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峰 陈燕 梁琼
摘要 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岩石园为例,概述了植物组成和山水布局,分析其植物造景的形式,并从因地制宜、融入中国植物文化,丰富高山植物种类、精细化管理以及园林艺术的传承等4个方面对我国岩石园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岩石园;高山植物;岩石植物;植物配置;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34-0176-04
Abstract With Rock Garden of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 as the study object,the paper explored the planting design for Rock Gardens by analyzing the plants specie composition,the landscape layout,and the plant disposition.Then,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t in China,such as choosing the right plants for the local conditions,and integrating of Chinese plant culture,enriching alpine plant species,delicacy management and the heritage of gardening art.
Key words Rock garden;Alpine plant;Rock plant;Plant disposition;Delicacy management
岩石园是指把各种岩石植物种植于堆砌的山石缝隙间,并结合其他背景植物及水体、峰峦等地貌,营造出高山自然景观的园林造景形式,它的造园主体是岩石植物,山体、水体仅是表现岩石植物的一种载体[1]。岩石植物、高山植物展示最早出现在英国皇家园林中,是英国早期开展高山植物引种、驯化和应用工作的结果。16世纪英国开始进行高山植物的引种;18世界末欧洲开始引种高山植物,在一些植物园中出现了高山植物栽培和展示区,成为现代岩石园的前身[2];1870年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建立了世界上第1个岩石园(规则式);19世纪末,园艺师Wiliam Rbinsono把自然式园林的思想与高山植物栽培相结合,使爱丁堡规则式岩石园走向混合式[3];1914年爱丁堡岩石园完成改建工作并呈现出自然式园林景观。从20世纪开始,岩石园逐渐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4]。1934年陈封怀先生在庐山创建了我国第1个现代意义上的岩石园。其后,昆明、北京、沈阳、上海等地也相继创建了岩石园。然而,与国际一流的岩石园比较,我国岩石园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还不成熟。为此,笔者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岩石园为例,探讨岩石园的植物造景形式,以期为提高我国岩石园的景观建设和优化水平提供参考。
1 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岩石园概况
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4°55′W,54°43′N)位于爱丁堡市,占地约28.3 hm2,为低海拔(20~65 m)、起伏不平的坡地。该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8 ℃,年平均降雨量700 mm。岩石园建于1870年,位于爱丁堡植物园的东南角,占地约1 hm2,通过保存引自世界各地的草本花卉、高山植物,再现岩石植物及高山植物群落景观。
1.1 植物组成分析概述 岩石园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根据引种来源地的不同可将岩石园植物主要分为新西兰、日本、北美、南非以及苏格兰北部的本土高山植物五大类,收集展示植物共计171科871属4 462个种(含品种,下同;不包括未鉴定物种)。其中,被子植物150科823属4 291种;裸子植物6科24属115种;蕨类植物15科24属56种。含物种较多的科有鸢尾科(Iridaceae)、菊科(Compositae)、百合科(Liliaceae)、蔷薇科(Ros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報春花科(Primul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石蒜科(Amaryllidaceae)、车前草科(Plantaginaceae),物种数合计2 140种,约占岩石园物种总数的48%(表1),其中鸢尾科、菊科、百合科为单子叶植物,物种数合计870种,约占岩石园物种总数的20%。植物属的统计结果表明,岩石园重点收集了鸢尾属(Iris)、虎耳草属(Saxifraga)、报春花属(Primula)、番红花属(Crocus)、贝母属(Fritillaria)、葱属(Allium)、杜鹃属(Rhododendron)、郁金香属(Tulipa)、水仙属(Narcissus)、风铃草属(Campanula)等,物种数合计1 071种,约占岩石园物种总数的25%(表2)。由此可见,岩石园主要展示耐旱植物,并搭配展示宿根和球根花卉。
1.2 山水布局 岩石园地形复杂,高低起伏,变化丰富,总体特征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中间高、四周低,高处又形成盆地,创造出多样的景观层次和丰富的空间形态,可以为阴生、阳生、旱生、缓坡、陡坡等多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种植环境。结合地形,自南向北设置水系,分别形成瀑布、潭、溪、涧、塘等多种水体,在丰富景观的同时也为湿生植物提供生境,而且又将岩石园大体分成风格迥异的东、西2部分,东侧以岩石台地形式为主,主要展示高山草本及耐旱植物;西侧以坡地为主,通过草坪创造绿岛,主要展示杜鹃属、栒子属(Cotoneaster)等矮小灌木。从整体上看,岩石园通过地形、道路、种植的巧妙配合组织空间,形成优美的自然园林景观,良好再现岩石植物和高山植物群落景观(图1)[5]。
2 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岩石园的植物造景分析
岩石园毗邻植物园东门,东侧地势低矮,易形成开敞空间,故在引导游人进入岩石园之前,在东门入口处设置植物园商店作为障景,绕过该建筑,豁然开朗,地势起伏、绚丽多彩的高山植物世界一览无余。
2.1 东侧 靠近植物园园界,通过配置乔木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欧洲刺柏(Juniperus communis)、Sorbus arranensis等来遮挡建筑(植物园商店),以及与城市隔离(图2)。地貌以岩石台地为主,配置引自苏格兰北部与日本的高山植物。苏格兰本土岩石植物展示区由坡底至坡顶,随着高度的变化,依次模拟了海岸石滩、苏格蘭北部及西部靠近海边的石灰岩、山顶低矮林、山顶雪线处的高山及岩石植物景观。在疏密错落的苏格兰本土植物之后,引自日本的高山植物以山谷形式出现在视野中,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点缀,如杜鹃属、日本马醉木(Pieris japonica)等。
2.2 北侧 水系东边视野开阔,景观层次丰富,两侧微高的草坪、中间略低的岩石带由宽渐窄,近景缓坡草地上布置垫状或者丘状植物,如Saxifraga×eduoxianan、Scleranthus uniflorus、Saxifraga juniperifolia等;匍匐植物,如Salix repens、Baccharis tricuneata、Hypericum cerastioides等;中景以杜鹃属、栒子属等灌木植物为骨架,配以疏密有间的草本,如Aciphylla subflabellate、澳菖蒲(Diplarrhena moraea)等;远景搭配错落有致的松属乔木(Pinus sylvestris ‘Beuvronensis)、榆属乔木(Ulmus glabra ‘Nana)等形成背景轮廓线。水系西边景观位于苏格兰礼堂(Caledonian Hall)对面,结合地形的起伏、草坪宽度的变化,营造出形状各异的绿岛,植物配置方式主要以低矮植物为主,如杜鹃属、栒子属等植物,旨在为参观或使用苏格兰礼堂的人们提供休闲、舒适的环境(图3)。
2.3 西侧 西侧与林地花园(Woodland Garden)隔路相望,在植物配置上也与林地花园呼应,如龙胆属(Gentiana)、报春花属、万年青属(Rohdea)、獐耳细辛属(Hepatica)等属的植物。此外,孤植乔木有西南角的雪松(Cedrus deodara)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西北角的欧洲栗(Castanea sativa)等,既表现出乔木的个体美,又为阴生植物提供遮阴生境。入口处位于西侧中间,由草坪引导游客入园,不同形状的种植绿岛以草坪隔离,配置杜鹃属、栒子属等灌木植物,再现高山灌木景观;又根据地势的起伏,结合草坪宽度的变化,形成大量障景,游客行走在小径时景观若影若现,时常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图4)。
2.4 南侧 靠近植物园园界,运用较为密集的松属植物(Pinus),如欧洲赤松、海岸松(P.pinaster)、意大利五针松(P.pinea)、北美短叶松(P.banksiana)等,将植物园的宁静与城市的喧闹隔离。入口处为北美洲高山植物,并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目的是引导游人快速远离园界,进入岩石园主景区。此处,另一特点是设置高耸的陡坡,运用石头台阶和碎石,配置报春花属、老鹳草属等草本植物,点缀种植灌木如高山柏(Juniperus squamata)等,创造出碎石陡坡的高山景观。坡顶设置小径,借助疏密有致的林冠线,开辟赏景透视线,远眺爱丁堡城堡(图5)。
2.5 水系 瀑布以乔木欧洲赤松为背景,水流湍急,陡峭处配置鸢尾属、杜鹃属等植物,溪流若隐若现;平缓处裸露溪流和石头,方便游客亲水。水面点缀种植:漂浮植物长柄水蕹(Aponogeton distachyos);沉水植物有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水陆交界处种植挺水植物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香蒲(Typha orientali)。岸边植物配置主要以低矮草本植物为主,如报春花属、万年青属、南非金钟花(Phygelius capensis)等,小灌木选择金叶钝翅槭(Acer shirasawanum ‘Aureum)、Acer sieboldianum等点缀。经过植物搭配,展示了岩崖、碎石陡坡、峰峦溪流、湖光岛影等景观(图6)。
2.6 中心 特点是运用小径和草坪将种植床隔离,以绿岛或者孤岛形式展示各种植物,在地形起伏较大处,运用石制台阶连接(图7)。绿岛中心配置杜鹃花,边缘无植物或者简单配置低矮的草本,如报春花属、葱属(Allium);配置低矮灌木创造背景,如杜鹃属、栒子属等。孤岛主要是以大规格的石头为背景,植物配置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高处的盆地设置碎石小径,小径两侧配置低矮的灌木及草本植物,不遮挡俯视视线;或者与人齐高的灌、乔木,设置障景。整体上,通过地形的起伏变化,运用小径的曲折、草坪的平坦,结合孤岛及其配置的植物,创造出复杂的空间和丰富多样的景观层次。
岩石园的植物配置不仅突出植物个体美,如垫状或丘状植物、匍匐植物,或者常绿的灌木、高大的乔木等,又展现植物的群体美,如绿岛形式的杜鹃属、栒子属等灌木丛。此外,还综合考虑植物高矮、花期、颜色等合理搭配种植,以延长观赏期;同时结合其他观叶、观干、观果等类型植物的搭配,基本实现四季有景可观。
3 我国岩石园建设发展建议
3.1 因地制宜,融入我国植物文化 我国的地理、地质、气候类型丰富,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建设各具风格的岩石园,而非简单地收集各地的高山植物、岩石植物。例如,从其展示植物喜旱、耐旱、较喜冷凉的特点,我国的西北、西南区域可以重点建设露天岩石园。此外,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选择特色植物,融入我国植物文化,透过植物或者景观,反映出我国地域特色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民风民俗与文化心态等。
3.2 丰富高山植物种类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野生高山植物资源,例如报春花属、龙胆属、绿绒蒿属(Meconopsis)及杜鹃属等著名的高山花卉均以我国为分布中心[6],这些珍贵的植物分布资源为高山植物收集和研究、岩石园植物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还需要积极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和繁殖研究工作,丰富高山植物种类。
3.3 精细化管理 岩石园的展示植物种类多、生态类型多样,且植株矮小、生长缓慢,需要精細化管理才能维持良好的景观效果。例如:木本和藤本植物需及时修枝整形,防止株形散乱[7];对于生长强势的多年生宿根植物,防止串根;旱季适当灌水;冬季对不耐寒的种类要及时进行覆土盖草等防寒措施[8]。此外,还需要定期除草,避免影响植物生长和整体景观;合理施肥,既防止植物生长过旺,又能保证良好的开花结果性;花后修剪,去除枯叶、花、枝以及种子,防止种子的大量传播;减少种植床面积,增加草坪面积,既突出植物,又能降低养护成本等。
3.4 园林艺术的传承 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岩石园经过140多年的建设和完善,历经规则式-混合式-自然式园林的发展,凭借其丰富的植物种类和优美的园林景观,一直是人们公认的世界上最好、最成功的岩石园[9]。目前,爱丁堡植物园的岩石园仍然与McNab时代一样,展示着引自世界各地的高山植物,其间最主要的景观变化就是1960年增加的池塘和1999年增加的瀑布[7]。可以说,这座世界著名的岩石园见证着经久不朽的皇家园林艺术。笔者认为主要有2个方面体现着英国皇家园林的传承:一是至精至美的景观设计:主体景观变化不大,只是一些小的调整,例如东北侧缓坡处景观几乎没有改变(图 8照片拍摄于1930年[10]、图3照片拍摄于2016年);二是植物的精心养护:岩石园很多植物都有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依然长势良好、造型优美,如图9显示的枳(1902年引种)。可以说,爱丁堡的岩石园创造了一种生命的延续,是皇家园林文化的传承,更体现着园艺学家对园林艺术极致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 臧德奎,金荷仙,于东明.我国植物专类园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园林,2007,23(6):62-65.
[3] 张云,刘荣凤.大理洱海公园岩石园植物景观设计[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6):121-123.
[4] 姜敏,卢健松.从国外岩石园的发展看具有中国特色岩石园的建设[J].华中建筑,2008,26(8):102-106.
[5]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The Rock Garden[EB/OL].[2017-08-05].http://www.rbge.org.uk/the-gardens/edinburgh/garden-features/rock-garden.
[6] 董丽.园林花卉应用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 张辉,魏钰,程炜.岩石园植物栽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49-250.
[8] 王秋圃,刘永书.岩石园与岩石植物[J].中国园林,1989(1):43,42.
[9] 耿玉英.再现自然美的杰作——爱丁堡皇家植物园[J].植物杂志,2000(3):42-44.
[10] UNWIN R.The history of the rock garden at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 [J].Sibbaldia,2015,13:1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