈桑说的是“阿米尔”。也正是因为如此,童年的阿米尔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认可:看着爸爸搂着哈桑的肩膀,他嫉妒,爸爸说带上哈桑一起去喀尔卡湖玩,阿米尔撒谎说哈桑有事要做,他只想要爸爸全属于自己。爸爸找来医生为哈桑修复兔唇,阿米尔甚至希望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残疾,以此换来爸爸的怜爱。爸爸给他和哈桑买风筝,他希望爸爸别给哈桑买,只疼他一个。风筝比赛上,阿米尔努力赢到了最后,哈桑为他去追那个代表着胜利的蓝色风筝,就为了这个能够拿到爸爸面前,得到肯定的风筝,阿米尔对哈桑遭受凌辱的遭遇选择了漠视,在他看来,这个跟他一起长大的哈扎拉人远没有爸爸的认可来得重要。

再看哈桑,这个忠诚纯洁到令人动容的伙伴。哈桑清楚地知道自己哈扎拉人的身份,并带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生活在一个等级分明的地方,注定备受伤害。母亲莎娜芭不情不愿地怀上他,狠心地在生下他后一走了之。作为仆人,哈桑目不识丁,可他聪明,能看到很多甚至阿米尔都看不到的东西,他对那些谜一样的文字分外着迷,阿米尔念书给他听,却也总是欺骗他,拿他不认识的字取笑他,嘲弄他的无知。他永远在阿米尔受到伤害时挺身而出,他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他总是无时无刻不在为阿米尔着想:阿米尔要求的事情,他从不会拒绝;犯了错误也从不会告发他,只是自己默默地挨骂;如果阿米尔要求,他甚至宁愿吃泥巴也不会欺骗他;他知道阿米尔看到他遭受强暴,知道他亲爱的少爷正备受煎熬,所以在阿米尔诬陷他时,他什么也没说,忍痛离开;爸爸的朋友拉辛汗在战乱时请他回去,哈桑也只是和妻子挤在当初那间后院的破屋子,他说那关乎尊重,“阿米尔少爷会怎么想呢?”“要是战争结束,有朝一日阿米尔少爷回来,发现我鸠占鹊巢,他会怎么想?最终,哈桑也是为了保护这座他们曾共同生活的房子而遭到杀害。

他们同父异母,他们喝着同样的乳汁,他们是亲兄弟,可是却拥有着不同的命运。少年时,他们在那棵石榴树上刻下了名字:“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多年之后,阿米尔重新找到那棵树,字还在,可哈桑已经死了,一切都变了。哈桑跟儿子索拉博说阿米尔是他一生最好的朋友,即使后来他识字,知道了阿米尔曾经的嘲弄,即使他知道阿米尔当时的袖手旁观,即使他一直等待,却到死都没能等到阿米尔回来。阿米尔犯了错,可事情发生时他毕竟年纪太小,无力承担,幼时的他懦弱胆小,一错再错,成年的他自责痛苦,寻找救赎。正如拉辛汗所说:“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阿米尔有良心,有美德,他渴望弥补,得到解脱。所以他回来了,不顾生命危险,进入危险境地,身负重伤,救出哈桑的儿子,他的侄儿——索拉博。为了打开索拉博的心门,他尽全力带他回到美国,不断地给予他温暖和关爱。这次,换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为救索拉博而被阿塞夫殴打的时候,阿米尔是笑着的,这么多年以来,他背负着深深的愧疚与自责,到被打得体无完肤的那一刻,他却第一次感到了如释重负的解脱。

爸爸:被撕成两半的男人

在《追风筝的人》里,爸爸这一角色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爸爸是个好人,甚至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给身边太多的人带去过帮助。可是这样了不起的爸爸也曾做过一件错事,一件足够影响他整个人生的错事,他背叛了自己最亲近的朋友阿里。

拉辛汗在最后留给阿米尔的信中说:“但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亲爱的阿米尔,被你和哈桑。”他爱他的两个孩子,可是一个被社会承认,一个却无法公开,为了自己的尊严,他不能对哈桑尽到人父之责。当他看到阿米尔,他也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他的疚恨,所以他才对阿米尔严厉。阿米尔因为背叛哈桑而痛苦,爸爸也同样因为背叛阿里而感到深深的自责。“而我想让你明白的是,你父亲的深切自责带来了善行,真正的善行……亲爱的阿米尔,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爸爸是典型的普什图人,身材高大,双手强壮,曾在俾路支赤手空拳和一只黑熊搏斗;他在没有半点建筑经验的情况下,亲自设计施工图,支付所有资费,成功建起了一座恤孤院;他施舍街上的穷人;将钱送给有需要的朋友;他自由,对所有的宗教事务不以为然;在战争逃离的路上,为了维护萍水相逢的妇女,防止龌龊下流的事情发生,他不顾自己的性命,挺身而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观点,坚持着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对小卖店要求看他身份证这一不信任行为暴跳如雷;他深爱自己的祖国,离开时也不忘装上祖国的一把灰泥;为了儿子,他在美国从事着辛苦的工作;他拒绝依靠救济金和食物券的屈辱日子;与俄国大夫翻脸,不接受这个国家医生的治疗;放弃在自己身上做化疗,不愿接受旁人的同情,一直到最后。“爸爸毕生都在和熊搏斗。痛失正值芳年的妻子;独自把儿子抚养成人;离开他深爱的家园,他的祖国;遭受贫穷、屈辱。而到了最后,终于来了一只他无法打败的熊。但即便这样,他也绝不妥协。”

爸爸是了不起的人,但他也犯了错。阿里与他从小一起长大,他与这个最好朋友的妻子生下哈桑,并隐瞒哈桑的身世,他偷走了哈桑的身份和阿里的荣誉,同时也夺走了阿米尔知道自己有兄弟的权利。可爸爸不断进行着自我救赎,善良是他自我救赎的方式,他用善行弥补着自己犯下的错。就像拉辛汗所说的,爸爸和阿米尔都是有良心、有美德的人,因为心怀歉疚,所以他们不断救赎。

象征性的“风筝”

李继宏在译后记中说道:“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小说中,风筝这个意象可谓无处不在,似乎所有情节的发展都离不开风筝。幼时,阿米尔和哈桑一起制作风筝;哈桑为了给阿米尔追回象征胜利的蓝色风筝而遭到强暴,开始了一切厄运;最后,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遭到伤害,将自己封闭起来,闭口一年后,也是因为放风筝才第一次展露笑颜。“追风筝的人”,不仅仅是哈桑,也是阿米尔。对阿米尔来说,这个“风筝”是他毕生都在追寻的东西,为了赎罪,为了解脱。当他为了救索拉博闯入塔利班,遭到阿塞夫的毒打时,他追上了这个“风筝”,在多年的负罪挣扎中,他第一次感到了心安理得。爸爸心中也有个“风筝”,他利用善行帮助自己追上了这个“风筝”,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就像李继宏所说,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许都存在着一个风筝,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可是这个“追风筝”的过程,一定是一个不断接近完整和幸福的东西,我们只管勇敢地去追寻,让这个“风筝”能够越飞越高。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探讨人性的闪光与精神的自救的感人小说,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收到了来自印度、南非、特拉维夫、悉尼、伦敦、阿肯色的读者来信,在信中,读者们表达了对小说的深切感情。甚至,还有人想要捐钱给阿富汗人,收养阿富汗孤儿。“在这些信中,我看到小说作品独有的连接人们的力量,我还看到了人类的体验有多么普遍:羞耻、负疚、后悔、爱情、友谊、宽宥和赎罪。”

一部作品,如果能够被更多读者看到,从而让读者对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和情节产生触动,并且影响到读者的行为,那无疑是成功的。《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到一个更加真实的阿富汗,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将它视作一个充满不幸、战乱和灾难的土地。小说被广为熟知之后,人们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有着纯洁忠诚的人民、根深蒂固的习俗和美好无私的情感的国度,也理解了这个国家的人民因为战乱而无奈遭受到的巨大伤害,唤起了人们对阿富汗人民的密切关注和慷慨帮助。所以说,《追风筝的人》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实现了它作为成功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与当下意义。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感恩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罪与赎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