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刚
摘要:本文从逻辑上梳理了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下,“西儒会融”得以可能的原因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本文从“西儒会融”的理论内蕴、逻辑结构与实践延伸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考察,并结合现实提出了关于实践中操作实施的个人设想。本文指出,“西儒会融”是我国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西儒会融;建设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57-02
十九大到来之际,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但社会转型期的文化迷失现象不绝如缕,尤其是全社会“三俗”之风盛行,道德滑坡令国人痛心疾首,唏嘘不已。这与我国多年来号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愿望与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这是笔者展开探讨的问题来源。从此问题来源出发,渐次展开如下系列问题:(1)为什么当今社会会出现道德滑坡,伦理失范?(2)应该使用何种有效方法来建设文化强国?第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法道互补”思想的残余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社会转型期放大;关于第二个问题,本文的观点是:“西儒会融”才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总高屋建瓴地指明了一条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立足于本民族的傳统文化来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即传统文化中有精粹,也有糟粕,不能一概而论。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就需要在新的形势下以新的视角来鉴别传统“儒道法”对当代社会的利弊。
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地吸收其他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资源。本文的立论正是受到习总讲话的启示来展开的。
一、“西儒会融”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要求
“西儒会融”是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提出的思想,“西”指的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倡导主体性、价值理性与人道主义精神;“儒”指的是与所谓“法儒”和“道儒”相区别的“纯儒”或“原儒”,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刚直不阿的精神。与之相对立的是“法道互补”,他论述道,“中国吏治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讲的是性善论,行的是性恶论,说的是四维八德,玩的是‘法、术、势;纸上的伦理中心主义,行为上的权力中心主义”……‘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年深日久,国人越来越聪明,价值理性越来越萎缩。老庄的‘逍遥之道、犬儒主义大行于世……实际上就整体而言,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与其说是‘儒道互补,不如说是尊儒表象下的‘法道互补更确切,其特征是:以追求专制权力为中心,在强权之下唱高调,说假话”。这番论证深刻揭示了传统社会“法道互补”思想的危害。
当前国内文化界思想繁杂,但在看待中西文化比较方面,多数学者将讨论的焦点集中于西方启蒙思想与儒学的比较上。因为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多数人还是将儒家作为主要的代表。这样就产生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了对这些思想做清理,根据他们对待儒学和西学的态度,笔者从逻辑上做出如下划分:
1.既批判西方启蒙思想,又批判儒家思想。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是完全相反的。结合上面论述可以判断,这种思想其实是“法道互补”的封建文化遗毒。在当今社会转型期,这种思想沉渣泛起,导致了前述种种文化迷失现象。
2.只要儒家,不学西方。这种观点则可称为文化保守主义,他们紧抓不放的儒家,其实良莠不齐,思想芜杂,充斥了“道儒”和“法儒”的思想,没有西方启蒙思想的融合,无法将这些思想垃圾从儒家中清理出去。他们抱残守缺,食古不化,完全落后于现代文明,早该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3.当今社会思潮中有一股思潮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我称之为“素朴”自由主义,他们对西学的态度是典型的拿来主义,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是当今社会道德堕落的罪魁,他们的主张好比是希望国人放弃吃习惯的米饭,改吃西方人的肉食,这种观点同样是形而上学,刻板僵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有害的。
4.“西儒会融”则是一种当前中国最为理想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借用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表达方式,我称之为“精致”自由主义,以同上述观点形成对比。
那么,西学与儒家有无相互沟通的可能性呢?
一方面,西学与儒学在诸多方面都有着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可能性,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例如,西学与儒学都有明确的“民本”思想,都主张政府的职责是维护正义,都强调对民众进行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儒家所看重的德育还不完全是公民教育,但即便是在当代,德育仍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环节。尤其重要的是,西学与儒学都注重培养一种尊严意识,而不是奴隶意识或尊官意识,西学倡导个人主义自不必说,但儒家在人们心目中是倡导集体价值而忽视个人价值的,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谬见。如上所述,儒家特别是“纯儒”们倡导一种宁折不弯、顶天立地的士人精神,这其实和西方的骑士精神是一致的,都极其注重人的尊严价值,这是我们一直很忽视的方面。因而可以得出结论,西学与儒学相结合既可以清理掉儒学中夹杂的“道儒”与“法儒”,又可以与国情相适应;既可以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又可以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接轨,何乐而不为!
另一方面,西學与道家、西学与法家的价值观相去甚远,甚至根本冲突。“法道互补”的封建残余思想沉渣泛起是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二、“西儒会融”的逻辑建构与经验操作
“西儒会融”在逻辑上还可以有“儒表西里”和“西表儒里”两种模式,笔者主张取“儒表西里”而舍“西表儒里”。
先来设想一下“儒表西里”的理论结构。根据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纲领方法论原理,“西儒会融”思想是一个理论整体。西学为理论的硬核,即“里”,儒学为理论外层的保护带,即“表”,保护带直接与经验接触,根据经验做出调整,并反馈到硬核。经验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与现行制度。“表”与“里”并没有轻重之分,只是分工不同,由于儒学更适应当代中国的文化土壤,所以以儒学为“表”是有利于价值观教育的,而以西学为“里”,则是为了克服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缺陷。我们党近年来提倡和谐社会,提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正是充分调用了儒家的传统资源,取得了深入人心的效果。用儒家观点看,“和谐”社会的理想不就是儒家所追求的“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的“大同社会”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流传至今的儒家思想无不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同时,可以很容易设想,如果取“西表儒里”则会由于西学无法与经验相适应而导致效果完全相反。
通过这种实践操作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民众能够重新发现儒家的重要价值,从而形成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风气,使中华优秀文化血脉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可以使民众由浅入深地了解和接受西学的正面价值,而不致于与全球脱轨。这样的一种文化氛围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推广,从而使我们不仅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真正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秦晖.传统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83-190.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logical analysis of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Integ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and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powerful cultural country.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logical structure and practice extension of "Integ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and puts forward some personal ideas about what to do in practice.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Integration of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is an inevitable path for our country to stick to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to build a powerful cultural country.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building a powerful cultural country;socialistic core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