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而不得,悲而不悔
——浅析王安忆《荒山之恋》中的性爱悲剧

2017-07-15 05:26兰伟秀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
名作欣赏 2017年33期
关键词:荒山之恋王安忆

⊙兰伟秀[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122]

王安忆研究小辑

爱而不得,悲而不悔

——浅析王安忆《荒山之恋》中的性爱悲剧

⊙兰伟秀[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122]

王安忆小说《荒山之恋》大胆突破以往写作的禁区,以冷静、客观的笔调展示出男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这其中既与主人公的个性有关,又与主人公性爱观的过于理想化有联。他们的爱情悲剧,带给我们当代爱情婚姻观以启示。

《荒山之恋》 婚恋悲剧 成因 启示

婚恋是人生重要的历程,婚恋的经历者往往渴望爱与被爱,诚如罗洛·梅所言:“我们生下来就已经是男女有别,因此我们永远彼此渴望。”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婚恋,往往受到道德、理智等的规范,致使期望与现实产生较大落差。王安忆《荒山之恋》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与婚姻的诸多无奈。根本上说,这篇小说以婚外之恋、性爱之悲剧等角度,深刻揭示个人、社会、文化制约下被束缚的性爱观、婚恋观。

一、性爱悲剧之体现

在写作时,王安忆并不忽视“性”的存在。她曾这样说:“如果写人不写性,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生的,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果你是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她不只写性,而且大胆而又深刻地对其进行描述。她的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性爱里的不如意,《荒山之恋》可见一斑。小说描写了一个“使君有妇”的他与嫁为人妇的她由素昧平生,到彼此相知,再到“不合法”的相爱,直至毁灭的过程。简单来说,《荒山之恋》的故事可用三个字概括,即婚外恋。故事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双方为爱买单,毁灭了两个家庭。

大提琴手和金谷巷女子的爱情一定程度上是某种幻想的产物。他们的爱情,并不是爱情里的卿卿我我,也没有思想上的情投意合。然而他们却相互爱上了,相互吸引了。也许正如乌纳穆诺所言:“人所以能彼此以精神相爱,必得是他们一起领受同样的悲苦,而且在悠长的时间里,肩负着愁苦之束缚而携手越过顽强的大地。因此,他们才得以彼此认识,互相感通,而在共同的痛苦里觉知彼此的存在,他们相互怜惜而相爱。因为爱即是悲悯;如果肉体因悦乐而结合,那么灵魂将因痛苦而结合。”他们的爱本身是一种悲苦,然而更大的悲苦在于他们需要爱。尽管他有温柔贤惠的妻子,而她也有伟岸潇洒的丈夫,但他们在婚姻中有的只是性,缺乏爱。因此,两个无爱的灵魂在彼此身上寄托了爱的幻想与渴望。王安忆在此更多表现的是情欲,尤其是对她和他相遇并在不知不觉中相爱后产生的矛盾心态的描述,更体现出他们性爱里的痛苦挣扎。一方面,在第一次的拥抱之后,“从此,犹如大河绝了堤,他们身不由己。互相的渴望逐步上升,白日里打字间里的会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他们开始幽会,一次,又一次”。他们一次次地享受着由彼此无爱的婚姻生出的对对方的爱怜,沐浴在情欲的阳光里。另一方面,他们又因道德的绑架,滋生出惭愧自责。良心上的恐惧、伦理的束缚,无法摆脱,他们最终只能走上绝路。他们想着,“我们生不能同时,死同日”,于是,一场因情欲引发的性爱悲剧发生了。

小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由萌芽时的欣喜,到热恋时的狂热,再到殉情时的决绝与无助的过程。这场爱而不得而又悲而不悔的婚外恋在道德理性的打击下,只能在荒山中燃起,又在荒山中毁灭。

二、性爱悲剧之成因

《荒山之恋》中的爱情属于标准的“婚外情”,在那个时代,注定不会被允许。但他们还是爱了,爱到无以复加,爱到“生不能同时,死同日”。究其背后成因,我们可以从个人、社会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个人层面

男主人公性格怯弱、逃避、犹豫不决,行动上瞻前顾后;而女主人公敢爱敢恨,把爱情当成游戏,在爱情上过分注重战略战术,想做爱情的赢家,最终却输了婚姻与爱情。与此同时,男主人公的妻子母性般的爱,使其失去了女性本身独有的特性,大提琴手只是得到了他母爱般的庇护,却没有产生所谓的爱情。

他从小就纤弱、害羞、拘谨,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小说中写到“他从心里爱着大哥大嫂,和这个都说像他的侄儿,却不知如何来表达这点情感。他在大哥家里,拘谨得要命,肚子本是饿得叽叽咕咕叫,可一上饭桌,就一点儿食欲也没有了”。由此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性格中的懦弱、优柔寡断。这些性格上的弱点表现在感情上,就使他虽然爱得炽热,但行动上处于被动,畏前畏后,注定承受不了火辣辣的爱情。而金谷巷的女孩儿性格和他恰恰相反:她大胆、泼辣、俏皮,懂得如何在异性面前周旋。“她的幸与不幸偏偏在于她的早熟,太有主张,太懂得如何支配别人,是精力与智力都过剩的那种人物。”她把与异性的交往当成一场刺激的游戏,她以她的聪明才智,让这些男人对她俯首称臣。当他因为惧怕,回避世间的一切而独独面对自己的时候,她却因为不怕嘲弄世间的一切而独独忘却面对自身;他有着太多的孤独、寂寞,她却过于欢喜乐观;他是个自卑的畸形人,她却是优越感很强的人物。他与她,在各自的墓穴解脱了各自的负担,终于有了这么一场情爱的殊途同归,共演了弃家庭婚姻于不顾而走向荒山的一幕。

此外,他的妻和她的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场性爱悲剧的制造者与受害者。他的妻实际上是他母亲的延续,“她愿意被他依赖,他的依赖给她一种愉快的骄傲的重负,有了这重负,她的爱情和人生才充实。他的依赖也使她深厚的柔情和爱心有了出路”。在她的母爱般的滋润下,他渐渐成长起来。他们的结合看似美满幸福,“然而这种结合模式却不是男女平等的,没有人格上的真正的平等,也没有精神上的真正平等,他是她精神上的儿子,而她则是他精神上的母亲。他所求于她的是一种对母亲的依赖和对母性的渴求,而她所给予他的也恰恰是种母亲般的温柔与怜惜,母亲般的慈爱和体贴,她从中得到的实际上是一种母性的满足”。“在更深的一层上看,他和她的结合是‘无性的’,即没有男性也没有女性,而有的只是一种亲子之情。相关的是,他们夫妻间虽然有性生活,却没有自觉的性意识和健全的性心理。他们虽结婚、性交、生孩子,却并没有真正品尝到男人与女人间的那种神秘的战栗,那种平等的撞击与和谐,那种不仅属于肉体也属于精神的两性生活,那种灵与肉的完美统一。”“金谷巷女子与她的丈夫的结合模式则不是‘无性’而是‘玩性’:他们互相挑逗、互相用尽心机地征服、互相占有,但这一切都是以牺牲精神与灵魂的契合作为代价的,或者说,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精神,也没有灵魂。而在深层次上则又同样是无性的:性是他们各自的招牌而并无实际的内容,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征服欲望的自我满足,而没有任何性与情的奉献,从而也就得不到任何性与情的满足。”在这个意义上说,她与他是同性的:他们只是两个互相挑逗而又互相征服的同性人,而作为一对异性夫妻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性的征服,甚至没有性意识的真正自觉。同样,“他们虽也有性生活,但也只是一种习惯、一种本能、一种族类延续生命的手段,而从来就不是他们人生的一种境界和他们自我实现的方式:他们没有爱”。两个家庭的结合,本就是无爱的,注定分裂。

(二)社会文化层面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会对个人的性格和道德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荒山之恋》提供的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性格提供了土壤,在另一方面又抑制了其爱情的生长。

小说中,他性格里的卑怯、懦弱,实际上是他家的老房子的高大阴森以及他爷爷的专制独裁相结合的产物。“而他对他母亲的本能的依恋亦是在那种严肃阴森恐怖的家庭环境中发展与培养起来的。”同样,金谷巷女孩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她泼辣、视爱情如游戏的性格。她自小受到母亲的影响,看到母亲与诸多叔叔的交往,她觉得男人不过是用来消遣的,对待男人不必付出自己的真心,男人只是奴才。她相好无数,不过是乏味生活的调味剂;她觉得最好玩儿的就是用尽各种手段与男人周旋;她深知男人的本性,甚至是男人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她通过征服男人来寻找快乐和显示自己的魅力;她与丈夫的结合也只是爱情游戏角逐的结果,是无爱无情的。

他们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又毁灭了他们。而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特定的道德感让他们爱而不得,甚至他们相爱的幻象也是这个社会造成的:“是社会舆论把他们推到一起,是人们的善良而又可鄙的猜度弄得他们在尴尬的环境氛围中毅然地拥抱在一起并最终走向死亡。”

三、对当下男女两性关系的启示

自古以来,性与爱的关系就很错综复杂,人们对待性爱的观念也各有不同。就哲学层面而言,性爱观即“男女两性之间特定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男女两性特定关系的基本看法,对婚恋的基本评价以及在择偶、缔结婚姻、婚后相处到分居、离婚等行为上的选择导向”。这种社会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荒山之恋》所透露出的关于性爱关系的部分思考,对当下男女两性关系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诚然,“社会在进步,婚姻已不再是女性期待幸福和托付终身的唯一途径,每个人都应该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和坚持”。但是,“当代中国的性爱观再也不会是一元的了,在经济和思想觉悟都达到高度完美(这也是一对互为促进的关系)的前景以前,将有一段极为漫长的路途要中国人走完”。因此,李岭将经济因素的诱惑及支配下的性爱观念与行为归结为三种类型:“其一,以经济以及由此而得的享乐放在第一位,又不追求性与爱的完美统一(可以表现为嫁娶个体户、外籍人、老年人等)。其二,既追求性爱合一,又要重视经济状况,两者均不偏废(这类人往往自身具备一方面或多方面比较突出的优越性)。其三,依然以爱与性的高度结合为目标,不受经济干扰,由自然状态决定生活;若有可能也努力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这类人往往更注重精神因素,修养较高,能较为冷静地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与威胁)。”就该小说而言,其中的性爱观更接近以上第三种类型,即更多地追求性与爱的统一。如此一来,我们必须回归原点:既然纯粹的灵与肉完美结合的性爱难以恒久,那么就必须正视社会现实,即在追求性爱的路上,践行者亦当考虑道德、舆论、法律等等。事实上,马克思早有相关见解,他在肯定以爱情为保障的婚姻的同时,也指出了经济基础的重要性。

《荒山之恋》中男女主人公爱而不得、悲而不悔的“婚外恋”着实令人唏嘘,同时亦从反向给予当下男女性爱观以深刻启示:首先,我们倡导完美的性爱观,即性与爱最好能够完美结合的婚姻,是最佳的婚姻。其次,在性爱观建立时,必须对现实的个人、社会、道德文化等条件予以考量。舆论等因素固然是婚恋的束缚,践行者当尽量摆脱这个层面的制约。但纯粹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灵与肉的结合,在面对现实时往往不堪一击。再次,在已有婚姻的基础上,践行者不可能只顾性与爱而不及其余,如亲情、社会道德、舆论等,否则必然引发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1]罗洛·梅.罗洛·梅文集[M].冯川,陈刚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

[2]王安忆,陈思和.两个69届初中生的即兴对话[J].上海文学,1988(3).

[3]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上海:上海文学杂志社,1986.

[4]王安忆.三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5]张散,马明仁选编.有争议的性爱描写[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

[6]王绯.女人:在神秘巨大的性爱力面前——王安忆“三恋”的女性分析[J].当代作家评论,1988(3).

[7]陈墨,朱霞.爱的悲剧与人的命运——评王安忆小说“三恋”[J].当代文坛,1987(6).

[8]李岭.论当代性爱文化观[J].社会科学家,1990(3).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 者:兰伟秀,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荒山之恋王安忆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把荒山打造成4A景区
霞之恋
王安忆
菊花之恋(外五首)
荒山植树造林新技术应用研究
海之恋
小猴栽树
忧伤并美丽着
群英会战城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