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视域下德鲁克责任伦理思想探析

2017-07-14 19:17殷蒙蒙何剑烁
神州·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殷蒙蒙+何剑烁

摘要:德鲁克的管理哲学思想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既有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在基础,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和新启发。在其责任伦理思想中关于关于人道管理的阐述、关于道德实践的解读、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诠释等方面,都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都需要认真吸纳这种责任伦理思想,以把握企业社会的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前进。

关键词:责任伦理思想;道德实践;人道管理;企业社会责任

德鲁克是享誉二十世纪的现代管理大师,更是我们从工业文明时代过渡到商业文明时代的管理哲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自己的诸多著作中,提供了大量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管理伦理思想方面等一系列极具启发意义的思考。研究德鲁克责任伦理思想,对我们探讨管理哲学的前沿问题,捕捉未来管理哲学发展的先机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可以积极借鉴德鲁克的责任伦理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诸多企业的发展提供逻辑理路,为我国当代管理哲学的创新推波助澜。

一、管理本质观:人道管理的维度

德鲁克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大师,他的管理理念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福祉,“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人们的生活”①,德鲁克的在诠释自己理念的同时,认为企业在经济方面的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为了实现个人自由和平等的驱动力。西方管理思想史对人性假设的前提在于,管理究竟是对人的管理还是对物的管理,即人道管理和物道管理的分歧所在。德鲁克认为,合乎道德伦理的管理首先要以人为本,即管理的内容是“人”。人道管理的基本精神已经贯穿了德鲁克整个管理思想,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进一步激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并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组织,从而营造一个自由的功能性社会,这是德鲁克管理哲学之精髓最生动的体现。企业是社会组织不可缺少的个体,社会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源泉。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要走向对人的生存发展意义上的终极关怀上,德鲁克的人道管理理念体现在管理的目的、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方式等诸多方面。

(一)从管理的目的上看人道管理

组织管理的最终目的为了促使社会和企业朝向“善治”的道路,以增进人类的福祉。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尊严,这就必须依靠组织中的个体发挥作用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如同海洋中的不断涌动的洋流一样,由相互依赖的人类组成连续体。任何人都会对他人产生或显或隐的影响,人道管理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人主动承担责任,使人主动服务于人。那么在社会组织中,随着人的依附性逐渐增强,为了豁免威胁、暴力、恐懼等诸多因素的自由社会才是人道管理的根本目的。

(二)从管理的内容上看人道管理

德鲁克的责任伦理思想中最具价值意义的部分就是明确表态,人是企业组织中最大的资产。相对于古典管理学派偏重于“人”的一面和行为科学学派偏重于“物”的一面,德鲁克的人道管理更多的是把“人”和“物”结合起来,实现人性和资源的最优利用。在德鲁克的眼里,人是管理内容的“主轴”,离开了人,管理就不成其为管理。人道管理的内容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把人作为企业组织发展的主体,即人是企业取得利润的决定力量,因为企业是由管理者和员工组成,他们都是企业经济力量的创造者;二是管理实践活动中,把人当作资源而不是商品去看待,从责任伦理的维度理解,人理应承担责任、使命,每个人积极投入工作,大家激发各自的潜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从管理的方式上看人道管理

在工业文明时代,说到管理,重商主义者的目光似乎永远离不开商品和利润的范畴,科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的生产效率和分工协作水平,但不可避免会对工人产生人性上的摧残。马克思也提出关于“人的异化”的问题,在实践上指出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压榨和戕害。德鲁克指出,大规模的流水作业生产方式泯灭人性,伤害人的自尊,严厉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在德鲁克所处的时代,劳资矛盾渐渐缓解,劳动密集型产业渐渐被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取代,产业的转型也带来员工精神层面的转变。德鲁克认为,管理的要义在于激发员工的创造的潜能和对尊严的认可度。人道管理方式无非如此,改变员工精神层面的积极性,激发其责任心和成就感,是现代管理方式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管理实践观:道德实践的维度

关于管理的定义,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②也就是说,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经过思考、总结的实践活动。德鲁克认为,管理实际上是组织使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融入生产力中的一种手段。决定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而不是组织的经济财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引组织成员正确前进,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价值观、责任观、和使命感。因为管理是管理者处理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体与组织的关系、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的活动,那么,从道德实践的维度上去讲,则更能体现其责任伦理的重要性。

(一)关于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企业良性运行的基础,单个人的目标设定无一不是紧紧依赖于组织其他成员的职能。组织成员中的每一个职能都与其他成员的职能紧密联系,此职能的运作依赖于彼职能的运作,也就是说,个体的职能是在一种必不可少的互依性的作用下,使得成员与成员之间形成一个长长的行为链。“人们都具有彼此作用的职能,正是职能之间的彼此相互关联,才形成我们所称的‘社会。”③德鲁克认为管理人员是企业中的基本资源,管理人员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成效决定着企业的目标是能够达到。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和被管理者之间有一些共同执行的职能,比如整合企业人力资源,使所有成员的力量得以充分的发挥;比如制定明确的目标,协调组织工作;比如建立组织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充分培养和挖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潜力。最重要的一点,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融洽相处,员工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在于管理者一定要拥有“正直的品格”。管理者良好的品质是完善组织中成员和成员之间关系的基础,即使你拥有极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和判断力,即使你才华横溢、见识卓越、成就斐然,但缺乏此类品质,就会极大地破坏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损害以人为主体的组织精神。可以说,“正直的品格”是维持成员和成员之间良好关系的不二法门,这也是德鲁克责任伦理观的重要体现。endprint

(二)关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此种关系能够表明德鲁克对人性的本质看法,历来管理思想家们对人性假设的探索,是从各个时代管理实践中得出的理论成果。德鲁克提出“知识人”假设,实际上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在管理实践活动中能动地改造客体,最终實现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统一的使命。关于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目标管理”来达到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组织成员自身进行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达成,上级组织和管理者只是在重大问题上进行控制和协调。这种人性假设是基于尊重个体人格、尊重交流沟通、尊重自我实现、尊重贡献和满足平衡等的前提上,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激励组织成员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实现个人目标。由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整体目标是建立在整体战略性的目标之上,最终,个人目标实现之时,也是组织战略性目标完成之时。这种责任伦理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把人和组织工作协调统一起来,真正突显了现代管理学的时代要求。

(三)关于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德鲁克强调在组织和社会关系的问题上,企业一定要坚持以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德鲁克提出并具体阐释关于管理的三大基本任务:一是获得经济上的业绩,这是企业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检验企业存在合法性的唯一标准。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时必须把赢利作为自己首要目标和任务。赢利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顾客,服务顾客。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把财富交付给企业使用;二是强调员工在赢利方面的作用,在资本、时间、和人的三要素中,最主要的还是人。员工对企业责任的感同身受,把企业责任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是一个企业融入社会的重要衡量标准;三是承担企业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德鲁克的责任伦理观,要求企业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还要兼顾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税收,这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但是企业消耗资源、污染环境、需要社会提供制度保障,这是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因此一定要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看做一种基本的信仰和价值观,一定要妥善处理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管理目标观: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

企业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经济组织,也就是说,企业存在的方式就是带有功利性的,创造经济绩效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德鲁克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体中的一个独立的组织成员,就必须像社会中的普通公民一样,按照社会正常的运行体制进行自律和自省的管控,通过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等,履行社会责任,完成经济目标,获得经济成果,继而获取企业自身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存在价值。“我们应该要求自由企业不仅要履行经济职责,还要承担艰巨的社会和政治职责。”④那么企业既然从属于社会,在社会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就理应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德鲁克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在于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经济绩效,他肯定企业是为了取得经济上的成就而存在,创造经济绩效显然是企业的首要责任和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首要前提。

(一)企业维护企业自身利益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逻辑起点

管理者的角色决定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从最初的企业诞生之初,所有者和管理者合为一体,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还不存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后,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改革举措,一些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经理人开始担负起企业运营管理的任务。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对企业的经济绩效、员工的职能和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的发展承担责任。也就是说,管理者的责任远远大于企业赋予他的权力。一方面,企业高层管理者首要承担经济绩效方面的责任,确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目标任务,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不断激励员工,协调各个部门的环节,为实现经营目标最大化而努力;另一方面,企业高层管理者要自发地承担社会责任,因为管理者职权往往会更强烈的影响社会和民众的生计,他们必须考虑自己的经营决策和生产计划会给社会及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们的决策行为会给社会伦理价值观带来什么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二)企业维护利益相关者基本权益并满足其需求

创造经济绩效只是企业作为经济主体所履行的经济方面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自身之外,企业要把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利作为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底线和道德要求。一方面,企业要去维护企业员工的基本权益。尊重每一名员工的基本权益,使员工获得丰富的成就感和强烈的参与感,从而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⑤,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员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认为企业的首要社会职能是维护自己权益。企业应该想方设法从不同角度去满足员工在使命、责任、薪酬、福利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要去维护顾客的基本权益。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是企业存活的基础。顾客能给企业带来消费,为企业创造就业机会,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顾客的需求,不仅要为顾客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还要从顾客消费心理、消费态度、消费能力等方面去满足顾客需求。

(三)企业维护社会利益并解决社会管理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一些诸如自由、民主、公平等、和谐等观念日渐深入公众的内心。人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消费者权益问题、员工利益问题等愈发凸显,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伦理底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担任着主体角色,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当初只顾赚取利润的“经济人”的角色进行反思,进而向担负社会责任伦理的“社会人”的角色去转变。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伦理主要在两个领域产生:一是企业在经营管理、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既要保护消费者利益,不损害公众身体健康,还不能让其生产链所带来的副作用影响社会的生态环境。二是企业要主动参与并积极解决社会本身所产生的问题,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税收,解决就业压力等方面产生作用,这是社会赋予企业本身的职能属性。譬如在某个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或严重的贫困问题,企业需要有超于自身职责的担当,这是企业作为社会主体角色的时代使命。endprint

四、德鲁克责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意义及启发

德鲁克的责任伦理思想,对当今管理哲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既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规律,又能够契合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基本向度,对我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有很大的启发。

(一)政府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强化“人本管理”理念

减少不必要的规章程序,减少诸多人为参与的因素,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民众首创精神。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跨国大企业,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都需要剔除政府主导行业规则和政府直接管制的弊病,必须以公正、透明、开放的方式促进良性竞争。当今时代的竞争,必须要以人才的竞争为基础,毫无疑问,人本管理成为现代管理体制的主旋律。科技发展、产品更新、公司绩效增长等无不与人息息相关。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尊严和幸福感,管理的内容是以人为主体,管理的方式是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创造力和参与感。我国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切实注重强化人本管理理念,是德鲁克责任伦理思想对我们的一个重大启示。

(二)政府要积极分权,努力营造和谐共享、开放包容的大环境

当今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个企业间在劳动力的流动、产品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变日益加快。政府必须做到有序分权,建立一个互动式和开放式的大环境以顺应市场化的浪潮。从道德实践的维度来讲,企业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包容性显著增强,人、企业、社会之间的频繁互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基本要素。这种和谐共享、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能够互相反馈信息,加强彼此交流,增强企业创新,这种管理体制上的开放和包容,是经济增长所具备的基本前提。

(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对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的最大贡献

西方国家从工业文明向商业文明转变中,很多企业因为赶不上时代发展之步伐,纷纷湮灭在历史的教科书里。改革开放以来,能够存活至今并且发展成跨国公司的企业寥寥可数。企业的产生、发展、倒闭都会对社会产生诸多影响,譬如企业倒闭增加社会就业负担、企业生产链断裂浪费社会资源、企业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使社会功能出现暂时性的紊乱,严重破坏社会生态系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企业自身有重大意义,也是对企业对员工负责、担当社会责任的道德体现。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企业自身不断地创新,主动去迎接瞬息万变的时代所给予企业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是德鲁克责任伦理思想的精髓所在。

注释:

①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②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③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④德鲁克.公司的概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⑤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德鲁克.公司的概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王玉生,张超兵.德鲁克论组织的社会责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

[6]王玉生.德鲁克對人性的洞察及其对社会管理的启示[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

作者简介:

殷蒙蒙(1993-)男,河南漯河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管理伦理与组织文化研究;

何剑烁(1993-)男,河南洛阳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法治化的重要意义
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