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绿化设计探析

2017-07-14 02:09陈光畏
现代园艺 2017年6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

陈光畏

摘要:福建省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本文以大田县桃源镇大湾新村为例,详细分析村(宅)旁、路旁、坡耕(抛荒)地、乡村公园4类乡村绿地建设,提出美丽乡村4类绿地绿化作业设计的对策和建议,为美丽乡村绿化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湾新村;乡村绿化;美丽乡村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提升乡村环境质量,实现村庄景观“六好、六美”目标。优质的绿化规划、设计、施工是促进乡村环境优美、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是真正实现村庄环境美、风光美的先决条件。福建省山区县多,占全省55.3%,山区乡村绿地类型大同小异,本文以大湾新村建设为例,分类讨论村(宅)旁、路旁、坡耕(抛荒)地、乡村公园4类乡村绿地建设,可为福建省美丽乡村的绿化建设提供参考。

1.研究地基本概况

大田县桃源镇大湾新村是福建省绿色村庄省级示范村,也是美麗乡村示范村,从新村规划到建设,都严格要求,规范实施,起着重要的典范作用。大湾新村位于福建省中部,大田县西部,地理位置为北纬26°46~26°47,东经117°32~117°33,土地面积166.8hm2,地形属山区丘陵地带,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5.3~19.6°C,年平均降雨量1491.7~1809.6mm,年平均日照时数1723.8h,无霜期297天,是典型的山区村。

大湾新村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全村山地面积81.6hm2,有林地面积73hm2,森林植被主要以优质商品用材林为主,还有果树林、毛竹林和油料林等,村庄周边以低山为主,土壤为红壤,属戴云山立地亚区。

2.美丽乡村绿化方案设计

根据大湾新村绿地所处立地条件和位置,乡村绿地划分为村(宅)旁、路旁、坡耕(抛荒)地、乡村公园绿地4大类型。

2.1村(宅)旁绿化设计

2.1.1特点。与建筑景观紧密结合,主要为建筑回填土,通过绿化缓解硬质感观。

2.1.2原则。以满足休闲健身活动需求,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见缝插绿,注重绿化品位,形成村(宅)旁绿化多点布局。植物配置应兼具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注重季相变化。

2.1.3绿化模式。选用自然式混交,树种选择应与景观休憩活动相协调,增强乡村特色气息。

2.2路旁绿化设计

2.2.1特点。绿地为条带状,生存环境空间狭窄,主要是基建回填料,为线性景观。

2.2.2原则。突出韵律与节奏,兼顾对比与调和原则。

2.2.3绿化模式。选用规则式为主,乔、灌结合,以不同的区块复现等来形成简单、交替或起伏曲折的韵律节奏,达到线性景观要求。

2.3坡耕(抛荒)地绿化设计

2.3.1特点。为不规则式块状地,土壤条件较好,竞争性杂草多。

2.3.2原则。根据周围自然植被特点,结合“一村一业”产业发展,形成以覆绿为主的乡村片林。植物配置应根据建设地点的特殊性,以保持水土功能、乡土景观特色及观赏游憩功能为主导功能,兼能实现周边景观的连续性。

2.3.3绿化模式。选用自然式为主的景观片林。

2.4乡村公园绿化设计

2.4.1特点。涉及建筑小品景观,结合精神内涵,需要精雕细琢。

2.4.2原则。根据乡村公园的特点,选择花灌木搭配高大乔木,乔灌草多种形式搭配的复层结构,体现地域性,用2~3种树形成基调,突出主题与风格。植物配置选择以观赏游憩功能为主导功能的休闲绿地配置模式,实现景观功能与休闲功能一体化。

2.4.3绿化模式。选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以绿化景观优良的乡土树种为主,体现多样化特性。

3.美丽乡村绿化美的实现

3.1树种选择与布局

根据立地条件,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提倡乡土树种为主,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大湾新村绿地类型表现主题选择相应的绿化树种。

3.1.1村(宅)旁绿地。以桃花为主题,表达桃源意境。树种选择碧桃、紫薇、深山含笑、红枫、四季桂、香樟、中华杜英、石榴、红叶李、红叶石楠、紫玉兰、福建山樱花。通过主调、骨干、一般3类树种协调统一,彰显特色。

3.1.2路旁绿地。以大乔木香樟为主调,配以四季桂、银杏、毛杜鹃、红花槛木,进行线状布景,采用韵律手法,起隔离、防尘、降噪作用。

3.1.3坡耕(抛荒)地绿地。以花类、色叶类为主调,选择紫玉兰、福建山樱花、黄山栾树、红叶石楠,配以香樟、四季桂,采用流线色带、色块混交手法,形成特色片林。

3.1.4乡村公园绿地。以点、线、面结合,主调树种选择红叶石楠、紫玉兰,配以香樟、黄山栾树、深山含笑、红豆杉、石榴、棱角山矾、福建山樱花、四季桂、腊梅、红枫、紫薇、重瓣茶花、竹柏,布置精巧,层次分明,突出文化内涵,形成大景统一、小景差异的具有特色主题风格的公园。

3.2绿地整地技术

3.2.1村(宅)旁地。采用机械整地、挖穴,根据要求进行填挖土方,浅根性乔木树种种植土层厚度达90cm以上,深根性乔木树种种植土层厚度达150cm以上。

3.2.2路旁地。采用机械为主,人工为辅,清理砖头、石块等,结合基肥覆土。

3.2.3坡耕(抛荒)地。人工为主,进行劈杂、机械割除等方法进行除草;清理树根、杂物及其它有害物等。

3.2.4乡村公园。清理石块、水泥、PVC管等建设垃圾,采用白灰打点或打桩准确标记种植穴、槽。种植穴、槽避开地下综合管网、地上构筑物及电杆等。种植穴、槽深度和宽度根据设计要求、苗木规格和土质情况确定。若土质不好,需进行客土改良或采取施肥措施,则适当加大穴、槽规格。

3.3绿地管养技术

3.3.1种植后处理。种植后在略大于种植穴直径的周围,筑成高10~15cm的灌水土堰。土堰筑实不得漏水。坡地采用鱼鳞穴式种植;新植树木在当日浇透第1遍水,以后根据天气状况及时补水;粘性土壤适量浇水,根系不发达的树种,浇水量宜多;肉质根系树种,浇水量宜少;秋季种植的树木,浇足水后封穴越冬;干旱天气增加浇水次数。干热风季节,对新生芽及叶进行喷雾,时间在10~15时;浇水时防止因水流过急导致裸露根系或冲毁围堰,造成跑漏水。若浇水后出现土壤沉陷,致使树木倾斜,及时扶正、培土;浇水渗下后,及时以围堰土封穴,且不得损伤树木根系;种植胸径5cm以上的乔木,设支柱固定,1根必须在主风向上位。绑扎树木片夹软垫物,避免损伤树皮,支柱牢固,绑扎后的树干保持直立。

3.3.2松土锄草与施肥。一般在每年5~6月和8~9月进行1~2次锄草松土。若杂草灌木生长繁茂,先劈草抚育,然后进行块状锄草松土。松土深度5~10cm,里浅外深,并挖掉茅草蔸。根据树木生长状况,施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或复合肥。

3.3.3浇灌时间。夏季以早晚为宜,冬季以中午为宜。出现雨后积水及时排除,以免烂根影响成活。

3.3.4林木管护。新营造树木要进行封禁保护,不准在绿化地块放牧。自然整枝不好的树种,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培育目标,适时进行除萌、摘芽、修枝、整形等抚育工作。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做好病、虫、兽害的防治工作。

3.3.5补植、补播。绿化成活率不合格的绿化地块,选择当年雨季补植、补播或翌年春天补植。

3.4不同绿地类型的绿化效果

3.4.1村(宅)旁的绿化。在村(宅)旁以桃花为主,进行营造,庭院配置乔、灌、藤、花,在进入村庄口以大苗营造碧桃为主特色片林,体现桃源特色,更有《桃花源记》(陶渊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意境,与村庄普遍营造马尾松、杉木、毛竹林相比,极大提高景观质量,在确保营造保存率大于95%情况下,具有成林快,绿化效果好,能快速恢复优美景观,并能体现乡村特色种植,满足休闲健身活动和绿化品位要求,通过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不同季相景色相结合,形成村(宅)旁绿化多点布局,提升村庄景观档次。

3.4.2路旁的绿化。上层木通常布置中、大乔木,下层木种植小乔、小灌、地被、草皮,按2/3常绿与1,3落叶树配置,形成具有层次乔灌木线性景观带,通过韵律与节奏手法,对比与调和原则,较普遍路旁绿带只种草皮或硬化地以及缺少中下层木地方绿化景观效果好,体现层次美、韵律美、季相美,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

3.4.3坡耕(抛荒)地的绿化。与营造成马尾松、杉木林等普通造林树种相比,坡耕(抛荒)地进行特色大苗营造,促进“一村一业”产业发展,种植特色树种,要求营造保存率达到95%以上,不仅成林快,树种结构实现多样化,景观更加优美,而且具有保持水土、展现乡土景观特色及观赏游憩的功能,同时利于恢复森林景观,快速实现周边景观的连续性,提升生态效益。

3.4.4乡村公园的绿化。通过对乡村公园绿地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控制好比例与尺寸,精雕细琢,小巧秀气,乔灌草多种形式搭配的混合结构,体现地域性,植物配置选择以观赏游憩功能为主导功能的休闲绿地配置模式,实现景观功能与休闲功能一体化。

4.结语

总结大湾新村的村(宅)旁、路旁、坡耕(抛荒)地、乡村公园4类绿地建设经验,使美丽乡村在绿化美化工作应遵循村(宅)旁“以彰显绿化品位,绿化多点特色布局”为主线,路旁采用“线状布景,韵律手法,突出隔离、防尘、降噪作用”,坡耕(抛荒)地“以片林为主,采用流线色带、色块混交手法”,发展“一村一业”特色产业,乡村公园绿化按“点、线、面结合,布置精巧、突出文化内涵,层次分明”原则,以观赏游憩功能为主导功能,体现休闲绿地特色,分类实施美丽乡村绿化工作。同时,要按照俗语“三分种,七分养”要求,认真按要求养护管理,确保营造成效,真正实现绿化景觀成效。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研究
关于南京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衡水市桃城区完成“美丽乡村”规范建档工作
贵州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打造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