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吕华一天的工作,从开车出城的那一刻便提前开始了。
每天早晨,吕华都得开车从永川区新城出发,穿过老城,最后来到位于郊区的卫星湖街道。
作为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吕华总能从车窗外发现不少“风景”:图书馆、阅读室、演出场馆遍布在永川城乡;从清晨到深夜,街头巷尾总有开展文化活动的群众或载歌载舞、或俯首阅读……
作为全区第一个乡镇文化站的建立者,这位文化战线上的老兵颇为感慨。
“如今,永川公共文化硬件阵地越发完善,各类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人们能享受到的文化资源也越来越多,和35年前我刚从事文化工作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吕华说。
机构奠基
1982年秋天,永川县(今永川区)开始筹建乡镇文化基地体系。
也就在这时,吕华退伍回了乡。
在部队时,这个从小爱好唱歌跳舞的小伙子就是连队的宣传干事,练就了一身吹拉弹唱的本事。
彼时,吕华的故乡石脚乡虽确定了新文化站的选址,却迟迟没找到负责全乡文化工作的领头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乡领导来到吕华家里,发现这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能写会唱,于是邀请他参与组建文化站。
吕华立即就答应了。
由于只有吕华一个人,这份工作并不轻松。却不想,半年后,石脚乡文化站就在乡场老街上建了起来。
这是永川第一个文化站。随后,其他乡镇文化站也陆续建立。
在上世纪80年代剩下的时间里,这些乡镇文化站成为广大农村群众唯一的文化活动阵地,也逐渐成为各乡镇文艺爱好者和文艺骨干的聚集地。
虽然没有活动经费,吕华依然将文化站搞得很热闹:通过给老百姓放映坝坝电影,组织文艺演出和游园活动等,大大丰富了当时人们贫瘠的精神生活。
同时,吕华也常到永川县城参加培训,并把培训成果带回乡,传授给其他人。
一批优秀文化人才,就这样在基层成长起来。
1985年,永川考聘了54名文化干部,并将他们安排到各个乡镇。
吕华也是其中之一。
伴随着“吕华们”的脚步,永川基层文化建设逐渐根深叶茂。
完善设施
35年来,吕华的同事来来去去,而他却仿佛被钉在了文化系统,始终舍不得挪开步子。
2001年,吕华开始担任双竹镇(现卫星湖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
“这几年,人和机构都有了,就是迟迟没有建立固定的文化阵地。”吕华说。
2006年,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根据中央要求,重庆市下发文件,要求各区县在乡镇(街道)组建、修建综合文化大楼。
很快,永川各乡镇(街道)都开始着手申报项目。
吕华也不例外。
在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下,申报和资金筹备都很顺利。
党的十八大召开这年,一座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大楼,在卫星湖街道拔地而起。
大楼坐落于一座丛林茂密的山丘上,环境优美,拥有图书室、展览厅、多功能厅、排练室等功能室。
“有了功能齐全的固定文化阵地后,老百姓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展文化活动,参与度大大提高。”吕华笑了。
就在吕华夙愿得偿之际,新一轮文化建设高潮也在整个永川掀起。目前,永川已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书画院等齐全的文化公共场馆。同时,建立完善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3个,文化广场12处,农家书屋260个,实现了“区有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的三级文化阵地体系的目标。城区新建文化公园13个、文化广场11个和主题文化雕塑23座,公共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
文化传承
综合文化大楼建成之初,吕华和同事们曾为展览厅到底展出什么而苦恼。
“文件里没有作出详细说明,也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吕华说。
后来,根据卫星湖街道的文化底蕴和实际情况,多功能厅成了宣传当地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陈列厅”。
为保存正在消失的农耕文化遗存,吕华曾多次带队下乡,收集农户家中的传统农具;在本地发现的少量文物也被收入保护陈列厅;一批优秀的书法作品和摄影作品也同时在陈列厅进行展出……
在一次次挖掘保护过程中,吕华也发现了一些正在消失的、具有当地特征的传统技艺。
花号就是其中之一。
花号是永川特有的文化遗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于是,便将粗细不一的竹子砍下,做成圆锥形状的乐器,是为“花号”。
想当年,每当农闲时,就常能见到有百姓坐在田间地头吹花号。花号,也就成为特定历史时期永川人的集体记忆符号。
“现在,大部分永川人都不知道花号是什么了,会做花号、会吹花号的人也越来越少。”吕华说。
为留住这个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吕华专程找到还会制作花号的老人,做了5个大小不一的花号放进保护陈列厅。同时,他还不时邀请老“乐师”们上台演奏花号。
在这样的努力下,卫星湖街道的文化工作逐渐声名鹊起,引得不少参观者纷至沓来。
“感觉我们还是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吕华说。
而在吕华和同事们忙着接待参观者的时候,永川也在历史文化保護传承之路上做出了成绩,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一镇一品”的文化格局。
文化下乡
从2015年开始,吕华多了一项工作:安排和协调文化演出“下乡”。
卫星湖街道的第一场演出地点在石龟寺村。
那天,吕华早早带队进了村。安顿好演出队伍后,他便和村民们一起坐进了观众席。
当小品《爱的奉献》上演时,吕华身边的不少村民都被感动得直抹眼泪。
“以前,各乡镇会组织一些演出,但直接进村演出的几乎没有。”吕华说。
2015年,为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深入,永川加大了政府购买力度,建立健全了政府向全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
从这一年开始,永川每年都会从全区民间文艺团队中遴选优秀队伍,为全区23个镇街、208个村(社区)购买文化演出,且每个村每年都有固定的演出场次。
每次下乡演出,吕华都会认真观看,他发现,这些节目不仅接地气,还能在和观众的共鸣中传递正能量。
比如小品《高价饭》,讽刺了办“无事酒”的不正之风;方言轻喜剧《管家婆》则以永川当地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为原型,展现了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这两年,类似的文化演出节目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喜爱,党和政府的声音也随之传进了群众的心间。
“现在,基层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基层多元化文化需求和正向引导实现了‘双赢。”吕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