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登学
内容摘要:本文从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方面对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贸易引力模型对中韩双边贸易额进行分析和预测,同时对中韩自贸区即将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进行了模拟测算。结果显示,中韓自贸区的建立能够促进两国双边贸易的增长,带来丰厚的贸易创造,为两国经济发展提供福利。最后,本文对中韩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韩自由贸易区 经济效应 贸易引力模型
中韩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静态效应分析
文章假设如下:第一,构建2*3模型:两种产品分别为中国和韩国的优势产品:农产品和汽车;三个国家分别为中国、韩国和代表其他所有国家的第三国家。第二,两国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第三,两国的资源总量恒定。要素能自由流动、相互替代。第四,本国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能够支持本国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第五,两国收入水平恒定。第六,不考虑汇率和运输成本。
其一,存在贸易效应。如图1所示,建立中韩自贸区后,为了获取规模经济,两国都倾向于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中韩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均由FF变为FF。在中国市场上,由于进口关税取消,农产品的出口扩大,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虽然中国的汽车产量下降,但是韩国增加的汽车产量能够满足中国的需求,因此并不需要从世界市场上进口,所以不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同理在韩国市场上,汽车的出口会扩大,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但是农业并不会出现贸易转移效应。
其二,存在消费者效应。如图1所示,中韩两国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均由C1变为C2,这表明两国消费者福利均有所增加。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建立中韩自贸区后,区内取消关税,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汽车,因而消费者福利增加。此外,由于国内农产品会追求规模经济增加产量,足以满足韩国增长的需求,所以国内农产品价格不会大幅波动,消费者福利也不会受到影响。因此从总体上来看,中国消费者的净福利将会增长。同理,韩国消费者的净福利也将会增长。
其三,存在生产者效应。成立中韩自贸区后,两国的生产者效应都会增加。对中国而言,为了获取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会增加本国比较优势明显的农产品的生产并扩大出口,减少本国比较优势不高的汽车生产,将本国稀缺的资源配置到回报率更高的产品生产之中,从而优化本国的资源配置,使中国生产者的福利提升。同理,韩国生产者的福利也将提升。
其四,存在政府税收效应。中韩自贸区建立前,中韩两国从世界市场上进口本国需要的商品,两国政府对进口产品征收进口关税,因此两国政府可以获得相应产品的关税收入。建立中韩自贸区后,区内取消关税,两国转而从成员国进口商品,因此两国政府的税收收益受损。两国政府损失的关税收入为建立中韩自贸区前的关税水平与中韩自贸协定中规定的关税水平的差额。
(二)动态效应分析
其一,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在中韩自贸区建立后,两国相互取消贸易壁垒,建立起更广阔的一体化市场,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增加本国比较优势显著产品的生产,有利于企业寻求最佳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获取规模报酬。
其二,存在资源配置效应。在规模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者会将资源配置到本国更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中。中韩自贸区建立后,中韩两国会将本国的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所必需的资源配给本国收益更高的产业。因此建立中韩自贸区有利于促进两国资源的自由流动,从而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
其三,存在竞争促进效应。竞争促进效应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后,本国市场的贸易壁垒消失,市场透明度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使经济效率提高的效应。中韩自贸区建立后,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将越来越密切,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将打破国内企业寡头垄断的局面,带来一场激烈的商战,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使得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福利增加,整体经济效益提升。
其四,存在投资促进效应。中韩自贸区建立后,投资壁垒取消,跨国公司对韩或对中直接投资将非常便利,两国的双边投资将会迎来巨大飞跃。双边投资增加将会给两国带来丰厚的投资转移收益,扩大投资市场,完善投资环境。目前我国已是韩国最大的投资对象,而韩国也是我国第四大投资对象,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将有助于改善区内投资环境,促进两国企业投资,吸引更多非成员国投资,从而推动两国经济腾飞。
中韩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一)模型引入与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是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演化而来,其内容为:两国双边贸易总额与GDP成正比,与两国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本节将以2011-2013年中国前50位贸易伙伴国为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实际建立贸易引力模型。文章假设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额与两国的GDP、人均GDP、两国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否与中国同为APEC成员国、是否与中国签订FTA有关。此外,鉴于目标是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因此中国的相关变量可以视作常数。模型和符号说明如式(1)和表1所示。
(1)
(二)数据选取与说明
文章选取2011-2013年中国前50位贸易伙伴的相关面板数据,主要包括这些伙伴国或地区的GDP、人均GDP、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其首都与中国首都间的直线距离以及是否加入APEC、是否与中国签订FTA等。这50个国家或地区分别为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巴西、俄罗斯、新加坡、沙特阿拉伯、泰国、荷兰、英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南非、瑞士、加拿大、法国、阿联酋、意大利、伊朗、墨西哥、菲律宾、安哥拉、智利、哈萨克斯坦、比利时、西班牙、伊拉克、阿曼、土耳其、委内瑞拉、阿根廷、波兰、秘鲁、巴基斯坦、瑞典、尼日利亚、新西兰、科威特、乌克兰、巴拿马、以色列、哥伦比亚、孟加拉国、埃及。这50个国家或地区2013年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2%以上,且这些贸易伙伴遍布各大洲,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
中国与这50位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总额来自于2012年、2013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GDP和人均GDP来自于IMF的WEO数据库,各国首都与北京之间的直线距离数据由http://www.geobytes.com/citydistancetool/網站上的城市距离计算器得到。
(三)结果分析与预测
采取最小二乘法,利用Eviews8.0对相关数据做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回归结果可得到贸易引力模型式(2):
(2)
1.回归结果分析。首先,从模型回归结果来看,方程的拟合性比较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选取的5个变量是决定双边贸易总额的比较重要的因素。从回归结果看到,除了F以外,其余变量的T检验值都比较高,且相关系数都大于0.1,满足显著性水平。总的来说,该模型的检验比较成功。
从模型反映的经济意义来看,伙伴国或地区GDP对数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双边贸易总额对数值就会随之增长0.464007;伙伴国或地区人均GDP的对数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双边贸易总额的对数值则随之增长0.148848;贸易伙伴首都与北京直线距离的对数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双边贸易总额的对数值则随之下降0.533194;如果贸易伙伴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则双边贸易总额的对数值就会随之增长0.632205;如果贸易伙伴与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则双边贸易总额的对数值就会随之增长0.078974。另外,相关变量的符号与预期符号相同,这说明,GDP、人均GDP、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与中国签订了FTA这四个变量对中国与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双边贸易起促进作用,但首都间的直线距离对双边贸易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从具体数值上来看,F变量的相关系数最小且显著性最低。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受目前与中国签订FTA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部分刚刚签订的FTA尚未完全发挥出其促进作用。而变量A的相关系数是最大的,这是因为目前APEC的成员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有八个是APEC成员。此外,可以看到GDP的相关系数比人均GDP的相关系数高很多,由此可以看出,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比其收入水平更能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2.根据回归结果预测。接下来可以根据贸易引力方程对中韩自贸区建立后的经济效应进行预测。此处选取2016年作为预测年份。根据IMF2015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6年韩国GDP的预测值为1509.63(单位:十亿美元),人均GDP为29682.71美元。韩国首都首尔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为593千米。韩国为APEC成员,因此A的取值为1。2016年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因此F的取值为1。将以上数据代入式(2)后得出,201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3072.4154亿美元。
据UN Comrade Database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同比2011年仅上涨了4.38%,2013年同比2012年上涨仅6.96%,但中韩自贸区建立后,2016年双边贸易额的预测值同比2013年上涨25.08%,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韩自贸区的构建能够有效促进中韩双边贸易额的增长。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16年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对中韩双边贸易额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在近几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韩两国的自贸协定能够有效促进两国的双边经贸合作,从而刺激两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韩自贸区的经济效应非常显著。
中韩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效应分析
(一)模型说明
1.模型构建的前提条件:从区内成员国的进口不能完全替代从非成员国的进口;从成员国或非成员国的进口不能完全替代本国国内生产;关税变化全部反映在进口价格上,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国民收入和汇率水平不变。
2.模型公式推导。首先,设定一个替代弹性不变的效用函数CES,见式(3):
(3)
其中,U代表效用,Xi代表进口商品i的数量,α是大于0小于1的参数,使得进口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且为正值。
假设两种进口商品的替代弹性为常数ε,且ε可以用式(4)表示:
(4)
那么,通过最大化效用函数可以推导出进口需求,见式(5):
(5)
约束条件见式(6):
(6)
式(6)中,s.t.为约束条件,Pi为商品i的价格,E为进口总支出。对约束条件取对数后,用拉格朗日法在约束条件下求导得式(7):
(7)
由于假定的前提条件为关税变化能够完全反映在进口价格上,因此,可以用式(8)表示贸易创造效应:
(8)
式(8)中,Ta表示进口国a的贸易创造效应,Sa表示进口国a从成员国的进口量占其总进口量的比重,Ma表示进口国a自成员国的进口量,ta表示a国在构建自贸区前的关税水平,Δta表示构建自贸区后进口关税的变动。
(二)模型计算
接下来,将结合中韩两国实际,以2013年为例,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对中韩自贸区建立后的贸易创造效应进行模拟测算。根据式(6),收集数据如下:
从UN Comrade Database得到,2013年中国从韩国总进口额为1830.73亿美元,2013年中国总进口额为19499.92亿美元;根据WTO发布的World Tariff Profiles 2013得到,2013年中国最惠国关税的简单平均税率为9.6%。
从UN Comrade Database得到,2013年韩国从中国总进口额为911.65亿美元,2013年韩国总进口额为5155.73亿美元;根据WTO发布的World Tariff Profiles 2013得到,2013年韩国最惠国关税简单平均税率是13.3%。
假设中韩自贸区建立后,两国之间的关税将为0,替代弹性常数ε设为2.2。对数据进行计算后得到:中韩自贸区建立后,中国的贸易创造效应为Tc=405.81亿美元;韩国的贸易创造效应为Tk=277.99亿美元。
中韩自贸区建立后,可以给中国带来每年405.81亿美元的贸易创造,给韩国带来每年277.99亿美元的贸易创造,这对两国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此外,还可以看到,中国的贸易创造高于韩国的贸易创造,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从韩国的进口额明显高于韩国从中国的进口额,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韩国进口的数量占中国总进口量的份额更小,而本文设定的替代弹性常数是2.2,使得(1-ε)为负,则Sa小的情况下,Ta较大。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能够给两国带来几百亿美元的贸易创造,这对中韩两国的经济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可观的。中韩两国相互取消关税后,贸易创造效应非常明显,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韩自贸区的经济效应非常显著。
促进中韩自贸區发展的对策建议
扩大双边贸易范围。目前中韩双边贸易的行业分布比较集中,政府应该积极拓宽贸易领域,依靠多个行业的经济合作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首先,政府应制定配套鼓励措施,如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商品多元化出口。其次,应着重提升贸易额较低行业的商品质量,通过增加商品的附加值来拉高总贸易额。此外,在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的谈判中,中国应积极扩大开放程度,拓宽关税减免的产品范围。目前来看,中韩自贸协定中尚有10%的敏感产品未开放,因此中国应积极投入谈判,在不影响两国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推进全面开放。
加深中韩投资合作。目前中韩双边投资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中国应积极完善投资环境,正确引导本国企业走出去,吸引韩国企业走进来,努力促进双边投资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强中对韩投资。其次,还要制定相关行业的优惠政策,引导韩国企业增加对中国农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投资,促进投资行业多元化发展。此外,政府还应为跨国公司提供更多人才、技术以及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中国跨国公司学习韩国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加深与韩国的投资合作,促进中国跨国公司的长足发展。
加强中韩技术合作。自由贸易区采用原产地原则保护区内市场,却不利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韩两国应该积极面对这一难题,加强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并协同合作开发新技术。首先,中韩两国应积极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加深双边技术合作,使两国产品的竞争力共同提高。其次,人才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中韩两国应加强国内的教育工作,努力培养高水平人才,从而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此外,中韩两国还应重视高新科技的共同研发,积极深入交流与合作。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中韩两国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韩国出口的商品多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一方面,中国要注重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努力提升本国弱势产业的发展水平,努力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向韩国出口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促进商品的多元化出口。另一方面,提高出口商品质量。质量是产品的灵魂,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拥有高的需求量,因此,中国要完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对生产始终保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以质量取胜。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是中韩自贸区发展的关键,在未来中韩自贸区的发展进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推动作用,为两国的进一步合作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尤其是配套的税收政策,一定要体现中国政府的合作诚意,为韩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其次,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韩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便利。此外,还要简化韩国企业投资、设立、经营的相关手续,政府应提高办事效率,简化程序,从而吸引更多韩国企业入驻中国,加深两国的经济交流。
学习先进发展经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积极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方式,这对自贸区的发展而言也同样适用。首先,应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先进经验,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它们拥有二十多年的发展经验,不管是在减让幅度、争端解决还是整个开放进程上,中国都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此外,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向中国已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学习是一个更加有效的方式。目前,除了中韩自贸协定以外,中国已签订的自贸协定已有14个,最早2005年与智利签署的自贸协定距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这其中的发展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
参考文献:
1.网易财经.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超9成产品有望零关税.http://money.163.com/15/0601/14/AR1GNBNB00254TFQ.html?bdsj
2.黄鹏,汪建新.中韩FTA的效应及谈判可选方案——基于GTAP模型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