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材
高中阶段的学习与教学都是系统性的工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全局观,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科学系统地规划实施。就高中政治教学而言,本文笔者从掌握知识、培养思维、提升能力三个方面谈一谈感受。
一、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科知识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任何一门功课的前提。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理论性强且比较抽象。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就是强调要乐意学习、喜欢学习,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学科知识。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好奇是兴趣的来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多彩的、形象的,能激起学生好奇和感兴趣的事例。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常言道,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起学生对老师所授学科的兴趣。我们可从三点进行尝试。第一,要可亲,教师要能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里。第二,要有耐心,在与学生交流谈心或解答疑问时能循循善诱,不急躁。第三,要民主,一方面要能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不戴有色眼镜看学生,另一方面在与学生产生分歧时,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
3.营造富有诗意的课堂环境。
追求浪漫和诗意的生活是很多人的愿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例外。例如,在讲“规律客观性”时,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画面,让学生徜徉在美丽的风光中,感受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依托政治课堂,培养科学思维
有人说,思维品质是学习品质的核心。提高思维品质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常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就是要学生能用正确的思维去认识、思考、解决问题。
1.培养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它对其他思维具有指导和统帅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辩证法规律进行思维,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是其基本内涵;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查,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是其基本特征。因此,掌握唯物辩证法是培养并运用辩证思维的根本方法。
2.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扩散思维等,它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通常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来培养发散思维。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3.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用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它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视角或方法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我们面对的问题往往又具有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必须要有创新思维。要在政治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
三、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解题能力
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都是要提升能力。面对高考,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1.梳理知识,构成体系。
知识是解题的最基本工具。要提升解题能力,不仅要熟练掌握知识,更要能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否则就难以调取已學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新课教学阶段要让学生学会列出单元知识清单和结构简图,这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帮助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复习迎考阶段则更应侧重整个知识的整合,要敢于打破教材原有各个单元的壁垒,利用某种线索将主干知识进行归纳。
2.分析试题,调动知识。
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就能解决具体的问题,还必须要能利用知识。学会分析试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利用知识回答问题。一道政治试题(主观题)一般由立意、情境和设问构成。立意是试题的核心和灵魂,体现考试的目的;情境是立意的体现,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设问是试题的呈现形式,是联系立意和情境的纽带。因此,对学生而言,分析试题重在分析情境(即材料)和设问,通过分析来调动和选取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3.规范答题,运用知识。
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准确地分析、把握了试题,但如果不能做到规范答题,也只能是“行百里而半九十”。只有规范答题,才能实现最后的飞跃。规范答题要做到:第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第二,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第三,字迹书写要清晰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