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17-07-14 01:01孙贺文
神州·下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孙贺文

摘要: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十余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立足于大量的田野调查而非空洞的理论探讨,非物質文化遗产应当在保留核心基因和核心元素的基础上智慧地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业化;保护方式

目前我国探索出了四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即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尤其是生产性方式保护,自2006年首次提出、2009年首次界定概念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探讨,并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学术界、社会团体等应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一、问题概述

当前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认定、保护、传承过程中,缺乏我们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联合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并非都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其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我们应该借鉴,但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补充、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才能更好地开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死文化”而是“活文化”,其区别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点就是依附于特定的民族、群体、区域或个体存在,并流传至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量存在的宗教文化及与原始信仰有关的文化现象做一个思考。毋庸讳言,宗教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敏感的问题。因此,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干部对宗教文化采取了一种回避、漠视甚至打击的态度,这就要大力宣传来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一)提高传承人和相应的专业人员的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他们“掌握着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他们是中华伟大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他们身上承载着祖先创造的文化精华,具有天才的个性创造力,保护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是要保护传承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由于传承人的声誉和所处的特殊位置,除了要传授特定的“文化”外,还需传播延续这类“文化”的意义。

(二)重视教育的传播方式

教育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教育活动也成为支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严重缺乏专业研究队伍,一些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开始设立相关专业,开展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发挥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桥梁作用。

重视教育,更应该重视教育的传播途径。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应采用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要培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调查、登记、摄像、录音、认定、建档等工作,摸清家底;另一方面,要在本科、专科教育层面大力宣传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因为这一层面的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都将是面对基层和地方的;再次,要对中小学有志教授和传播的教师进行培训,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其再学习,他们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传承人”。

(三)保存与建立原生态生存环境

保存和建立原生态生存环境与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宝贵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这就离不开它的原生态环境。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要想完整的保存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生存环境是不可能的任务,只能是有限的条件内相对的实施,设立生态博物馆提供了这一相对的可能性。

设立生态博物馆只是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初级阶段,我们的愿望是要在全国或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而这仅仅只是个愿望而已,在科技、经济、民众的生活文化形态演变的推进下,有些东西是注定要消失的,但随着民众保护意识的增强,那些注定要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顺利地以转型的方式如在博物馆、民俗馆或文化馆层面上采用相对活态的方式加以保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形态, 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 “传承”是核心, 是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是: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 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 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 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传承人受相关法律保护。

当前,大多活态传承人年事已高,不及把优秀传承人掌握的技术、技艺、技能“绝活”及时用各种方式存留下来,人亡歌息,人去艺绝,就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弥补的损失。

非物质遗产的“濒危性”集中表现在“传承危机”, 而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是“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 其精粹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的。对项目传承人的保护也应该是保护工作的重点。”

综上所述,公众保护意识的强弱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 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 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高民众的素质、得到政府行政官员的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才能和谐开展,传承人才能发挥传承才能。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