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周国栋
内容摘要: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二者在理论、概念性质、作用影响等方面拥有其各自特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同时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本文以理论研究基础为切入点,分别阐述了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在各自领域的概念及构成体系,并将两者之间的交叉融合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降低流通和交易这两种非生产性成本的新途径。
关键词:流通费用 交易费用 交叉融合 新途径
研究综述
流通费用由马克思提出,并通过进一步研究逐渐形成理论框架。交易费用属于新制度经济学范畴,最先由科斯提出,通过其他新制度经济学家研究得以发展。二者的产生与发展均和市场交易、流通有关,通过研究两者关系及其交融性,有利于保证市场稳定性,推进我国流通业进一步发展。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交融性,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呈现出阶段性的观点。主要有刘向东(2002)认为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客观上受到各类学科发展的限制,在某些方面需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变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唐国华(2011)在性质、概念、产生原因等方面对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内涵、外延上存在交叉,且产生原因和性质具有相似性。这对于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完善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具有积极意义。王草(2015)以马克思流通经济理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对我国社会流通费用进行多层解构,力求在物流和商流领域对影响流通费用的多种因素进行解读和探索。鲁品越(2016)提出与纯粹流通费用支出相关的非生产性劳动无法创造新价值,相反,这种劳动消耗了商品的价值。“流通费用”与西方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概念相呼应,两者在概念与产生原因上具有交叉性。本文通过对各阶段学者主要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后发现,各学者关于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的既有研究对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具有参考借鉴意义,但仍存在较大争议,且对于二者的关联性研究不足。由此,本文将深入分析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的交叉融合性,为企业提升流通效率、完善交易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的理论分析
(一)流通费用概念及构成体系
流通费用是指发生在流通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包括资本流通中所耗费的各种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总和(见图1)。流通费用主要包括生产性流通费和纯粹流通费用。二者均是商品转换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前者强调商品实体,后者强调商品价值。整个流通过程包含两个阶段,即流通准备阶段与流通实施阶段。流通准备阶段是指面对多个可能的交易对象,流通主体做出选择的过程。该阶段中流通主体为熟悉交易对象、获得交易可能性而需支付一定费用,如信息费用。流通实施阶段是指流通主体在确定交易对象后,实际开展交易行为的过程。该阶段中流通主体需为流通实践活动支付相关费用,具体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流通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不存在绝对分界线,一笔信息费用可能同时是交易前和实施交易支出的流通费用。
流通主体为推动商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进程需支付相关费用,以上述流程理论为依据,逐步形成了流通费用的构成体系。
信息流间接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商流、物流、资金流通过信息流表现,整个流通过程是一个先信息流后物流的过程,甚至不包含物流。信息流间接费用是支持信息流运转的各种设施的间接支出费用。
资金流费用包括两种费用,即结算费用与资金流间接费用。前者是指与货币携带、支付、结算等相关的费用,后者是指与货币结算相关的间接支出费用。随着货币流通技术与结算方式不断改进,结算费用和资金流间接费用在形式上已逐步超越马克思时代。
物流费用分为三部分:第一,物流信息费用。商品实体交换通过物流实现,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精准的信息资源,以避免盲目无序的商品流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物流信息费对现代物流运行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第二,储存费用和运输费用,也属于流通费用中的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商品在流通领域,继续生产过程必须支出的费用。第三,物流间接费用。该费用是直接费用必不可少的支持费用,主要包括为商品保管、运输所需的仓库、配送中心和交通工具等支出的间接费用。
商流费用包括四种费用:其一,流通主体在交易准备阶段搜寻的大量与交易有关的各种信息,产生了信息搜寻费用。其二,商品品质检测费用。商品种类越来越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商品质量检测的重要日益凸显,使得商品检测的费用占流通费用比重不断加大。其三,商品产权划分、衡量和保护的费用。商品交易前须表明产权,并根据商品种类和数量支出相关费用。其四,讨价还价的费用,是起草、协商和确定合同条款过程中花费的费用,在大额、长期的交易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交易费用概念及构成体系
交易费用是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支出的费用;是经常性契约费与谈判费用;是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交易费用可分为事前交易费用与事后交易费用(见图2)。事前交易费用是指交易双方签订合约、确定职责,并确保实施合约支出的费用。事后交易费用是指为解决契约本身存在问题的费用,如改变合约价格的费用,违约或续约费用等。交易费用也是新制度經济学范式中的概念,已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交易费用可作为揭示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与地位的分析工具。深入研究交易费用对于经济的顺利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交易费用具体表现为区分、规范和协调交易主体之间交易行为的费用,其理论扩大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将经济学从假设世界引向现实世界,并以交易为起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交易费用由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两部分组成。外生交易费用是交易主体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为克服交易的不确定性所支出的费用,是一种可以被直接计算的实在成本。外生交易费用是可在交易决策前预测到的。外生交易费用中预防、监督、惩戒的费用,是以避免出现内生交易费用为目的,在交易行为之前预先支出的费用。预防费用是指在交易行为之前,交易双方为避免交易后发生经济利益冲突,提前支出的一部分费用。交易主体可通过契约规定或中间人公证等措施实施预防。监督费用是指交易主体对交易对象履约情况进行监督所支出的费用。交易主体可通过自己或委托他人实施监督,同时可选择需监督的交易项目,通常是履约期较长的交易项目。惩戒费用是针对违约行为的一种费用,是对违约方进行惩罚时支出的费用。因此,它也是一种事先支出的实在成本。内生交易费用是一种难以被事先预测与度量的机会成本,是交易主体在不对称信息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的利益冲突导致的经济损失,可反向替代外生交易费用中的预防、监督、惩戒费用。在决策和执行交易过程中,降低内生交易费用,必然先对可能发生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预防,有效监督并实施严格的惩戒制度。反之,可制定行之有效的交易制度,通过对交易技术的创新,构建经济新环境,进而制约机会主义行为和交易费用的产生,同时降低交易成本的支出。
(三)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交易费用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交易活动中存在的经济互动关系,现代企业将交易费用理论充分运用于产权制度的演变过程。企业制定与运用制度需要成本,制度的变革和演进也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马克思的流通费用形象地诠释了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交易费用中概念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同时,受历史局限性影响,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忽视了流通过程中流通主体的机会主义倾向或有限理性。交易费用的内涵和外延可有效补充和发展流通费用的内涵,完善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
第一,流通费用诠释交易费用及其影响和作用。交易费用概念将交易纳入经济学成本-收益理论范式中,为交易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并且有助于交易主体利用交易费用研究制度的运作及演变。但是,交易费用中主要部分是因利益冲突而发生的经济损失,交易者之间的冲突源于信息不对称,或机会主义倾向。交易费用不属于实在成本,其本质是一种机会成本。交易费用概念缺乏实操性,没有凸显其实质,且内涵和外延存在不确定性,在实际经济交往中无法实现量化。然而,流通费用属于实在成本,可以直接通过商品价格的构成进行量化分析。流通费用形象地诠释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影响、作用。
第二,交易费用补充和发展流通费用的内涵。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相比,马克思的流通费用受历史因素的局限,未涉及信息对称、有限理性等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出现,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为基础的流通费用理论范畴。流通费用的产生表示,人和人之间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的交易行为实现了商品的交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在信息不完全或有限理性条件下产生的流通费用,相当于直接交易费用,是一种实在成本,具体表现为交易主体在交易前估算交易不确定性而支付相关费用。这一理论范畴中忽视了交易主体选择和行动的主观性,未深入分析其机会主义倾向或行为。同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交易主体存在支出由利益冲突带来的经济损失费用的可能性,这种随时可能发生的流通费用无法事先预测、衡量,且占比较大。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弥补了流通费用的空缺,对机会主义倾向产生的交易费用做出了解释,充实和发展了流通费用的内涵及构成。
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的交叉融合分析
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是商品从生产到消费所必需的支出成本,两者都与直接生产成本相对。社会的流通费用或交易费用越少,社会财富总量越大。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共同地揭示出市场经济系统运行中存在经济费用的规律性现象,二者之间存在交融性(见图3)。
第一,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在产生原因上发生交叉融合。流通费用产生于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其根源来自私有制与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产生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的根本原因,二者在产生原因上发生了交叉融合。
第二,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在性质上发生交叉融合。马克思的流通费用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在性质方面存在实质性融合,二者都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虚耗”。一方面,马克思认为流通费用是一种商品价值的损耗;另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指出交易费用是消耗一定经济能量的“摩擦力”。交易费用根本上是交易主体为了取得完整的市场信息而必须支出的费用,进而确保自身经济发展及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在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等条件下,交易费用无法避免。交易费用对交易本身起一定的阻碍作用,过高的费用甚至可能导致交易行为的失败。总体而言,交易费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虚耗”不可避免。
交叉融合条件下降低非生产成本的途径
(一)精简商品流转环节,减少商品物质损耗
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经历的流通交易流转环节较多,这些环节相互区别、相互联系。降低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应大力精简多余的中间流转环节,缩短商品在流通交易过程中的停滞时间,进而缩减商品运输费用、包装费用和储存费用等方面的物质损耗。合理分析市场需求,掌握好精简流转环节的原则和限度,防止商品流转环节过少导致产销脱节,阻碍商品的正常供需流转。同时,加快各环节商品流转速度,缩短商品运输、保管以及监督时间,减少流通费用、交易费用的支出和商品的自然损耗。
(二)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企业应借助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与其他交易企业之间建立高效率的合作共赢关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准确、迅速地处理各种交易业务,形成并完善系统化信息技术经营模式。通过线上传输企业预购商品的数量、价格、质量和时间要求等相关信息,实现从生产到流通交易整个过程所涉及的企业、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并充分满足各种潜在需求和变动,完善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合作经营方案。
(三)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流通效率
在流通过程中建立与健全各项必要的规章制度,可有效降低非生产性费用。在相对繁杂的流通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障流通过程中购销业务有秩序进行是降低流通成本的有效途径。企业应以制度严格规范商品流通、保管和交易行为。
(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规范交易行为
建立一个有效稳定的现代产权制度,借助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有序竞争,合理安排企业产权结构,减少搜寻交易对象和发现价格的费用。不断健全产权制度,对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规范交易行为,减少“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加强彼此的协同,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应明确财产所有权,合理分离产权与经营权,消除内部产权混乱现象,同时设立相关监督机构,保障资本与管理的分工协作,减少内耗,提高企业的管理运作效率,进而降低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劉向东.流通费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1)
2.唐国华.流通费用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的比较和借鉴[J].财务管理,2011(5)
3.王草.从马克思流通理论谈我国商品流通费用的影响因素[J].商业经济研究,2015(23)
4.鲁品越.流通费用、交易成本与经济空间的创造—《资本论》微观流通理论的当代构建[J].财经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