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大事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科技部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研究与发展(R&D)人员年人均研发经费由2014年的37万元/年提升到2020年的50万元/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初步形成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在重点领域形成科技人才国际竞争优势,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我国R&D人员全时当量由2014年的371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480万人年以上,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由2014年的152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200万人年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开发人力投入由2014年的48人年提升到2020年的60人年以上。
二是科技人才结构显著优化。基础研究人员占R&D人员的比重达到7%左右;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和科技创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比重持续增加;年龄结构梯次配备,院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平均年龄逐步降低;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
三是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明显增强。健全多元人才投入机制,R&D人员年人均研发经费由2014年的37万元/年提升到2020年的50万元/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人才使用效能获得较大提升。
四是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基础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重点产业领域拥有一批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在新兴技术领域拥有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规划》明确了重点任务:一是加快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促进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创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协调发展,形成各类科技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分布的格局。
二是大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培养、锻炼和造就创新人才的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探索中来。
三是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四是营造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打下良好基础。
《规划》还指出,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人才使用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实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清除人才流动障碍,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按照市场规律让科技人才自由流动,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为科技人才的开发、培养、评价和流动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获悉: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十八大以来5年回国人数占到70%。“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00多人,各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5.39万人;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省部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49家,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347家,入园企业超过2.7万家,7.9万名留学人员在园创业,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我国对海外人才吸引力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
长期以来,优惠政策享受难,落户就学办理难,开户融资难,知识产权应用难,政策限制放开难,文化理念融合难成为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面临的“六难”问题。为此,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重点研究破解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六难”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破解“六难”问题为重点。要完善政策措施,构建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引才制度体系,重点解决留学回国人员“永居难、落户难、子女入学难、开户融资难、优惠政策享受难”问题,放宽外籍人员持股、出口资质等限制;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简化服务流程,重点解决“知识产权应用和商标注册难”问题,服务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要加大留学人才引进力度,积极配合中组部做好“千人计划”工作任务,继续实施“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项目,吸引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为国效力;要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为国服务,加强对各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指导,开展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大力实施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创业指导,加速留学回国人员文化融合,让留学人员回国从“水土不服”到“落地生根”。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引才的支持力度,推动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印发了《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管理办法》,对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实施工作作出进一步规范,完善统分结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提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实施以来,按照“边实施、边完善”思路,根据工作需要不断调整实施机制,优化项目结构,完善支持政策。为及时总结经验,整合政策资源,巩固调整优化后的新机制,中央组织部会同计划实施部门深入调研,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和专家人才意见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两个《管理办法》。
制定《管理办法》的基本考虑是:进一步明确工作流程、厘清主体责任,覆盖两个计划遴选支持管理全链条,明确各环节参与主体责任。体现有规依规、无规补缺,对退出、资格条件等已有明确规定并行之有效的予以保留,对不适宜的内容加以修订完善,对无明确规定但实践中已有成熟做法、各方认可的内容加以补充完善。突出整合集成、简明易用,通过制定办法完善已出台的文件内容,作为开展相关工作的“说明书”。注意弹性表述、留有余地,对后续支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等探索性内容,提出原则性意见,并注意做好与各方面改革文件的衔接。
《管理办法》重点对“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项目体系、资格条件、遴选程序、服务管理、组织实施等内容作出规范,以适应更大力度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需要。具体有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巩固了机制调整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协调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组织实施机制进行调整,将申报评审工作交由平台部门负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宏观政策上,进一步理顺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管理办法》以制度形式将机制调整成果明确固定下来。
二是完善了项目结构。计划实施以来,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项目结构,突出工作重点,有保有抑,有增有减。“千人计划”由2个项目拓展为目前8个项目。“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纳入其他项目统筹实施。《管理办法》对此予以明确。
三是修订了支持政策。《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印发后,各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措施,对科研经费、人员出国、兼职兼薪、任职管理等作出调整,体现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鲜明政策导向。两个计划原有规定有些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规定,以充分体现中央最新指示精神。
四是规范了管理服务。随着入选人数增多,人才支持、使用、流动等方面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协调小组建立“千人计划”入选专家退出制度,依规对部分专家实施退出处理;出台评审工作巡察办法,建立全程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管理办法》对这些措施予以强调。
五是加强了工作统筹。通过制定《管理办法》,对两个计划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在资格条件、遴选办法、支持政策等方面统一标准、加强协同,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据悉,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7000余名,“万人计划”遴选支持国内高层次人才2500余名。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日前,清华大学召开大类培养领导小组会议,聘任大类培养首席教授并举办首次首席教授会议,这标志着今年清华大学大类招生工作正式启动。
据介绍,清华大学今年将推行“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管理”的方案,将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按16个大类招收、培养本科生,清华大学已成立“大类培养领导小组”,由校长邱勇担任组长。
据了解,清华所有纳入本科招生的专业将合并为16个大类,包括数理类,化生类,人文与社会类,机械、航空与动力类,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计算机类,经济、金融与管理类等。除了美术学院、新雅书院、法学院等少数几个学院独立成类外,其余大部分学院的专业都面临着合并、重组,比如化学生物类就涉及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等多个院系。此外,有些院系的专业还划入了不同的大类,比如化工系的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既出现在化生类,也出现在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同时,每一个大类设首席教授,这些首席教授都是国内外鼎鼎有名的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就担任了数理类的首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气污染防治专家贺克斌教授出任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的首席教授,他们将直接参与本科生的培养。
邱勇强调,大类培养实施过程复杂,但衡量标准简单而明确,必须做到让学生的大一学习生活更加充实、高效、阳光,更有“获得感”;大幅提高学生的通识教育素养;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更有利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据悉,清华将按照大类培养重构培养方案,专业上注重厚基础;学生学习上讲究自主性,学校人才培养上追求高质量。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介绍,大类培养既有综合改革的推动因素,也有广泛的国际背景。这一改革举措在强化大类通识教育的同时,对专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类招生培养管理改革中必须正确理解“专业确认”,做好院系层面的制度设计,对新生的价值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按大类、宽口径招生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可,包括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不少985院校都在尝试推进。与此同时,世界多所知名高校也实行类似招生办法。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