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进“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南疆地区开办了不少民汉合校的双语教学班,其教学模式有多样化特点。本文以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为例,拟对南疆民汉合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思考
毋庸置疑,推进“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我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必由之路。对于和谐新疆建设、实现我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现行民汉合校双语教育的主要模式
《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90%以上, 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争经过十年的努力,构建起各学段相互衔接、 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双语教育体系。
这一规划纲要的出台,给现行民汉合校的普通高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现行民汉合校如何尽快完善办学模式,以适应十年后大批经历了双语培训学习的孩子进一步接受高中教育。
1.几种模式简介。南疆不少学校按照这一要求,纷纷开展了民汉合校的整合,于是产生了不少民汉合一的“实验中学”。笔者所知,仅仅阿克苏地区就有若干所“实验中学”。这些“实验中学”的教学模式有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普通班教学模式,即各科目用母语授课,加授汉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二是部分课程使用母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我们称之为模式一。三是各科目用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模式二。
2.几种模式的利弊。回顾几种模式的教学探索,结合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改制八年的办学情况。我们认为,学习和掌握双语是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汉兼通”人才培养工作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则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突破口”。但现行各民汉合校在办学上虽然纷纷从传统的普通模式,逐渐形成了模式一或向模式二过度。在一些学校出现了三种模式,甚至多种模式并存的形式,这些模式对南疆片区普通高中教学上利弊并存。现逐一试作分析如下:
(1)关于维语言普通班的教学模式。南疆四地州,是全疆少数民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南疆四地州许多地方是清一色的少数民族,没有汉族人家,这样的地区对汉语接触少,学生主要是在各地的维語言普通班学习。这种模式下的教学,以维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办学,相对都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在汉语教学上,以开设汉语课程的办法组织学生学习汉语。由于真正能够胜任汉语教学的教师数量不足,加之没有汉语学习的最优环境,在培养“民汉兼通”人才方面明显存在短板。一种新的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2)关于模式一的教学。模式一的教学是数、理、化等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它课程使用维语授课的教学模式居多。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使少数民族学生在课程设计上、在教学内容上,甚至教学进度上与汉族班级同步,有利于在教学质量上进行比对分析,较好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成绩。在许多地区的教学实践中已经证明了是较好的一种模式。
然而,近年内地新疆班的不断扩招,促使双语教学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模式一的教学模式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目前,内地高中班的年招生人数已经从2000年的1000人,达到2012年的8330人,办学城市由最初的13个城市达到现在的44个,办班学校增加到85所,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7万余人。不仅如此,在疆内开办区内初中班、区内高中班的规模也日渐增大。促使南疆四地州的群众,迅速改变观念。在城市和农村出现了积极上内初班、内高班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各级党政在引导推进“双语”教学,不如说是老百姓在推动“双语”教学,这种无形的助推力量,促使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又一模式的诞生。
(3)关于模式二的教学。模式二的教学是各科目用汉语授课、加授母语语文的教学模式。我们注意到,这一模式为民汉合校教学增添了一种新的形式。与内初班基本可以对接,是符合当前新疆跨越式发展有需要的模式。我们期待着这一模式结出更多的硕果。
然而,模式的创新必须要与生源的情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对在民汉合校的生源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因材施教。
二、现行民汉合校的生源分析
笔者注意到,阿克苏地区民汉合校的生源基本上有四种类型,主要包括有:1、城市汉校中的民考汉学生;2、城市汉校中的内初班学生;3、农村县城中汉校的民考汉学生;4、农村乡镇中心校的民考汉学生;5、农村乡镇中心校的内初班学生。
1.关于生源: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的前身是原阿克苏地区师范学校,2004年改制为民汉合校的普通高中。改制八年来,生源质量一至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地区教育布局的调整,地区实验中学面临着巨大的生源危机。一所规划人数3500人的学校,连续数年招生不足。近五年来,在校人数始终在千人以内。截止2015年10月,有教学班级24个,实有学生888人。其中汉族学生400人,少数民族学生488人。编入汉族班的民考汉学生79人,汉族学生入校等级平均分为70分,民族学生等级平均分基本不作为入学依据。进校后的学生有不少放在汉族班,汉语不好;放在民族班,维语不会;最后只好放在实验班。
2.关于师资:在大力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形势下,部分双语教师对其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学中目标把握不准,对新课程标准甚至于教材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没有深入地研究对策。有的教师没有建立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没有明确的各年级阶段性目标。加之个人知识更新不及时,教学观念陈旧,教法不能适应新模式的教学,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思考
前文已经证明,南疆不少学校正在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但模式一或者是模式二都将在南疆四地区长期存在,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1.强化基础训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新入学的高中生普遍基础薄弱,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知识存在着知识点散乱,没有系统性的特点,不少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中阶段后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表现不一。因而,笔者认为,强化其基础,并对基础内容加强训练,是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前提。
2.重视基础训练后的检查是关键。不少教师在学生的基础训练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因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中断基础训练。特别是没有建立初中学科知识与高中知识体系的对接。笔者以为,强化基础训练后应重视基础训练后的检查效果,并对检查效果加以反思总结,从中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进行有目的的补充完善。
3.探索经典诵读是一条捷径。通过对非重点校生源的调查,学生普遍存在文科知识阅读量少,特别是背诵量严重不足的现象。我们认为,提高学生文化知识内容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经典诵读。地区实验中学部分教师通过加强学生的经典诵读,已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認为,在高中三年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背诵记忆500-1000篇(段)优秀诗词文章,是完全可行的。
4.完善应知应会是根本措施。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基础差的高中生,在理科知识方面,明显表现为,公式记不住、定理理不清,试题读不懂,无从去下手的状况。我们认为,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将初、高中学科知识体系对接起来。因此,完善应知应会就是根本措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通过应知应会问题的记忆,建立学科知识体系,达到其能自学主动学习之目的。
5.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十分必要。我们尝试在新高中入学后,用时两个月,完成对初中知识点的回顾与复习,通过对照《经典诵读与应知应会》的初中部分,加强基础检查,迅速建立各学科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确在高中三年中将要补充完善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做到有目地的学习。对于高三学生的复习,非重点校生源经过二到三年学习,虽然有所提高,仍然不能完成高三的三轮复习。笔者建议在高二下学期提前进入知识体系的梳理,以保证高三总复习完成三轮。
6.强化校本培训提高双语教师的培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要有过硬的师资做为保障。近年来通过“国培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的确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但笔者认为,立足校本培训,通过有序的因地制宜的培养,更能够适应双语学校的实际。因此,强化校本培训,提高双语教师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简介】
张洪庆,196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为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教研室主任,从事高中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