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王珂
关于“诗歌欣赏与诗歌疗法”,可以简称为“诗疗”,主要有四大内容:一、诗疗的意义;二、诗疗的历史;三、诗疗的原理;四、诗疗的实践。讲座开始前,先请大家记住“诗疗”的三大名言。
第一句是:“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生命质量的。”这句话是美国散文家梭罗说的。关于这句话,“老先生”们可能更有发言权:人生过了很多年,回首往事,你会发现,每当遇到挫折、遇到灾难的时候,你都有办法闯过去。我们有俗语讲:“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到底有没有路,有没有村,不完全取决于运气,我们说“天时地利人和”,其实最重要的在于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技巧。福建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文人叫林语堂,林语堂就格外强调生活的艺术。在近年的中学教学教改中,特别是在语文教材的改编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把鲁迅的作品取消了很多,而把林语堂的作品放进来了。所以有人嘲笑说,现在的中学语文改革是让鲁迅走了,让林语堂回来了。我是比较主张这种改革的,因为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过早成为怨天尤人的人,我不太主张我们年轻人都成为愤青。林语堂格外重视生活的艺术,重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采用科学的方式,采用艺术的方式来渡过生活的难关。
第二句是:“诗歌在治疗过程中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说教。”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瑟·勒内说的。我们从小接受的是“诗教”:诗是拿来干什么的?诗是拿来教育人的。我们古代的诗歌讲“诗言志”,“诗教”功能一直是中国诗歌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但是这里我想请大家改变一下这种观念,我们这里更强调的是“诗疗”。诗歌的功能更多的是什么?诗是拿来救人的,诗有治病的功能。今天我站在这个地方的身份,三分之一是个诗歌研究者,也是个教授,三分之一是个诗人,还有三分之一,或者更多一点,我现在是一个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或者是个治愈心理疾病的人。很多人听到这话可能很不高兴:“王教授,你一来就认为我们有病,把我们当病人治。”我说:“是的。”我的诗歌疗法讲座,就是把听众当成病人,强调治疗。在座的各位生活经验比我丰富,在事业上做出的成绩比我大,但是我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心理疾病,包括我自己。”
第三句话是在做心理治疗的时候,心理学家最常用的一句话:“当某个人遭遇心理危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突发事件,比如说‘汶川大地震’,比如说一次车祸,如近期新闻报道的校车出事),我们怎么办呢?”一定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是渡过心理危机最基本的一个前提,所以心理学家会请你记住这句话:“人是一定能改变的。”
这三句话是诗歌疗法最基本的三句名言,也说明了诗歌疗法的基本原理。
我们现在是很幸福的,有这么好的环境,来谈诗,谈诗歌疗法,来听我的讲座。但实际上,生活是很艰难的,下面请听一首诗,诗题叫《沉重的时刻》,作者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
此刻有谁在这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这世上哭,/哭我。//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无缘无故在夜里笑,/笑我。//此刻有谁在这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此刻有谁在这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大家听的时候会感觉非常沉重。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抒情歌曲,是蔡琴唱的,当年邓丽君也唱过,歌名叫《恰似你的温柔》。这里我想告诉大家一个隐私,当年王珂先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和自己心爱的初恋女孩子分手的,而且是在十分浪漫的环境中,是在非常美丽的嘉陵江边。她那天说:“我学了一首非常美丽的歌曲,很好听,我能不能教你唱?”我说:“你唱一遍吧。”她就唱了一遍,我觉得真好,我说:“你教我吧。”然后我就学,一会儿我就学会了。学会了以后她就跟我讲:“我们一起合唱好不好,你看今天的景色非常美。”于是我们就合唱了,当我们唱到后面:“到如今,年复一年,我不能停止怀念,怀念你,怀念从前”时,我突然感觉到,不对劲啊,今天怎么回事?怎么会唱这首歌?我们笑着分开了,但是我心里比较沉重,觉得初恋可能会结束了。第三天就收到了她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往事如流水,永远不再来。”我的初恋就这样与我告别了。分手有很多方式,采用这样一种很诗意的分手方式,让我几十年后都很怀念。其实这样一种分手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诗歌疗法。通过这首诗,通过这首歌,缓解了我们之间的矛盾,缓解了失恋带来的那种悲哀,还有那种低沉的情绪,甚至减少了痛苦。
生活中也不全是痛苦,也有特别快乐的时候,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有名的诗,题目是《多想在鼓浪屿浪来浪去》:
多想在鼓浪屿 浪来 浪去/在鼓浪石上 品味 海浪/在日光岩顶 拥抱 朝阳/在琴声鸟语中 欣赏/梦的 衣裳 诗的 芬芳/终于在鼓浪屿 浪来 浪去/踱进历史的深巷读出岁月的沧桑/浪去的是忧伤 浪来的是希望/在休闲的天堂游子不再思念故乡/生活不再是一张密不透风的 网
这首诗是我写的,刚才说这首诗很有名,是自吹自擂。不是说这首诗写得有多好,我是想说当我们生活很艰苦的时候,人感觉比较枯燥、烦闷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走进大自然,如《在这个时刻》这首歌所唱:“在这个时刻放慢脚步,看看花,看看树,听鸟唱歌,在这个时刻来到窗口,望繁星,凝明月,走进大自然。在这个时刻开放自己,伸出你双手触摸这世界,愿这个时刻打开心门,使每闪意念宁静形似,源源流入。”又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所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大自然可以让失意的人忘掉所有的落寞惆怅。
我认为鼓浪屿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岛屿之一,我在那里“浪来浪去”,就写了这首诗。这首诗发表以后,受到了一些赞扬,更多的是攻击。其实刚才大家听这首诗就会发现这首诗写的都是鼓浪屿的景点,如日光岩、鼓浪石、鸟语林等,但是居然有人,甚至是不少人读出了这是一首情色诗,情色诗是一个中性词汇,或者叫色情诗。他们说,通过这首诗我们知道了网上关于教授一些传言是对的,可以证明王珂教授“白天是教授,晚上是野兽”。
我的诗歌疗法既强调高级情感,又强调低级情感,人只有高级情感是活不下去的。我记得有一位伟人在悼念另一位伟人时说了这样一段话:“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其实我也想做这样一个人,但是我觉得如果一直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大、全”的人,我是活不下去的,在座的也是活不下去的。
我们先讲诗疗的一些基础理论,再继续阐述这个比较激进但比较人性化的观点。
下面进入讲座的第一个内容:诗歌疗法的意义。为什么要做诗疗,最主要的原因是,现阶段我国的精神卫生现状不容乐观。刚才我说:“对不起了,我把你们都当作病人。”我是从一些数据里得出这个结论的。
数据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一亿以上。
数据二:我国目前有抑郁症患者约二千五百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研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冠心病后的世界第二大疾病。
“郁闷”是现在社会的流行词。年轻朋友最喜欢说“郁闷”。这使我想起莱蒙托夫的一句诗:“反顾过去,往事不堪回首;遥望将来,竟无一个知音。”这是我失恋以后的最深刻感受,这跟我们古人讲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是一种非常绝望的感觉。当然古人也有非常痴情的诗句,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现在请大家欣赏一首诗,莱蒙托夫的《苦闷又忧愁》:
苦闷又忧愁,当痛苦袭上心头,/我又能向谁伸出求助的手?/期望……总是空怀期望有什么用?/惟见岁月蹉跎,韶华难留!//爱……去爱谁?钟情一时何足求,/而相爱不渝又万万不能够。/反身回顾?往事消逝无踪无迹:/欢乐、痛苦,一切不堪回首……//激情是什么?须知那些甜蜜的沉迷/迟早烟消云散——只消理智一开口。/而人生,只要你冷眼四周看看,/便知是儿戏,空虚喧闹直到头。
我在大学时代非常喜欢这首诗,当我忧愁的时候,我就喜欢读那些抒发苦闷忧愁的诗。还有一首诗,也是让我很伤心的,因为写出了我失恋的绝望情绪。很多失恋的朋友都喜欢这首诗。它就是莱蒙托夫的《我俩分离了,但你的姿容》:
我俩分离了,但你的姿容/依旧在我的心坎里保存。/ 有如韶光留下的依稀幻影,/它仍愉悦我惆怅的心灵。//我虽然委身于新的恋情,/却总是无法从你的倩影上收心,/正像一座冷落的殿堂总归是庙,/一尊推倒了的圣像依然是神!
这首诗写失恋,写我们所说的“旧情难忘”:“我虽然委身于新的恋情,却总是无法从你的倩影上收心,正像一座冷落的殿堂总归是庙,一尊推倒了的圣像依然是神!”写得非常巧妙。
刚才两首诗,实际上写出了个人的痛苦、忧伤和焦虑。现在社会最大的问题是出现了“社会的焦虑”,我们整个社会出现了一种焦虑现象,针对个人叫“郁闷”,针对社会叫“焦虑”。昨天我在《文摘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社会焦虑的负面效应不能忽视》。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情绪:社会焦虑。它使一些社会成员缺乏一种应对社会的从容心态,缺乏从长计议的理性安排。由于目前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焦虑,加上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致使一些社会成员存在着不公正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好像很多人都有,包括我自己都会有,老是觉得社会对我不公平,或者是单位对我不公平,实际上这种不公平有时候是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有时候是受社会焦虑这种大环境影响的。
大家知道,在2010年1月13日到5月26日,富士康集团共有十二人跳楼自杀。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来看三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翔平说:“连续发生自杀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劳动时间太长,造成员工身心疲惫。”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认为:“社会关系疏离是自杀主因。”装甲兵工程学院心理学教授王利群认为:“不能适应环境是自杀的主因。”三个理由我认为都存在,但是我更赞成第二和第三项,“社会关系疏离是自杀主因”以及“不能适应环境是自杀的主因”。因为跳楼的往往不是老员工,如果跳楼的是老员工,就能够证明第一个理由:“劳动时间太长,造成员工身心疲惫。”当然不可否认第一个理由的局部合理性。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高校的自杀危机。中国高校的自杀,可能大家看报纸或者通过网络知道一些,很多媒体都在报道甚至炒作大学生自杀事件。我们现在的大学最害怕的就是学生自杀,比如我在大学就是有名的“魔鬼教练”,认为严师加慈师,才能出高徒,在情感上生活上我对学生百依百顺,甚至有女学生称我为“小爸爸”。“老爸爸”负责他们的身体成长,“小爸爸”负责他们的知识成长。我的口号是:“要么干事,要么跳楼。”我的学生课程的教室只敢选到第一层,比如说我在诗歌教学中说要求某某学生上台朗诵,他不敢上来,那么你就去跳楼,教室在一层无楼可跳,他必须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这样他就上来了。可是我现在不太敢这样训练学生了。一些领导和我妻子也劝我不要再提“要么干事,要到跳楼”的“王珂口号”。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差,特别是“80后”与“90后”有较大差别。现在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北京工商大学林永和教授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几年,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率为十万分之零点四六。教育部官员曾在中山大学一次会议上说,北京高校中每八十万人中仅有十五人自杀,低于社会自杀案。因为是高校,所以大家更关注大学生,有些媒体危言耸听,说高校出现了自杀危机,甚至是出现了自杀狂潮。媒体有自己的运作原则,比如说媒体有一个很著名的结论:“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男人,第二种人是女人,第三种人是女研究生。”但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其实就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没有第三种人。
今天我带了几位女研究生来听讲座。大家看到了,她们都非常美丽,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让在座的各位欣赏女研究生的风采,我是想证明媒体的一些炒作是不对的,甚至是无聊的,对自杀狂潮的渲染是不准确的。另外我还想说明现在的女研究生这么正常,跟我们现在大学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相关。现在的大学,至少我的教学高度重视四点:第一是传授知识,第二是培养能力,第三是健全人格,第四是健康心理。我讲这样一段话好像跟我的讲座没有太大的关系,实际上我就是想劝告在座的爷爷奶奶们,在座的父亲母亲们,让你们的孙女、女儿去考研究生吧!考研究生肯定是大学本科生的最佳选择,是一条非常灿烂、非常光明的道路。
我们再来看一位学者的观点,他长期关注自杀问题,是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负责人费立鹏博士。他说:“自杀是抑郁症、遗传、自杀未遂、生活质量差、急性应激强度低等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分析自杀有很多种原因,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急性应激程度低。很多人平常都很厉害,很英雄,但是一遇到重大事件就会惊慌失措,像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急性应急程度低的人,这样的人容易出现自杀、抑郁的情况。湖北省精神医学会主任委员王高华认为,教师、秘书、会计三类人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想当公务员,我的研究生很多都想去做公务员。其实公务员的压力很大。台湾2010年非因公死亡的公务员有二百二十人,其中自杀有二十一人,以感情因素最多,有六人。大陆的公务员也有压力,《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公务员的文章,题目是《公务员频现自杀九成有工作压力》。文章说:“由于受到工作和生活等问题的影响,公务员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烦躁、心累、厌倦、抑郁、孤独、精神恍惚,仅2.88%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心理症状。公务员的工作服从性高、规定性强,这使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公务员常会有较强的无奈感和压抑感。此外,社会关系的维系,方方面面的沟通、协调和应酬等人际重负,使得公务员长期处于心理疲劳甚至心理恐慌状态。”
为什么公务员会出现心理危机?我想起前一段福建省发改委请我去给领导干部讲诗歌疗法的事情。当时我调侃说:“诗疗肯定有用,但是实际上,我觉得诗歌疗法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作用。如果真的有作用的话,那就是让公务员跳楼的时候,楼层选择低一些,落得慢一点。”去年冬天福建省地税局也请我去跟税务人员讲诗歌疗法。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公务员现阶段的心理状况不是很好。
另外一个原因是公务员心情排解方式不科学。这篇文章认为:“其中,27.89%的公务员憋在心里,什么都不做,11.62%的人睡觉,9.63%的人抽烟喝酒,甚至有14.94%的人每天抽烟10支以上。”在座的抽烟的朋友,请思考一下你为什么抽烟。有时并不是烟瘾发了,而是因为感觉到太压抑,太焦虑,或者是心理疲劳,心理恐慌。
现在我们来看另外一组数据,《中国当代诗人自杀统计》:
蝌蚪(1954—1987),1987年3月的一天,在寓所用刀割断了大腿静脉,结束了人生。
海子(1964—1989),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方向(1962—1990),1990年10月19日服毒自杀。
戈麦(1967—1991),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万泉河。
顾城(1956—1993),1993年10月8日在激流岛自缢身亡。
昌耀(1936—2000),2000年3月23日在肺癌的折磨中跳楼自杀。
谌烟(1984—2004),2004年6月3日晚 23时左右服毒自杀。
周建歧(1971—2005),2005年11月11日下午6点,在家中自缢身亡。
余地(1977—2007),2007年10月4日在家中割喉自杀。
吾同树(1979—2008),2008年8月1日在家中自缢身亡。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当代已经有多著名诗人自杀。为什么诗人会自杀?我们后面会讲,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诗歌疗法没有效果。因为诗人自杀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写诗,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病人,本身就有心理疾病。因为诗人的自杀率就如同大学生的自杀率一样,远远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只是因为这样一种社会角色会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另外,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将中国古代诗人的风流倜傥与外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浪漫多情结合,当代诗人的公众形象不好,常常被公众视为精神病人甚至坏人。甚至我在外面一般情况下都不敢介绍自己是诗人,更不敢说我写了一首《多想在鼓浪屿浪来浪去》,尽管我说我不能一直做一个“高大全”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但是我还是不敢说我是诗人,因为整个社会认为诗人要么是疯子,要么就是坏人。换句话说,如果说这个人是个诗人,就是说这个人有病。当然,这也是社会对诗人的误解。其实很多诗人在社会生活中是优秀的人,在单位也是优秀员工。
下面我来讲诗疗的历史。诗歌疗法并不是从我开始的,只能说我是在国内较早做诗歌疗法讲座的教授。前年我在福建医科大学做了第一场讲座。
诗歌疗法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帕拉塞尔苏斯,他是公元1493年到1541年的一位医生。他有一句名言:“你们应该知道,意志的作用在治疗中很重要。”他当时就比较反对医生只从身体方面去治病而不从精神方面去治病。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这样评价他:“第一个反对揭穿医疗奇迹面纱,反对医疗失去灵魂的,是帕拉塞尔苏斯。他以他那农民式的粗鲁举起棍棒发难反对‘医生’们,指控他们干巴巴的书本知识,反对他们把人体内的微观世界像人工制造的钟表一样拆卸开再拼凑到一起……”尤其像现在的外科手术,把这个地方拆掉了又把那个地方缝起来,他是非常反对的,他认为,意志的作用在治疗中非常重要。
我们在医院待过的人可能知道,有一些肿瘤病人不是因为得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我们单位的同事有一次去医院做体检,那个医生也不是很负责任,告诉他胃上有阴影。当时我们是骑车去的,就是因为这样一句话,他没办法骑车回来了。后来去复查,实际上没事。这就充分说明了意志的重要性。还有一件事是我亲身经历的,也是在肿瘤医院,有一位阿姨第二天要做化疗。已经确定好了要做化疗,因为做化疗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如白细胞要达到四千,但是刚好就在化疗的前一天晚上住进了另一位病人。因为这个阿姨以前没有化疗过,这位阿姨就问那位刚新到病人的女儿:“你妈妈化疗难不难受?”那位女孩子回答说:“怎么不难受?死去活来一般。”就这么一句话,那位阿姨马上就害怕了,当天晚上就发高烧。第二天主任医生来了就觉得很惊讶:“这之前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一下子变了?”其实就是因为那一句话。那位阿姨得到了一个消息,便是化疗非常难受,她就恐慌了、焦虑了,导致第二天没有办法做化疗。
第二位应该被记住的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诗疗的起源其实应该归功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北京医科大学精神病学教授许又新教授说:“现代心理治疗实际上是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开始的。”在《论治疗的开始》(初次发表于1913年《国际心理分析杂志》,后编入英文标准版第121—144页)一文里,弗洛伊德写道:“移情本身常足以消除症状,但只是短暂的,移情持续多久症状便消失多久,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只不过是暗示,根本不是心理分析。只有在移情的力量已经用来克服阻力,才有资格叫作心理分析。”许教授认为,这一段话不仅揭示了暗示起作用的道理所在,也阐明了心理分析的特征。据此,心理分析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利用移情,克服阻力。”我们也把这个原理用到诗歌疗法上。
弗洛伊德还研究了作家为什么会创作。在座的有多位福州诗人,你们自己体会一下你们为什么会写诗,有很多人认为诗人写诗都是为了出名,我告诉你实际上写诗是出不了名的,反而别人说你是坏人。有人说,写诗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我告诉你,写诗是赚不到钱的,诗根本就卖不出去。你们看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上,没有一位是诗人,那为什么还要写诗呢?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如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所说:“一切艺术都是精神病性质的。”所以说诗人有病,这个讲得没错,诗人的那种病可能跟其他通常的病不可一样对待,因此弗洛伊德还说了另外一句话:“但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去寻找那条回去的路。”
阿瑟·勒内是诗歌疗法的先驱。他是美国心理学家、诗人,曾任洛杉矶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利福尼亚万努斯精神病院诗歌疗法的顾问,加利福尼亚恩西诺诗歌治疗研究所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国际诗歌治疗协会主席。他有一句名言:“诗歌在治疗过程中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说教。”他的主要观点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在于语言,而生活是一种‘诗的解释’。”他认为:“所有的文学样式都看作是理解人类行为的主要来源,一个人的认知和无意识理解是由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语言、符号、隐喻和明喻构成的。诵读诗歌能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从而能够起到治疗身心疾病的作用。”后人评价他的诗歌疗法是阅读疗法的一种,即向患者推荐一些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诗歌,让病人独自阅读、写诗或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集体诵读,通过认同、净化、娱乐和领悟等作用,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是一种提高心身健康质量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个结论是对诗歌疗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我的诗歌疗法和他的有差异,他的诗歌疗法主要是阅读疗法,我的诗歌疗法不仅包括阅读疗法,还有书写表达,甚至认为写诗比读诗效果好。
澳大利亚有一位著名的诗歌疗法倡导者,叫安·凯莱。她在自己的家里为有志于写诗的人开办讲习班,为医生和医学院的学生开写作课,并且在医学研讨会上介绍她的诗歌疗法。他的主要作品有《诗歌在治疗中的运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诗歌疗法不是我首创的,我只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做一点探索。
我们来看世界各国诗歌疗法的状况。意大利的诗歌疗法,它重视读诗。医学家和文学家联袂成立“诗药公司”,出版具有不同主治功能的诗集,供患有不同心理疾病的人来对症选用。米兰一家医院的神经科医生曾带领精神抑郁症患者在高声朗读美国诗人朗费罗的《生之礼赞》,有人还为这些诗篇贴上了不同疗效的标签。美国诗人朗费罗的《夜的赞歌》和英国诗人济慈的《睡去》可治疗失眠症。苏格兰诗人卡莱尔的《今日》和德国诗人海涅的《赞歌》则可以治愈忧郁症。现成的诗篇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由心理学医生与病理学家策划诗的主治功能和格调,然后由诗人按要求作诗,最后由出版商出版发行。治疗一个疗程需要循序渐进地“服用”一系列内容不同的有关诗篇。
这里的每一首诗已经不是诗了,这里的每一首诗让我想起了中药,在媒体上,有很多人对中医是很否定的,我不否定中医。中医把川芎、当归,或者几味中药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服药了;把每一首诗都当作一味中药,组成一组,就可以开一个药方。在意大利就是这样做的,现在我们国内也这么做。下面我们实验一下。
今天非常幸运,请到了福建师大文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鄢冬和硕士研究生陈棽。先请鄢冬同学来朗读朗费罗的《夜的赞歌》:
我听见夜的垂曳的轻裳/拂过她的大理石厅堂!/我看见她的貂黑的衣裾/缀饰着天国宫墙的荧光!//从那强大的魅力,我察觉/她的丰姿从上空俯临;/夜的端凝,沉静的丰姿,/宛如我的恋人的倩影。//我听到欢愉的、哀怨的歌声,/多种多样的柔和的韵律,/洋溢在精灵出没的夜宫,/好像古代诗人的诗句。//午夜的空气如清凉的水池,/灵魂向这里汲取安舒;/永恒和平的神圣泉水/就从这些深池里流出。//夜啊!你教我学会忍受/人们曾经忍受的一切!/你手指轻触“忧伤”的唇吻,/他便悄然停止了呜咽。//像奥瑞斯忒斯,我祈求宁静!/受欢迎、被祈求、最可爱的夜/展开她广阔无垠的翅膀/飞行着,降临我们的世界。
下面再请陈棽同学为大家奉献一首原汁原味的、英语的《夜的赞歌》(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疗效果,反正我是感受到了。我感到特别的轻松。
日本也很重视吟诗,这跟日本的诗歌传统有关系。大家知道,日本的诗歌接受了大量中国诗歌的传统,比如我们的唐诗,尽管日本后来产生了自己的诗,产生了俳句,但是他们的诗跟中国的古典诗歌一样,是讲究韵律的。他们的诗歌非常适合朗诵,我们的古诗也很适合朗诵,他们认为吟诗犹如健身操,它既要求读者发音准确,又要正确地站立,时而还要有伸臂引颈的姿势。实验证明,反复吟诗可使人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状态保持平衡,体内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增加,血液循环量及神经功能的调节也处于良好状态。
在座的“老先生”,你们接受诗歌教育的时候都会吟诗、唱诗,但是到了现在,这种传统有点灭绝了,前年我碰到台湾的教授,让我很惭愧。台湾的教授问我:“王教授,你会不会唱诗啊?”我说:“我不会唱诗。”他说:“一个诗歌教授居然不会唱诗。”我说:“我真的不会唱诗,我的老父亲会唱,但是呢,我当时认为他们很保守,我没有学。”父亲去世后我很后悔,我现在做诗歌疗法,当年若是跟了父亲学唱诗,现在就可以给大家表演了,但是我现在不能唱诗。
其实我们古代也有很多吟诗治病的例子,比如说杜甫的好朋友郑少文妻患“情志病”(属于抑郁类),杜甫便以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让她反复吟诵。不久,她的病情逐渐好转。宋代精通医药学的大诗人陆游,曾对一位患头风向他求药的老者说:“‘不必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然醒’,读完诗,你的头痛病自然会好的。”
我们看当代,当代已经有人做诗歌疗法,比如2005年10月1日,“中国普法网”报道说,泰来监狱心理咨询增添新疗法。黑龙江省泰来监狱心理咨询矫治中心在原来的“连心、交心、诚心”情感疗法的基础上,又新添了“书写宣泄法”“音乐疗法”和“诗歌疗法”。结果表明,“诗歌疗法”对于患有抑郁型心理疾病的服刑人员很有疗效,精神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让情绪低沉的抑郁患者阅读不同感情色彩的诗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治疗的功效。
泰山医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宫梅玲在《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2期发表了一篇文章《大学生抑郁症阅读治疗典型案例及对症文献配伍》。文章介绍针对高校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泰山医学院图书馆进行了阅读治疗抑郁症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多个阅读治疗抑郁症的成功案例。文章里提到,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医学家一致认为:“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华兹华斯、叶芝、布朗宁等抒情诗人的诗篇在化解病人的郁结情绪方面有特殊的功效。”
这篇文章还提到了抑郁症的对症配伍处方与配伍原则:“同是抑郁症,发病原因不同,性别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阅读治疗文献也应是各不相同。”“当然抑郁症患者还是有许多共性的,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一,要考虑患者的阅读爱好;第二,要考虑患者的发病原因;第三,要考虑书的作者的坎坷经历;第四,要考虑书的治疗药性及作用。”
在这篇文章里,她向病人推荐了诗歌,如: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睡去》,美国诗人朗费罗的《生之礼赞》,德国大诗人海涅的《赞歌》,中国的《唐诗300首》、宋词、毛泽东诗词等。
吟诵毛泽东诗词真的很有效果。我想起了少年时代在重庆的一个邻居,他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河南人,姓王。我记得他最喜欢朗诵的就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他一朗诵我们就知道,王老师要么高兴了,要么难受了,特别是在冬天,他是想千里之外的河南老家了。通过这种朗诵是可以改变他的情绪的。
宫梅玲“作用分析”的结论是:“诗歌内容抒情、写景、空灵等种种调适心灵情绪的功能之外,特别处是它的五言七言绝句精丽华美,风格飘逸,韵律和谐,如同音乐一样,能同时引起人心理与生理的共鸣效应,引发人的无穷联想。心境在朗读吟诵间,与清新、美好、宏大、幽深的诗词意境融为一体,使心情完全沉醉于诗境馈赠的健康情绪中。对于爱好诗歌的患者,朗诵疗效尤其突出。”
下面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思敬教授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时的对话。
记者问:“您刚才谈到诗有宣泄情绪、心理疏导的作用。那么,我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诗歌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人的心理特别浮躁,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我一直认为诗歌是人安放灵魂的居所,对疗治心理具有重要作用。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早就说过:‘诗歌是一种治疗’,这两年福建师范大学的王珂教授也开始关注‘诗歌治疗’这种功用,翟永明前不久在深圳一次研讨会上也做了《写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发言,甚至还存在一个国际诗歌治疗协会。据我了解,您曾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以多部著作和多篇论文对诗歌与心理的关系进行过系列探讨,您对诗歌与心理之间关系的探讨与这种‘诗歌治疗’是否有关?您如何看待‘诗歌治疗’”?
吴思敬教授回答:“现在有一种医学观念,叫‘整体医学观’。‘整体医学观’把人的健康不是仅仅看成身体的健康,而是看成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种医学观认为:人的机体内存在着两种平衡,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外部也有两个平衡,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平衡。一旦外部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不平衡,就会导致心理不平衡,比如人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而产生心理不平衡;而心理不平衡,又往往会导致人的生理不平衡,由此导致各种疾病。可以说,人的身体疾病,往往是由心理不平衡的心理疾病引起的。音乐,有陶冶人的情操和平静人的心灵的作用。同样,书法也有。有些擅长写书法的人在不痛快或有些郁塞的时候,他不会找别人发泄情绪,而是拿起笔来用狂草书写一番,就能把心里的情绪发泄出来,使心情平静下来。这些艺术形式都有心理宣泄的作用。同样诗歌的这种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是阅读诗歌。在你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读几首与你心境相近的诗,很可能心情就平静下来了。另外是创作诗歌,你拿起笔来在创作中用诗的形式很快就把内心不愉快的情绪排解出来。我国诗人李广田在20世纪40年代便说过,他觉得现在这个时代青年人的压力都非常大,内心很苦闷,如果不找一个宣泄口把内心郁积的东西发泄出来,那不是要把人闷死吗?他觉得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宣泄口,因此他把青年人写诗当成一种心理的、精神的卫生,或是一种‘情感的体操’。他实际上就谈到了诗对郁积的心理情绪的发泄,平衡人的心理的作用。所以我觉得诗对人的治疗作用主要就在于这种心理疏导作用。当然,诗并不能包治百病,否则我们就不用去医院看医生了,只要开一些诗歌的学习班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
吴思敬先生的答记者问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我们现在的诗歌疗法的内容和功能。吴老师是我的博士后导师,我的诗歌疗法受到了他的诗歌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影响。
(本文据作者在福建省图书馆“东南周末”讲坛的讲座录音整理而成。整理者:张春,已经作者本人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