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大松+董莎莎
2017年6月3日,吴吉平从老土村驱车200公里,赶到巫溪县古路镇龙坪村。
“你好实诚哟,硬是惦记着我们村的无花果,这么远都赶过来。”龍坪村党支部书记廖贤忠很感动,紧紧拉住吴吉平的手不放。
两个月前,龙坪村村干部慕名到老土村考察产业发展,决定引回无花果产业,吴吉平受邀到龙坪村指导种植。
“这几天,我们吴支书村里村外两头忙,走起路来像风一样。”提起吴吉平,老土村村民程琼连连称赞。
回想老土村的蝶变之路,吴吉平十分感激乡亲们的信任和拥护。
如今,一踏上老土这块热土,就会发现老土不“老”也不“土”了。
“老土变‘洋了。”这是最近几年村里人常挂在嘴边的话。
“真没想到,乡亲们那样信任我”
吴吉平脑壳很灵光——从年轻时就能看出来。
从学校毕业回村后,吴吉平自学技术,承包了附近区县厂矿企业的锅炉修理生意。
“一年365天,没一天能歇得下来。”吴吉平说。
同时,吴吉平又办了经营许可证,边修理锅炉,边经营木料。
“一月收入下来,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吴吉平说。
这一切,令村里人羡慕不已。
2002年,锅炉修理生意兴隆,吴吉平开始在各区县来回跑。
“你赶快回来,乡亲们把你选为村主任了。”这天,接到父亲吴代全电话,吴吉平一头雾水。
吴代全是一名老党员,只要组织上交办任务,他从无二话。
“当村主任误工补贴就百八十元,养得活我们一家人吗……”吴吉平语带纠结。
没等吴吉平说完,父亲抢过话头来:“我入党几十年了,你也是党员,既然乡里乡亲信任你,镇党委考察认可了你,你作为党员就要坚决服从……”
吴吉平最听父亲的话,父亲的教育常常不绝于耳,逐渐养成了他公道正派的品性。
就在这次换届前一两年,村里一项公益事业需要调整土地,在任的村干部没能处理下来。
后来,镇党委要求村民推举一个人选出面解决这件事——吴吉平被乡亲们推了出来。
从一开始,吴吉平就一碗水端平,土地调整任务很快完成。
此后,乡亲们对吴吉平信任有加,一遇什么事都要邀请他出面。
2004年,老土、张家、楼房三村合并,吴吉平又高票当选为合并后的老土村党支部书记。
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不改变老土贫困面貌,我就主动‘下课”
合并后的老土村,幅员面积达12平方公里,海拔从350米到1000米不等。
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初,村里无办公场地,村干部办公“打游击”;无任何支柱产业,村民致富无门道;无半寸公路,交通闭塞,各种运输全靠肩挑背磨……
提起老土村的贫困落后,方圆百里都出了名。
“老土真老,老土真土。”那些年,村民经常这样自嘲。
“不改变老土贫困面貌,我就主动‘下课。”在上任后的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吴吉平郑重承诺。
说干就干。吴吉平花了一个月时间,从海拔350米的全村最低点开始,一步步攀上海拔1000米的山顶,全覆盖走访了全村上千户人家。
边走访、边寻思,规模种植的发展思路已经在吴吉平脑中酝酿——“500米以下的低山发展西瓜,500-800米的中山发展茶叶,800米以上的高山发展中药材……通过按照海拔区间发展不同层级的复合型效益农业,就可以将地理劣势变为发展优势。”
在随后的一次村“两委”会议上,吴吉平抛出了思路,激起了全村干部和群众的干劲。
围绕这一思路,村里一年接着一年干,产业逐渐明晰、落地、收获。
“我试种西瓜,成功了你们跟着我干”
刚上任不久的一天晚上,吴吉平走访乡亲时说:“我试种西瓜,成功了你们跟着我干。”
第二天,吴吉平自费前往附近的西瓜种植基地“取经”,随后,第一个在承包地里种上了西瓜。
没想到,吴吉平一试就成功了。
在吴吉平的示范带动下,村民吴代平、程第坤两人开始试种西瓜,也相继成功。
不种不知道,种了如获宝。
老土村低山地段地处318国道沿线,气候、沙土、水分等自然条件都适合西瓜种植,产出的西瓜口感特好,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一年年种下来,村里种西瓜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300余户参与、2000多亩的西瓜种植规模,涌现出20户西瓜大户。
西瓜种植上了规模,如何拓展销路又成了问题。
吴吉平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不久,318国道公路边,出现了一个面积260多平方米的销售市场。
318国道上,往来全国各地的车辆滚滚如潮。
一到夏天,途经堆满西瓜的市场,不少过往汽车上的驾驶员都会停车歇脚,买上些西瓜当场切了,解渴生津、祛暑消热。
“吃了清甜爽心的西瓜,驾驶员们都说好,不少人又会几个几十个地购买,放到车上拉回去或慢慢享用、或让亲朋好友品尝。”吴吉平说。
伴随着国道上的滚滚车流,西瓜销路逐渐打开。
吴吉平却没有就此停歇,在他的组织下,村里的熊焕政、李兴富等党员组建起了志愿服务队,轮流到西瓜市场打扫卫生,调解偶然发生的纠纷,保证西瓜销售井然有序。
瓜农的愁结解开了——仅村里的西瓜收入,一年就超过200万元。
慢慢的,“老土西瓜”开始名扬万州。
“引进无花果,让村里多一条致富路”
2010年的一天,万州城区某商场。
正在城里办事的吴吉平来到商场的水果柜台前。
吴吉平发现,柜台里有一种水果摊前始终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会儿就被买空了。
吴吉平急急凑近一瞧,这水果名叫“无花果”,每斤售价30元。
价格高、又畅销,村里可以发展呀!
一回村,吴吉平就立即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老土村500-800米的地区,无论土质、气温,还是湿度、高度,都很适合种植无花果。
“我想引进无花果,让村里多一条致富路。”吴吉平找到镇领导。
镇领导当即打气鼓劲,全力支持。
紧接着,吴吉平带领村干部四处招商引资,和农企业主达成股份合作协议,成立了股份合作公司。
按照这种经营模式,业主不再需要和家家户户签订租地协议,仅需和村集体打交道,由村集体付租金,从农民手里租来土地,再转租给业主,折价作股,按股分红。
从此,业主不再担心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村里也因持有合作企业20%股份,每年增加了集体收入。
在这种“洋盘”的新模式吸引下,7户村民主动加入公司,成了村里的第一批“股民”。
至此,业主、村集体、村民三方皆大欢喜,结成了无花果产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紧接着,村“两委”从外面请来技术人员,又从本村或邻近村招募工人,拓展无花果种植。当年,全村就种植无花果1000亩。
就如吴吉平当初在商场所见的情景,老土村的无花果一上市,就一路畅销。
“要把产业做大做强,就要向深加工要效益。”2015年,在吴吉平的倡议下,股份合作公司经充分论证,购买了机器设备,建起了年产1000吨、预计销售收入达800万元的无花果酒厂。
新的问题来了——村里的1000亩无花果种植面积尚不能满足酒厂原料供应,而老土村土地已经流转了100%。
怎么办?
吴吉平和干部们一合计,决定将无花果产业向外拓展,到临近的保安村和巫溪县长龙、龙坪村进行推广和试种。
“我们提供种苗,只收成本,收获后全部回收。”同时,吴吉平还向合作伙伴承诺,老土村将提供技术支持,无偿帮助培育种苗,提高成活率。
老土村无花果的种植就这样延展开来。
“能和全村乡亲结下这么深的缘分,很值”
和村民们朝夕相处,吴吉平乐此不疲。
在吴吉平带领下,原本穷得叮当响的老土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但吴吉平仍没停歇下来。
村里有种茶叶的传统,在老土村境内海拔500-800米之间的山地上,曾經开辟了一片面积300亩的茶园,却因为无人管理,几乎要荒废掉。
吴吉平带领村干部,以村集体名义接手了那片茶园,引领110户村民对茶园进行了拓展,茶叶种植由300亩激增到1300亩。
然后,老土村又引进农业企业办起了茶厂,注册了商标,茶叶远销全国。
近几年,吴吉平又发动村民,到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发展了木瓜、杜仲、厚朴等2000亩中药材基地。
冬春农闲时节,吴吉平又领着同事们通过“一事一议”发动村民集资修公路——由各家各户出资,少的200元,多的800元,将38公里公路从山谷修到了山顶,又从公路上延伸出人行便道7公里,彻底改变了村里交通不便的局面。
如今,老土村低山西瓜甜起来了,中山茶叶、无花果香起来了,高山药材绿起来了,村里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加到了15000元……曾经贫困的老土村已由穷变富、由“土”变“洋”了。
“老土村有今天,吴支书吃了不少苦头。”看着村里一路走来,拥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熊焕政常这么说。
“你当村干部累不累?”这些年,常有人这么问吴吉平。
对此,吴吉平总是笑笑:“累,但是我能和全村乡亲结下这么深的缘分,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