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方彬
摘 要:教学案例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线索,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教师在案例选择定位过程中,应遵循导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典型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本土化原则、生动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多样化原则、适度性原则,力求选出最适宜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案例,由此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案例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01-02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关键问题在于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存在问题,要么年代久远,缺乏时代感;要么太高大上,不契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要么太呆板,开放性、启发性不足;等等。这严重制约了案例教学的优势发挥。基于此,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效性,亟须探求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思政课案例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案例教学相比,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过程中,首先需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性。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1]。应着重选择正面案例,力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应选择那些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案例;重点选择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案例。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案例甄选过程中,应着重选择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力求挑选体现以人为本、共享公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原则的案例,把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划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法律素养,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政治任务。
二、针对性原则
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能闲庭散步,漫无目的,而是要始终做到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首先,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案例。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教学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案例必须要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才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因此,“老师一定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来选案例,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案例教学,只有那些需要重点阐释的核心内容和学理性很强的难点,才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场域,案例选择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2]。其次,要针对学生实际来选案例。教师在选教学案例时,一定要细致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切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其思想困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来选匹配的案例。最后,针对教师实际来选案例。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对案例教学起着牵引作用。教师在选案例时,一定要依據自身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困难和挑战,尽量选取那些自己熟悉的,比较能把握的案例,不宜选取自身难以驾驭的案例。
三、典型性原则
客观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层出不穷,这为我们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案例资源。加之思政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涵括性和包容性,涉及的领域内容又十分广泛,与之关联的案例数不胜数。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决不能奉行拿来主义,而是要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精挑细选,优中选优,力求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把深刻的概念、判断和基本原理等阐释清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在挑选案例时,还应挑选一些具有典型示范和警示意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典案例,在案例比较中,使教学的启示意义更加深刻,教学过程更具震撼性。
四、真实性原则
客观真实性是教学案例的基本属性,对保障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仔细审查案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局等要素,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生活逻辑,尽量选取那些可信度高的案例。不宜选取那些道听途说,根本无法考证的案例,也不宜在原有的案例基础上去改头换面、添油加醋,为吸引学生去虚构惊心动魄的情节,改变案例本身的味道,更不宜坐在办公椅上纯粹杜撰虚构各种故事案例。这些人为“制造”的案例,不仅起不到吸引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降低教师和教授理论的可信度和权威。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并尽量保持案例本身的原汁原味,这样,学生才会感觉真实可信,才会感兴趣。
五、本土化原则
当前,我们一些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感觉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在于其所选的案例不贴近现实,不贴近生活,不贴近学生实际,虽然这些案例足够经典,也能够阐明相关理论,但是学生却丝毫不感兴趣,缺乏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和欲望。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遵从本土化原则。“所谓本土化,就是要选那些在学生接受视阈范围内的,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阅历紧密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他们要么亲身经历过;要么亲自看见过;要么亲耳听闻过,这样才会感觉真实可信,又富有感染力,学生也有意愿去参与讨论。”[3]进言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最好能做到以下几个相关,即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相关,与学生所在学校相关,与学生所在省市相关,与学生所学专业背景相关,与学生年龄身份相关等,只有这些案例,才能让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拉近教与学、理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由此大大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六、生动性原则
理论本身具有深刻性、抽象性特点,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关系错综复杂,要把复杂抽象的理论课上得有声有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何况思政课还不是学生的专业课,在学生眼中,这些课一直给他们以枯燥的、乏味的、教条的形象,基于此,在思政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十分必要,而案例的选择也十分关键。怎么样才能把枯燥的、乏味的、教条的思政课上得活灵活现呢?秘诀之一就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不宜选取那些理论性过强,看起来枯燥晦涩的案例,而应选择那些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带有很强趣味性、故事性的案例,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符合学生的口味,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在高潮迭起的情节中,开启理论飞翔的翅膀,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使思政课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好课。
七、时效性原则
现存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发展变化的。作为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政课,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时效性不足,新时期的大学生青春活泼,喜欢流行时尚,密切關注现实,渴望了解并分析社会实践不断提出的新问题,但思政理论课却跟不上实践和时代步伐,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案例更新也不够及时,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坚持时效性原则。一方面,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经典历史案例,可以使用,但是一定要把其与现实热点有机联系起来,尽量挖掘其现实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我们更多还是要选择最近发生的新鲜案例,特别是具有新闻性质的案例,这些案例在时空上与学生较为接近,他们比较感兴趣,也有新鲜感。利用这些鲜活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辩证的分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八、多样化原则
思政课要改变呆板、陈腐的旧形象,需要借助于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要上得活泼生动,丰富多彩,则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贯彻多样化原则。从案例的来源角度看,需要广开案源,既要从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广播上找寻案例,也需要从学生身上,从别人那里听说,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去探寻案例,做生活上的有心人。从案例的性质来看,既要多选择真面典型案例,也要适量选择一些经典的反面代表性案例。从案例的形式来看,既要大量选择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死”案例,也要尽力选取一些实物、活人等“活”案例。从内容来看,既要选择故事性、新闻性案例,也要寻找挖掘生活类、学习类、现象类的案例。最终,我们的案例库会丰富多彩,学生“吃”起来会鲜美可口,有滋有味,从而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魅力。
九、适度性原则
思政课案例教学,还需注意把握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性原则。首先,在选择案例的多少方面,并非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突出一个“精”字,同类型案例选取一到两个最具代表性,最具启发意义的就可以了。其次,所选案例的大小、长短、难易等,也要讲究一个度。案例过大、过长、过难会严重挤占教学时间,也会增加教师和学生理解研讨的难度;而过小、过短、过易又会使学生觉得嚼之无味,不过瘾,没有思考、讨论的空间,也会大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所以,对于案例的大小、长短、难易都需要仔细琢磨,把握好度。最后,对案例的具体使用也要把握好度。当前,有些教师片面认为案例使用好像越多越好,以至于节节有案例,课课讲案例,把案例教学弄成了故事会、评书会等,认为这样便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实不然,案例过多,学生反而会被这种案中案搞得晕头转向,一学期下来,感觉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其实,案例使用过度,不仅会大量挤压课程教学的时间,而且会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原理的理解掌握,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运用案例,也有一个度,精要案例适宜用在引人入胜时,适宜用在阐释教学重点、难点的地方,这样才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才会好。
参考文献:
[1]王继全,陆树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几个
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
[2]李学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9).
[3]李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教学案例研究[J].黑
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