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摘要】有效补白,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家心灵的律动、情感的脉搏,同时能获得求知的满足、审美的体悟。如何有效地使用补白策略,更好地为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服务呢?本文阐述了课外阅读教学中补白环节应该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力求做到适文、适时、适标、有序、有度、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课外阅读 补白 有效 关注文本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99-01
所谓“补白”教学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怀疑、寻找、发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篇范文在内容、结构、行文等方面的“疏忽”甚至“错误”之处,并修改或改正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发现“没有”而了解其“有”,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样,课外阅读教材中也有耐人寻味、意蕴深邃的文本留白,在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留白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补白,已成为语文教师普通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外阅读教学要真正做到使文本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感受到作家心灵的律动、情感的脉搏,获得求知的满足、审美的体悟,需要一个对教材进行补白的过程。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使用补白这一教学策略,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呢?笔者认为,课外阅读教学中补白环节应该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力求做到适文、适时、适标、有序、有度、有效。
一、有效补白大智慧——适文
对文本进行补白,必须是在对文本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细读文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先是读厚,再是读薄,有了这个过程,才能够很好的驾驭文本。恰到好处的文本补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刻领悟。如果没有智慧和领悟的碰撞,就很难设计出恰当的补白。
二、有效补白大智慧——适时
文本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常常是我们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的最佳切入点。在教材中,许多内容都留有发挥的余地,作者常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如何使得补白恰到好处,切入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补白切入点的选择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文本表达的内容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进行选取,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可以巧设情境,渲染文本;可以巧用画面,以静激活;可以巧抓关键词句,解读文本;可以巧用标点,无中生有等。
三、有效补白大智慧——适标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补白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补白的作用是对教材本身内涵的挖掘,更是对教材的拓展与延伸。这种挖掘、拓展与延伸要依据多种因素而定,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学目标。一切教学策略的选用都应该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不能为了补白而去补白,更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去补白,应该重视的是文本补白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效性和目的性。
四、有效补白大智慧——有序
文本补白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过程,不是多多益善、资料堆砌的过程,切不可杂乱无章,全盘托出,而应该根据文本的需要巧妙设计,精心安排。补白内容应该根据文本特点,层层深入,升华情感,才能达到合理有效、节奏明快、循环上升的效果。
五、有效补白大智慧——有度
凡事有度,不可无视,但也万万不可过之。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和教学目标的界定来确定文本补白的度,应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对文本进行补白,是对老师教学艺术和功底的考验。抓不准或者用力不当的时候,就会出现游离课文之外的现象。因此,文本补白这一教学策略的运用一定要抓准点、补到位、把握度。
六、有效补白大智慧——有效
补白是学生思维与课文思想感情的桥梁,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核。文本补白不但能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把握文本。适当的补白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对课文以外的内容有更好的延伸,在延伸的同时使思想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文本补白从工具性的角度上说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从人文性的角度上说是对文章内涵的深化。身为语文教师,就应具备一双善于挖掘文本资源的“慧眼”,应善于抓住文本的“留白”,创造性地让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之处,拓展、丰富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解读文本,进而去感悟生活,解读生活。唯有 “巧”补白,“勤”体验,才能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那么就让语文文本的“空白”点在艺术的填补中深刻挖掘、丰富扩充,给语文课外阅读注入一溪营养滋补之水,努力实现巧妙恰当的“语言补白”!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细读文本巧补白》,陳美玲,《语文研究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