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秀玲 刘韵
辽宁省大连市周水子小学(以下简称“周小”)的校园,可以用朴素来形容:这所有着101年办学历史的古老学校,是大连市第一所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辽宁省模范学校,所获荣誉不计其数,但在校园里却看不到奖状,看不到奖杯,也看不到雕塑。
真正令学校引以为傲的是,教学楼里那些处处悬挂、张贴的诗词歌赋。那些都是学生白书的,也是学校教育最生动的成果展示。
“渎书有灵窍,得之须品阅。读百千遍,谓之品;解其深意,谓之阅。品须多读至倒背流瀑,阅读理解至深透精髓。单品而不阅,则知其表里而不知其章,任体会有何深亦无用”。这是节选白周小学生罗毅轩的一篇2000余字的文言文佳作《论五乐》。小学生如何能如此自由地驾驭古代文言?是乐学教育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学习之乐,自然学得深、学得好。
一、继承“乐学”思想
“乐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的教育专著《礼记》中:“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论语》开篇第一句便谈到“乐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更是说明孔子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所以他“发奋忘食,乐以忘忧”“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而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正是以乐为学的典范,孔子赞其“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乐教,学生乐学,故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教育效果。
继孔子之后,历代均有教育大家留下了关于“乐学”的思考。南宋朱熹有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北宋的程颢程颐是“程朱理学”的奠基人,《二程遗书》中提到:“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则己物尔。”他们的教学理论是对孔子“乐教乐学”的肯定和发展。
到了近代,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名家更是大力提倡“乐教”和“乐学”。趣味教育是梁启超儿童教育思想的显著特色,也是他晚年所力行的教育方法。早在《论幼学》一文中,梁启超就已经认识到趣味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趣味。”
国外的“乐学”思想也十分丰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视通过快乐与痛苦训练进行德性和善理念教育,主张学前教育通过游戏、故事、音乐使儿童获得快乐,重视情感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倡导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主张通过音乐教育达到心灵娱乐、陶冶性情的道德教育目的。斯宾塞指出:“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白助教育。”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
周小就是在继承“乐学”思想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学习和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乐学能力和乐学习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内在积极性,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以不断的快乐体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教育成果,从而获取学习中的快乐。
在周小,有一项教学活动称为“消号”。每项练习批改完后,教师会将成绩及时记录在册,对的与不对的名单一目了然。讲解之后,有错的同学要及时修改交给老师批改,这个活动被称为“消号”。看似简单的活动,反映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及时反馈。每项练习消完号的同学会获得小小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给学生带来了快乐,学生面对学习任务不觉得挫败或烦累,而是乐于将每一项学习任务做到完满,将自己的每一个号都消完,让一天的学习任务画上完美的句号。成就感的累积给学生带来了自信,纠错带来的挫折感转变为一种“乐学”心态。
学校还注重在办学中增加体验,就是用一切办法让孩子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快乐。让学生和教师意识到“学”不是狭隘的,更不是为了分数、为了讨父母老师欢心而学。“班级小岗位”让学生乐于自我管理,“全脑思维训练课”让学生乐于升级学习能力,“乐学公开课”让学生乐于博闻强识,吸纳新知识,增长新见识。
此外,周小探索了一套“乐学”教育体系。
二、构建“乐学”体系
周小的乐学教育体系包括乐学课程、乐读之生、乐教之师、乐行文化四大板块,目的是营造一个绿色、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以乐学课程为土壤、乐教之师为阳光,以阅读和活动为学生引来活水,而这所有一切无不浸润在如同空气一般自然的乐行文化中。
(一)土壤——乐学课程
乐学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大类型。基础课程即国家规定课程,拓展课程则是学校结合教育特色及教育理念开发增设的课程。开发过程及结构呈现三大特色:点状课程开发,一门一门开发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线性课程开发,开发特色课程群;巢状课程开发,以多维联动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师生发展融为一体。
1.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推送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内容,周小的“乐学”教育这部分的重点在课堂,重在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建立以目标为导向,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的课堂,让教学过程、课堂评价指向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课堂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具体的实现路径是:目标导引下的“有效目标制定”“有效教学活动”“有效教学评价”。三者之中,以“目标”为先导。
研究前期,全校教师学习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以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为理论指导,对每一节课进行反复推敲、打磨、推翻、重构,给每一节课制定科学、有效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并通过与目标配套的测评考察、反馈目标达成率。因此,每位教师都要对每节课抱有科学谨慎的态度。
在一次次自主研究、专家指导、主任调研、体验讲座、案例分析等实践反思中,我们的目标更加科学、清晰,更有可操作性。周小的研究已进行了5年,形成了实践研究的第一批成果集——《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学习目标设计》和《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学习目标设计》。
学科推送课程是在学科基础课程上的拓展和延伸,包括百首经典名曲、百幅经典名画、百部经典国学、百篇经典美文、百本经典书籍等,每个推送课程都有载体、好落实。
2.拓展课程
周小的拓展课程则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推送课程三个部分。
必修课程,又叫全脑阅读训练课。该课程从一年级起每周一次,每节课包括静心调息训练、眼脑机制训练、闪视训练、缓解视觉疲劳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手指操、计时背诵、听说美文、诵读诗文、思维训练、思维导图分享交流十个环节,每一环节从时长到内容再到训练方法都有标准化要求,便于教师讲授,也保证了每节课落到实处。
其中的思维导图训练给学生提供了一套发散型图形思维工具,利用记忆、阅读、思维规律,协助学生将读过的每本经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结构化记录下来,强化学生的阅读记忆,培养结构化思维方式。在不断训练积累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幅度提升,文学积累量蔚为可观。
选修课程包括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特色课,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推送课程包括围棋课、形体课和电钢琴课,学校根据不同年级推送不同课程。
除了每周一次的必修、选修、推送课程,还有每月一次的“乐学公开课”,让孩子领略“语、数、英”之外的斑斓世界:“笨狼妈妈”汤素兰为孩子们讲授《踏上阅读之旅,开启写作魔力》;著名剪纸艺术家丛长旭讲的《百般变化剪出来》,向孩子们传递传统与艺术相融合的无限魅力;知名消防专家邵国明带来的《安全每一天》,加强了孩子们的消防意识……
此外,周小每月还开展一次“乐读共享会”。孩子们把“乐读共享会”叫作“读书交换大集”,他们可以与学校里任何一名同学交换心仪的图书,既扩大了阅渎视野,也锻炼了孩子们的交流沟通能力。据统计,周小每个孩子的年均阅读量为84本。2014年以来,周小先后出版了“乐学丛书”中的《我的乐教之旅》《自由阅读的理想国》《诗词歌赋咏乐学》《我的乐读生活》《大师画我也画》。这是学校6年来坚持推行广泛阅读的收获。
(二)水源——乐读之生
乐读之生是学校通过构建“多元成长”和“实践体验”两大平台,促使学生在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里体验、互动和共享,把校园打造成孩子们自然、自由、自主、灵动成长的栖息地。
1.实践体验平台
学校开设“全脑思维发展”必修课程,给予学生“阅读技术”上的支持,应用以“线下分级阅读、线上阅读认证”为主要模式的“攀登阅读”平台,实现了阅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除技术、数据支持外,周小在校园环境建设上突出了阅读主题:教学楼正厅悬挂着学生创作的《论五乐》,一楼走廊悬挂着学生书写的“诗词歌赋咏乐学”佳作……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教给了学生好的读书方法。
“乐行岗位”是一个体验式德育体系,它以“按需设岗、自主选岗、责任担当、体验成长”的“自主管理岗位”和“竞聘上岗、自由组阁、伙伴同行、共享成长”的“班务管理团队”为载体。
2010年周小因校舍改造暂借兄弟学校一隅办学,只有教室,缺乏广阔的德育活动场所,德育工作受到影响。学校大胆创新德育途径,开始探索体验育德模式,以“班级小岗位,成长大舞台”为载体,着力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历时5年建起了一个由“竞聘上岗、自由组阁”组成的“班务管理团队”负责下的“人人都有小岗位”实践体验教育体系。
“乐行岗位”让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属于每一个岗位的规范和秩序,获得不同的角色体验,学会合作和分享,学会付出和奉献,学会包容和体谅,学会争取和维护,学会交流和合作。
2.多元成长平台
“多元成长平台”主要通过“乐学文化主题月”实现。以2016年为例,1月有乐成幼学礼,3月有经典咏乐汇,4月有缤纷球乐汇,5月有乐秀风采汇,6月有乐和分享汇,7月有乐情传承汇,9月有酷乐创想汇,10月有乐阅成长汇,11月有乐创梦工场,12月有乐E星光汇,简单而充满创意。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或是展示自我,或是感受快乐,成为他们人生中关于校园生活最珍贵的记忆。
周小在每年春季举办“亲子”运动会,将老师、家长、学生绑到一起,共同努力,共享班级荣耀;每年12月9日举办“乐动健康跑”,全校师生以人人参与的方式缅怀先辈、铭记历史、强民富国、从我做起;今年举办了首届“校长杯”足球比赛,把孩子们生龙活虎、热爱运动的天性更多地激发出来。
这些载体和手段,最根本的是让“乐学”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三)阳光——乐教之师
“乐学”教育要真正实现,需要一支高质量的“乐教之师”。
知识有生命,才能让人感受到快乐。教师不应是简单的、纯粹的知识陈述者,而应在这当中融人教师的理解、教师的精神、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出教师的个性风格。
周小以“教师品牌风范创建”活动为载体,让教师有机会停下脚步想一想: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什么,自己的教育追求是什么,沉淀下来了怎样的教学品质?学校鼓励每个人把自己的思考提炼制作成“数字故事”,在校园大屏幕上每周播放。品牌让教师增强了价值感,也是鞭策约束自己教育言行的一把“尚方宝剑”,让教师找到了职业成长的重要动力。
学校还使用“三动”(课题牵动、专题驱动、评价驱动)、“三化”(教学管理课题化、学科教学专题化、教师研究常态化与个性化)、“三实(做实专业引领研究、做实同伴互助研究、做实自主体验研究)和“六跟进”(校长责任跟进、过程管理跟进、专业引领跟进、示范体验跟进、转化共享跟进、聚焦成功跟进)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方式,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评价上,周小对待青年教师如同对待学生一般,没有比赛,没有排名,不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而是切实给予帮助和指导,培养教师“乐教”的情感动力。虽然校内没有任何形式的评比竞赛,但走出学校,周小的青年教师在区级“青年素质考核比赛”中却屡获殊荣,是“乐教”让他们成为学校成长极快、富有战斗力的群体。
(四)空气——乐行文化
周小的“乐行文化”是在“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办学理念指引下,由乐学课程、乐读之生、乐教之师共同打造的学校文化,以尊道贵、自在白为为主要特点。这既体现在对教师的管理风格中,更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
周小实行三常式管理,即堅持常规、坚守常识、坚定常态。在实际管理中,各项规章制度坚定执行不动摇,按照科学规律执行教育教学常识,不跟风,不功利,不折腾。学校从不举行评优课、大奖赛,只有研究课、跟踪课,从而引领教师放平心态搞好研究,扎扎实实提高专业水平。我们的教室内没有“小红旗、小红花”排行榜,所有的活动都不是比赛和竞争,而是展示交流与分享;操场上固定常设的才艺大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我是主角”的经历;我们的班级里没有班长,没有“两道杠、三道杠”,只有“晨检布谷鸟”“桌布整容师”“垃圾清道夫”……
在办学过程中,周小始终坚持“教师不分等、学生不分类”,摒弃不能满足每一位教师发展的活动和举措,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通过构建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文化共同体,吸引教师和学生自觉融入,以真诚的人文关怀唤醒他们为共同体目标的实现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自觉。从而,让学生和教师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校不在新,有师则名;学不在苦,有法则轻。斯是名校,桃李满园。闻书声琅琅,感互助之情。处歌声之中,享乐学之态。谈笑皆书友,往来无白丁。可以学中乐,乐中学。无题海之劳神,无厉教之伤心。健体乐趣多,艺术情趣高。此则何苦之有?”
这是孩子们在通过文学表达对周小的所感所想。这岂不是对学校办学品质,对“乐学”教育最真实、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