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
摘要:高校是大学生教育的最重要一环,高校辅导员一直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普遍存在缺乏法律制度、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对学生的权利缺乏保护机制。要想规范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就要从法律视野出发,推进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树立辅导员的法律意识,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使辅导员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实现依法治校。
关键词:法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15-02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大学生已具备完全民事责任能力,在法律意义上是成年人。我国《民法》第十一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辅导员是高校的行政人员,在执行学校各项政策时是代表学校,属于代表学校进行工作,法律后果归属于学校。此外,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学校各职能处室的相关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共同管理学生,共同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以属于共同代理行为。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日常管理。这种管理关系,具有行政法律关系特征。
1.教育管理。高校在教育管理中,经由国家授权,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具有单方面强制性质的行政权力特征。
2.学生日常管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管理。对学校而言,最了解学生的莫过于辅导员,所以在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时,对学生的处理都会通过辅导员收集相关材料等。从这个角度上说,辅导员与学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
二、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淡薄。目前,高校管理者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高校的法制管理只靠政策法规的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并不能及时传达到在一线工作的辅导员,所以辅导员经常依照惯性的“人治”思维,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高校缺乏相应的法律宣传教育,政策的颁布往往缺少精准的解读,辅导员只是执行相应政策,并不能深入了解政策制定的内涵。所以在出现问题时,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为学生解读,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辅导员的法律意识淡薄,直接导致学生管理没有规矩,学生的发展与同辅导员的亲疏远近密切相关,极易滋生辅导员工作中的腐败问题,对辅导员个人和学校都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
2.高校辅导员重管理、轻服务。高校管理日趋规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将管理与教育相分离,导致辅导员中出现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在日常管理中,许多辅导员局限于发通知,要求学生执行相关要求,并不能从根本上倾听学生的心声,简单地将学生视为被管理对象,让学生服从管理,听从安排。这种观念导致学生一味地顺从辅导员的意见,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诉求。长此以往,辅导员在管理学生中不重视校规校纪,缺乏法律意识,漠视“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的服务理念,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3.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完善。近年来,教育部和高校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定,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制度仍然不够完善。第一,高校管理中缺乏一套完整的依法管理制度。目前高校均有制定《学生管理手册》,但是手册内容相对宽泛,主要针对校规校纪,往往侧重于对义务的规定,对权力的撰写相对较少,对学生日趋增长的诉求更新不及时。第二,高校学生管理程序不完善。目前,对于高校中出现的一些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况,在处理上往往简单、直接,并没有按照完备的程序进行,对于材料的收集甚至证据的取得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第三,学生缺乏合理的申诉制度。虽然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诉求,学生会里也纷纷建立权益部,来畅通学生的申诉渠道。但是许多学生在诸如申诉权、听证权、申辩权等诸多权利方面仍停留在表面,无法得到深层次的保障,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知道如何申辩,失去自我救济的途径。
三、法律视野下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
1.树立法治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辅导员工作团队应当深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七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德育创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巩固提高文明校园成果。辅导员应当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有力地推进学生工作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管理的最根本途径。
2.依法治校,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班级管理规章制度。首先,建立班干部遴选制度,建立一支高效团队。其次,加强宿舍制度建设,有宿舍委员、值班表、用电安全须知、作息时间表、宿舍文明条例、宿舍文化日等,确保宿舍和谐发展。最后,积极发挥党员、团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实现班团一体化,让党员和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到班级制度建设和班级管理中来,形成定期的反馈制度,实现班级管理规范化。此外,学生会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学生组织,承担着学生管理与服务的责任。建立学生会各项规章制度,从选举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策划总结制度、奖惩制度、财务制度、请假制度、物品管理制度等方面严格要求,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践行学生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3.严格执法,畅通学生权利救济渠道。在高校建立健全符合法制原则的申诉救济制度,依法保障学生的权益。根据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实际,建立学生申诉制度、调解制度、信访制度,畅通学生权利救济渠道,对高校中违反法律规定和校规校纪的人和行为及时给予处罚。同时,辅导员要与学生建立深度辅导制度,通过深度辅导,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状况,对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不公平行为全面掌握,为学生申请权利救济提供支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