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工艺美术与社会生活

2017-07-14 00:28杨苏兰
神州·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自然美社会生活

杨苏兰

摘要:传统工艺美术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水平和当时的文化特征,凝聚着丰富而深刻的思维特征和价值取向,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工艺美术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符合现代人们的观念,创作必须走向经济,走入市场,不能脱离实际,才能得以发展。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社会生活;传承;自然美

人离不开美好生活。美分为两类,一是大自然赋予的美,原生态的,如山水花草等,二是人类创造的美,這种美的具体体现就是美术与工艺的结合。

工艺美术是自然美的启发,融入人类智慧的产物。因此工艺美术常常体现一种精神美。工艺美术所产生的作品,也总是反映人们在精神上的一种追求。这就使工艺美术与社会生活产生了紧密联系。

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是历史意识形态对现实社会的反照。人们常常会产生对过去事件的回想,甚至总嫌人心不古,钦佩古圣大德。这是因为古代长时间以来,智慧的积累形成了精神和物质两种遗产。这些遗产与当今产生的财富想比,具有内蕴的稳定性。因此被人们所恋恋不舍。这就使传统工艺美术有了生存的空间,使传统工艺美术难分难解,紧紧依恋。因此传统工艺美术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工艺美术不但是现代工艺美术之母,她还总是在不断地独立存续。古代传统工艺部分失传了,近代传统工艺又补充上来。目前传统工艺美术的生存是很艰难的,纯粹的传统工艺美术不断地被现代技术所取代,但创作上的传统思想却延续不断。这使传统内容以新的工艺形式顽强的生存下去。

可以肯定,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它没有从传统走向现实社会,使这门艺术举步维艰。工艺美术如何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毛泽东说:“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对于一种艺术而言,社会需要就是生命,当社会生活不被需要时,这种艺术也就终止了。现在的实际是什么?是市场经济。我们在从事工艺美术创作中,可以追求纯美,纯朴,但不能脱离开人们的需要。作为观念形态的工艺美术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那么我们就是脱离时代搞创作。工艺美术于文学艺术一样,脱离时代也是脱离实际,作品是不会受大众欢迎的,更无从发展。工艺美术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符合现代人们的观念,创作必须走向经济,走入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得以发展。

从原理上说,工艺美术必须有它的源和流,如果抛开源流去搞创新,那么就是无稽之谈。继承和创新总是相延续的,对工艺美术的继承,我认为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创作手段的继承,二是祖国经典文化的继承,例如现在多以用上了三维雕刻,电脑绣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运用,他用的是古老题材,传统创意,现代工艺,电动工具。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水平和当时的文化特征。它凝聚着丰富而深刻的思维特征和价值取向。

古代,纯粹的工艺品,开始时只在士大夫阶层流通、享用。当它进入民间后,它的内容就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人,离不开衣食住行。传统艺术品较直接地反映人们的生活理念。在改革开放初期,传统工艺美术不断地向着实用化发展,经过30年,经济发达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提高了。当前的工艺美术又转向纯美性发展。现在越来越重视工艺美术的研究,今后的工艺美术趋势,纯美创作有可能独立一支,它会秉承着传统向着更层次发展。

美是一种感觉,人们的价值观变了,审美也随之而变。

它标准是什么呢?是向往,是追求。这使各个时代的审美标准都会产生变化。由于历史变迁,多年战乱和动乱,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受到极大的破坏,将祖先留下来的优美建筑,传统工艺美术品砸掉了,很多宝贵文化遗产砸没了,把我们自己的历史砸没了,留下的只是无法挽回的遗憾,所以,文革时期,人们普遍的审美标准是朴素而激昂。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对我们青年影响很大,有些人晕头转向,盲目崇拜,忘记了破四旧的教训,不重视本土文化艺术,盲目照搬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街头上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头发,女的穿着露胸,男的耳朵穿钉戴环,过洋人节,崇拜外国的生活方式,忽视对自己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失去了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基础。而现在多数人的追求是清晰、细腻。审美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众,从创作到制作角度看,从功利上看,这是极为需要把握的。即所谓入时。只有入时的作品才能进入生活。进入社会生活,才能使作品有生命力。诚然,有少数作品并不随众,并不入时,但经过精心策划炒作会产生巨大价值,并不一定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并不处于同一条标准线的。

工艺美术是人类最直接,最真实的创造。它展现着人的精神,心的智慧。我们钦慕美术师借助工艺美术的创作,留下了自己生命的痕迹。究竟怎样才能留下不朽的痕迹呢?从千百万件作品中看,从古代存世的作品中看,一条隐含的标准是:与大自然和谐。

因为人总是生存在大自然中,人对大自然的感受是最经常,最强烈的。高尚的佛教嫌弃娑婆世界,追求脱离三界六道。但这种追求毕竟是虚幻的,因此教义中又不得不转向现实,去理会众生万物。在寺院建筑和绘画中,总是以传统的仙佛故事,青山绿水,自然风景,飞禽瑞兽,花鸟虫草等,无不参照自然存在物。僧侣们始终都脱离不了大自然,脱离不了社会生活,他们不得不去追求真实的美。

真正的永恒的审美观有没有?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是榜样性的。自古以来,许多人追求超脱。能超到哪里去?他们进入了大山,走进了丛林,是与大自然更密切了。因此向往自然美,是人们隐藏在心底的一个秘密。尽管这个秘密没有被自身察觉到,但事实存在。这个就是生活的真谛。

高明的艺术师总是自觉地遵循自然法则,去体验,去观察自然物。从自然中醒悟,这样的作品才溶于生活,才被大众接受。

让我们到自然中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吧。

参考文献:

[1]穆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生命力与现代创新[A].河南科技.2012

[2]龚勤茵.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浙江工艺美术.2002

[3]倪红英.现代文化产业视域下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思考[A].产业经济.2016

[4]张红兵.现代社会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A].艺术与设计.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美术自然美社会生活
学院版画在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价值研究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析山西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的创新与发展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高职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